收藏
0有用+1
0

交叉工具链

程序代码
交叉工具链是用于跨平台开发的工具集合,由交叉编译器、连接器、库和调试器等组件构成,支持在主机平台生成目标平台可执行程序,常用于嵌入式系统开发 [3-4]。其核心功能包括源代码编译、目标文件链接、处理及程序调试,命名规则遵循arch-vendor-os-abi格式(如riscv64-linux-multilib) [1] [6]。工具链构建方法包括分步编译安装、自动化脚本编译(如crosstool-ng)及预制工具链部署 [3-4]。分步编译需配置环境变量并安装依赖包(如autoconf/automake),自动化脚本编译通过configure命令指定目标架构与安装路径,预制工具链通过解压安装包并配置PATH变量快速部署 [1] [5-6]。应用流程涵盖编写代码、交叉编译(使用工具链命令如arm-linux-gnueabihf-gcc)、产物验证及部署至目标平台运行 [2] [4]
中文名
交叉工具链
组    成
编译器、连接器、解释器
功    能
编译、链接、处理
交叉编译
A机器上编译生成,运行在B机器上

代码介绍

播报
编辑
就是为了编译、链接、处理和记兵尝调试跨平台体系结构的程序代码。葛境趋每次执行工具链软件时,通过带有不同的谜炼参数,可以实现编译、链接、柜虹慨劝处理或者调试等榆甩屑才提体员不同的功能。从工具链的组成上来说,它一般由多个程序构成,元符精分别对应着各个功能。

构建方法

播报
编辑
通常构建交叉工具链有如下三种方法:
方法一 分步编译和安装交叉编译工具链所需要的库和源代码,最终生成交叉编译工具链。该方法相对比较困难,适合想深入学习构建交叉工具链的读者。如果只是想使用交叉工具链,建议使用下列的方法二构建交叉工具链。
方法二 通过Crosstool脚本工具来实现一次编译,生成交叉编译工具链,该方法相对于方法一要简单许多,并且出错的机会也非常少,建议大多数情况下使用该方法构建交叉编译工具链。
方法三 直接通过网上下载已经制作好的交叉编译工具链。该方法的优点不用多说,当然是简单省事,但该方法有一定的弊端就是局限性太大,因为毕竟是别人构建好的,也就是固定的,没有灵活性,所以构建所用的库以及编译器的版本也许并不适合你要编译的程序,同时也许会在使用时出现许多莫名其妙的错误,建议读者慎用此方法。
下面摘录一段:
DIY自己的GNU交叉工具链(i386-arm)
嵌入式设备由于不具备一定的处理器能力和存储空间,程序开发一般用PC来完成,然后将可执行文件下载到嵌入式系统中运行。这是嵌入式程序开发的不二选择——Host/target模式。但这引发了一个问题:由于Host和Target的处理器体系结构不同,我们不能直接用PC上既有的程序开发工具,必须使用跨平台开发工具,即在Host上生成能在Target上运行格式的目标文件。
与在PC上进行程序开发类似,嵌入式系统开发也需要编译器、链接器解释程序等。本文讨论GNU跨平台开发工具链的建立,包括: ld, gas, ar, gcc, glibc.
自己建立交叉编译环境是一件很头疼的事(处理版本的依赖性, 漫长的编译过程...),如果你不想经历这样的痛苦,可以选择网上编译好了的工具链进行安装.如果你用的是Debian/Ubuntu的发行版, 推荐使用Emdebian. 如果使用uClinux, 也可安装arm-elf-too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