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信道建模思路

总览

无线信道建模旨在建立信号传播过程中的功率衰落模型,以及描述信道在时间、频率、相位等方面对信号造成的失真特性。

📋步骤:

  1. 明确场景条件。包括:信号频率、收发端位置信息、移动状态、路径障碍物等;
  2. 建模大尺度衰落(路径损耗 + 阴影衰落);
  3. 建模小尺度衰落(由多径传播引起的快衰落);
  4. 结合大、小尺度衰落模型,得到完整的接收信号功率变化模型;
  5. 考虑多径时延扩展与信道频率选择性衰落;
  6. 考虑多普勒频偏与信道相干时间。

功率衰落模型

各尺度衰落模型

大尺度衰落

  1. 路径损耗:通常采用确定性的数学模型建模。
  2. 阴影衰落:视为随机过程,常用统计分布建模。(如对数正态分布)

小尺度衰落:

是随机过程,主要由多径效应和多普勒效应引起表现为信号的快速随机波动,常用统计分布建模。(如瑞利、Rician、Nakagami 分布等)

阴影衰落和小尺度衰落对比

项目阴影衰落(Shadowing)小尺度衰落(Fast Fading)
随机变量 是
建模方式对数正态分布(dB域中高斯)瑞利 / Rician / Nakagami 分布
建模目标表征缓慢变化的“平均功率波动”表征极快波动的“瞬时包络起伏”
应用方法加在路径损耗上,模拟“偏移”乘在包络上,模拟“抖动”

在建模过程中,应根据具体场景选择合适的模型分别刻画各类损耗与衰落现象,并在最终阶段将各模型合理叠加,构建完整的信道衰落模型。

建模大小尺度衰落的作用:

1.大尺度衰落描述的是接收信号平均功率随传播距离、频率和环境结构(如建筑、山体等)变化的趋势性衰减,主要包括路径损耗和阴影效应。大尺度建模的核心作用是为链路预算、功率控制、网络覆盖规划等宏观层面提供基础支撑。例如,在蜂窝网络部署中,路径损耗模型决定了小区边界、基站间距和功率分配策略;而阴影衰落则刻画了由于障碍物遮挡引起的局部场强波动,对系统的最小接收信号裕量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大尺度建模是通信系统“能否连得上”的前提。

2.小尺度衰落则刻画了由于多径传播、反射、绕射与散射等微观传播机制引起的信号包络和相位的快速起伏,常表现为瑞利、莱斯(Rician)或Nakagami分布。其建模的核心目的,是为了准确评估信道的时间选择性、频率选择性与空间相关性,从而支撑物理层核心技术的设计与优化。在宽带系统中,小尺度建模决定是否存在符号间干扰(ISI),影响均衡器、调制方式与信道估计算法的选择;在MIMO系统中,小尺度衰落直接决定了多天线信道的秩与容量,是实现空间复用与波束赋形的基础;在移动场景中,多普勒扩展的建模则是预测系统抗时变性能的关键。

更重要的是,在实际通信中,即使平均信号功率足够高,由于多径干涉引发的小尺度衰落,瞬时接收功率仍可能出现深衰落(fading dips),导致短时间内的连接质量下降甚至中断因此,我们不仅关注“平均能收到”,更需要评估“有多大比例的时间内信号是稳定可用的”。通过建模小尺度衰落,可以进一步估算某一信噪比门限下的中断概率与可靠通信概率,是进行链路可靠性分析、自适应调制设计和冗余机制配置的必要基础。由此可见,小尺度建模不仅影响通信系统“能否稳定可用”,更直接关系到系统容量、误码率和自适应机制的性能上限,是通信物理层性能评估不可或缺的一环。

所以总结下来:

  • 大尺度衰落决定“你收不收得到信号”;
  • 小尺度衰落决定“你收到的信号在多大比例的时间内够稳定、够好用”;

多径时延模型

多径时延模型用于描述信号经由多条路径传播、在接收端以不同时间延迟到达的现象,其核心是构建功率延迟谱(Power Delay Profile, PDP)。一个典型的建模思路如下:

  1. 确定多径路径数量:依据场景复杂度(如室内一般较多,室外较少)选择3–20条路径;
  2. 设定每条路径的时延(τi​):可以来自实测、仿真参数库,或指数/均匀等分布;
  3. 为每条路径分配功率(Pi​):常见方式包括归一化指数递减模型或ITU标准模板;
  4. 添加复增益(包含小尺度衰落):每路径功率乘以Rayleigh或Rician等分布的随机变量;
  5. 组合为离散冲激响应:形成抽头延迟线(TDL)模型,可用于时域仿真或系统级建模。

功率延迟谱( PDP)

p(\tau )=\sum_{i=1}^{N}\alpha ^{2}\cdot \delta (\tau- \tau_{i})

  • τi​:第 i 条路径的时延
  • δ(⋅):单位冲激函数
  • \alpha _{i} =\sqrt{p_{i}}\cdot h_{i},其中p_{i}为分配每条路径的功率, h_{i}是随机变量(Rayleigh, Rician)

信道的时延扩展在频域上会造成频率选择性衰落,在相干频率内可近似为信道特性不随频率变化。时延扩展对通信系统的核心影响是引发符号间干扰(ISI),因此频率选择性通常意味着必须采取专门的抗ISI设计。如根据时延模型选择使用OFDM系统设计均衡器等。


多普勒频移模型

在无线通信中,当收发双方存在相对运动时,信号在接收端会出现频率偏移。多普勒效应会导致信道随时间变化,造成时间选择性衰落,此时信道为时变信道。多普勒模型的目的是生成一个随时间变化的信道响应 h(t),它能够准确反映接收信号幅度和相位在移动环境中的波动过程。一个典型的建模思路如下:

  1. 确定运动参数与最大多普勒频移 fD​=v⋅f / c
  2. 选取多普勒频谱模型生成时间相关信道响应序列 h(t)
  3. 计算相干时间用于系统设计

相干时间内信道变化较小,近似于时不变信道,可据此确定估计更新频率、导频布局以及自适应调制策略是否可行。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各位提出宝贵意见与建议。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