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的组成
地球大气由多种气体以及悬浮的液态和固态微粒组成,其主要成分为氮气(约占78%)和氧气(约占21%),还含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水汽、臭氧以及各种气溶胶颗粒。大气层的总厚度约超过1000千米,但其大气密度随高度迅速减小。近地面层的大气最为浓密,越往高空,大气越稀薄。
随着太阳电磁辐射进入地球大气层,上层大气会发生电离现象,形成电离层,影响无线电传播。而中低层大气则受到光化学反应、地表加热、海洋蒸发、水汽循环等多种能量交换过程的影响,从而引发复杂的气象过程,并最终形成多样的天气和气候系统。
在垂直结构上,从地面至约80公里的高度,大气成分可以看作是混合均匀的;而在80公里以上的高层大气,由于分子量差异显著,气体则按照重量进行分层分布,即越轻的分子(如氢、氦)分布在更高处。
大气层结构
1.对流层
对流层是大气层中最底部的一层,紧贴地球表面,厚度因纬度而异:赤道地区约为 17~18 千米,中纬度地区约为 10~12 千米,而极地仅有 7~8 千米。这一层的空气对流最为强烈,因此得名“对流层”。它主要通过地表长波辐射加热近地面空气,形成温度差异,从而驱动垂直方向的热对流。气温随高度递减,平均递减率为每升高 100 米降低 0.6°C。当温度不再随高度降低的高度点被称为对流层顶,它标志着对流层与平流层的交界。地球表面的不同地形(如陆地、海洋、森林等)因受太阳辐射加热能力不同,造成地面温度不均,从而形成温度和密度不同的气团,引发局部乃至大范围的空气对流。
同时,对流层还包含了大气中几乎全部的水汽,分布极不均匀、垂直变化剧烈。水汽主要来源于海洋、湖泊等水体的蒸发。由于水汽分子质量较小,随高度升高含量迅速下降。对流层是天气系统形成的主要场所,如云、降雨、风暴和气旋等几乎都发生在这一层,是研究天气和近地面传播的重点区域。
对流层是无线电波传播的主要通道,其温度、湿度和气压随高度变化会引起信号折射,使无线通信可超视距传输。对流层中的水汽和降雨会吸收或衰减高频信号,特别是在微波和毫米波频段。此外,多径反射引发信号衰落,强对流天气也会导致通信链路不稳定。
2.平流层
约 对流层顶至 50 km。温度随高度缓慢上升(因臭氧吸收紫外辐射发热)。垂直对流极弱,大气相对稳定。电磁波基本可自由穿越,稳定性好,常被用于高空气球、平流层无人机通信平台部署。
3.中间层
约 50 km 到 80–90 km。温度随高度快速下降,达到全大气最低温(可达 -90°C),空气密度极低,对无线信号影响较小。
4.电离层
约 90 km 到 600 km 或更高。温度随高度迅速升高(因太阳X射线和紫外辐射加热),空气极度稀薄,原子和分子被电离形成电离层。电离层能反射短波(HF,3–30 MHz),支持远距离超视距通信(如业余无线电)。会对卫星导航(如GPS)、VHF/UHF信号产生延迟、闪烁、干扰。太阳活动高峰期(如太阳风暴)可能引发通信中断或定位漂移
5.外层大气
约 600 km 到 1000+ km(逐渐过渡到外太空)空气极其稀薄,以氢、氦为主,气体分子可逸出地球引力场。是卫星轨道通信系统(如 GNSS、LEO 卫星、星链)的运行环境。无法反射无线电波,高频通信完全依赖“穿透”电离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