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RAM和DRAM

目录

一、存储元件不同导致差异

1.DRAM芯片:

2.SRAM芯片:

3.对比:

二、DRAM的刷新

1.行列地址刷新

2、刷新方式

三、DRAM的地址线复用技术

1、技术原理

2、技术实现

3、优势

4、应用实例

总结


一、存储元件不同导致差异

DRAM芯片:使用栅极电容存储信息

SRAM芯片:使用双稳态触发器存储信息

  区别:存储元不一样

1.DRAM芯片:

读出1:MOS管接通,电容中存储电压1,电容放电,数据线上产生电流

读出0:MOS管接通,数据线无电流

电容放电信息被破坏,是破坏性读出,需要有重写操作。

每个存储元成本低,集成度高,功耗低。

2.SRAM芯片:

读出数据。触发器状态保持稳定,非破坏性读出,无需重写。所以读写速度快。

一个触发器存储元中含6个MOS管,成本更高,集成度低并且功耗大

3.对比:

二、DRAM的刷新

DRAM电容中存储的信息易丢失,导致数据误差,电容中的电荷只能维持2ms。即使不断电,2ms后信息也会自动消失。而SRAM就没有这种情况,不断电,触发器状态就不会发生改变。如何解决电容存储数据丢失呢。我们引入刷新这一概念,每过2ms为电容刷新一次,即是给电容充电

1.行列地址刷新

D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的行列地址刷新是确保DRAM中存储的数据不丢失的重要机制。由于DRAM使用电容来存储数据,而电容的电荷会随着时间逐渐流失,因此必须定期刷新来补充电荷,从而保持数据的完整性。

利用行列地址地址刷新,每次可以刷新一整行存储单元,可将传入地址拆分,前半部分为行地址,后半部分为列地址。如0000 0000 我们可以在对应的行列中找到。这样可以使每个译码器的选通线更少。 使电路变得更简单清晰。

2、刷新方式

DRAM的刷新是按行来执行的,具体方式包括集中式刷新、分散式刷新和异步刷新三种。

  1. 集中式刷新
    • 在规定的一个刷新周期内,对全部存储单元集中一段时间逐行进行刷新。
    • 刷新期间必须停止读/写操作,这段时间被称为“死时间”或访存“死区”。
    • 优点是实现简单,缺点是在刷新期间无法访问DRAM,影响系统性能。
  2. 分散式刷新
    • 将对每行存储单元的刷新分散到每个存取周期内完成。
    • 把机器的存取周期分成两段,前半段用于读/写或维持信息,后半段用于刷新。
    • 优点是没有明显的“死时间”,缺点是存取周期变长,系统速度降低。
  3. 异步刷新
    • 结合了集中式刷新和分散式刷新的优点,既缩短了“死时间”,又充分利用了最大刷新间隔。
    • 在规定的刷新周期内(如2ms),对DRAM的所有行进行分散刷新,每隔一定时间(如15.6μs)刷新一行。
    • 这样,每行刷新的时间间隔仍为最大刷新间隔,但“死时间”被分散到每个刷新周期内,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较小。

三、DRAM的地址线复用技术

DRAM(动态随机存储器,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的地址线复用技术是其重要的一个技术特点,主要目的是在保持工作速率的同时,减少地址线的数量,从而节省芯片引脚资源。

1、技术原理

DRAM的存储单元以矩阵的形式排列,每个存储单元由行和列地址共同确定。在寻址过程中,DRAM采用行地址与列地址分时复用的方式。这意味着在同一组地址线上,先传送行地址,确定存储矩阵中的某一行,然后再传送列地址,确定该行中的某一列,从而精确定位到具体的存储单元。

2、技术实现

分时复用:DRAM的地址线在物理上是共用的,但在时间上被划分为两部分,分别用于传输行地址和列地址。这种方式显著减少了所需的地址线数量,降低了芯片的复杂性。

寻址过程:在DRAM的寻址周期中,首先通过地址线输入行地址,选通对应的行,使该行上的所有存储单元都处于待访问状态。然后,通过同一组地址线输入列地址,进一步确定具体的存储单元,并进行读写操作。

工作速率:尽管地址线被分时复用,但DRAM的工作速率并未因此降低。这是因为DRAM的行地址和列地址本来就是需要分时传送的,所以复用技术并没有增加额外的延迟。

3、优势

    节省资源:减少了地址线的数量,降低了芯片的成本和复杂性。

    保持速率:在保持工作速率的同时,实现了高效的地址分配。

4、应用实例

在实际应用中,DRAM的地址线复用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存储设备中,如内存条、固态硬盘(SSD)中的DRAM缓存等。这些设备通过采用地址线复用技术,在保持性能的同时,实现了更高的集成度和更低的成本。

综上所述,DRAM的地址线复用技术是一种高效的地址分配方式,它通过分时复用地址线,减少了资源消耗,同时保持了良好的工作速率。这一技术在现代存储设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总结

DRAM主要用于主存 SRAM主要用于Cache

##高频考点:DRAM和SRAM对比

### 比较 LPDDR、SRAM DRAM 的差异特点 #### 1. 基本定义与工作原理 - **SRAM (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 是一种基于双稳态触发器的内存技术,不需要刷新电路来保持数据。其结构复杂度较高,但访问速度非常快,常用于高速缓存。 - **DRAM (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 使用电容器储存信息,并依赖于周期性的刷新操作以维持数据完整性。这种设计使得 DRAM 占用空间更小且成本更低,因此广泛应用于个人电脑其他电子设备的主要内存中[^3]。 - **LPDDR (低功耗双倍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 属于 DDR SDRAM 家族的一员,专为移动应用优化,在提供高性能的同时显著降低了能耗水平。相比传统桌面级或服务器级别的 DDR 内存条而言,LPDDR 更适合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这类便携式装置使用[^1]。 #### 2. 性能对比 | 特征 | SRAM | DRAM | LPDDR | |------------|-------------------------------|--------------------------------|------------------------------| | 访问延迟 | 极短 (<10ns),适用于 CPU 缓存 | 较长 (~70ns), 需要外部控制器管理 | 中等, 支持突发传输模式 | | 功率消耗 | 高 | 中 | 低,针对电池供电设备进行了优化 | ```cpp // 示例代码展示不同类型的读写过程简化版伪码表示法 void readData() { switch(memoryType){ case "SRAM": // SRAM 可立即返回所需的数据 break; case "DRAM": // DRAM 需先激活行再列寻址才能获取到目标单元格内的值 activateRow(); selectColumn(); break; case "LPDDR": // 类似 DRAM 流程但是加入了省电机制以及更高的带宽效率 enterLowPowerModeWhenIdle(); useHighBandwidthEfficiencyForBurstTransfers(); break; } } ``` #### 3. 应用场景 - **SRAM** 主要用作处理器内部的一级至三级缓存,因为这些位置对于快速响应至关重要; - **DRAM** 则构成了大多数计算平台的工作主存,包括台式机、笔记本电脑乃至数据中心里的大型机器; - **LPDDR** 被大量采用在移动终端上,如手机平板电脑里充当主要运行内存的角色,同时也逐渐扩展到了其他对能源敏感的应用领域内。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