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讲 HTML 发展史呢?
唐太宗告诉我们: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那了解了 HTML 的发展史,可以知道什么呢?
答案是兼容
国内在 淘宝网停止支持IE6、IE7浏览器 之后,关于兼容的问题热度慢慢降了下来(其实,内因也是科技进步)
那 HTML 这个超文本标记语言,为什么会存在浏览器的兼容问题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 HTML 与 浏览器的那些个恩怨纠葛。
想要弄明白 兼容 的渊源,我们需要先了解下 HTML 和 浏览器 这两兄弟的发展史。
让我们先从一个小故事聊一下互联网发展的大致雏形:
话说啊,在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北京人、山顶洞人、蓝田人 这几个部落要一起研究怎么提高部落生育率的问题。于是啊,三个部落的人各派出了一个代表团来研究这件事,并决定一起共享研究成果。
三个部落的代表团呢,都出差来到了一个叫荥州,这个荥州呢,离这三个部落的距离呢,都差不多,为了方便,就选择了这里。到这里之后,代表团的人发现:乖乖,这个研究不是三两天能够研究清除的,都小半年了,才刚起个头,马上都秋收了,得回家收秋啊!那研究咋弄啊?
这三个代表团里可都是三个部落里的能人啊,那这点小事儿,也没能难住他们。于是啊,他们决定啊,在荥州这个地方啊,弄个 根服务器,然后,扯网线到三个部落里边,那这样三个代表团就能分别在自己的部落里搞研究了,都把数据上传到这个服务器上,那就不用离开部落就能共享研究成果了呀,这效率不就高了,并且还能工作生活两不误,可dai。
那部落的电脑上的信息咋传输到服务器上呢?于是乎,代表团就定了一系列的 HTTP、TCP/IP 协议等等,来规定咋传输。
那大家的文章也不能乱写吧?要共享成果的话,我还得能看你的文章才行啊!
那怎么统一格式呢?好吧,那咱都按照 HTML 这个标准走吧,都按照这标准不能乱喽。
那怎么看别人共享的研究成果啊?那就用 浏览器 吧,文档不都是 HTML 格式的嘛,浏览器刚好可以按照 HTML 的标准去解析。
就这样啊,三个部落的代表团都扯着网线回家了。
以上呢,是个不具体的小故事,简要说说 HTML 和 浏览器 的关系。翻译成大白话就是:一个 规定 文档怎么写(HTML 文档);一个根据规定解析后显示文档内容(浏览器)。
接下来具体聊聊它们各自的发展史与恩怨情仇。
一, HTML 发展史
HTML的英文全称是 Hyper Text Markup Language,即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是由Web的发明者 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和同事 Daniel W. Connolly 于1990年创立的一种标记语言,它是标准通用化标记语言SGML的应用。
其实对于 HTML 的发展史来说,就是以下几个时间点:
- 1991年,第一个版本的HTML被提出,仅包含18个标签。
- 1993年,HTML首次以互联网草案的形式发布。
- 1995年,HTML 2.0发布,增加了表格、图像和表单等功能。
- 1997年,HTML 4.0发布,增加了对CSS(层叠样式表)的支持、多媒体元素和框架等功能。
- 1999年,XHTML(可扩展HTML)发布,作为HTML和XML的结合,支持XML的语法和结构。
- 2000年,XHTML 1.0发布,进一步完善了XHTML标准。
- 2004年,WHATWG(Web Hypertext Application Technology Working Group,Web超文本应用技术工作组)成立,致力于制定HTML5规范。
- 2008年,W3C(万维网联盟)重新介入HTML标准,发布了HTML5的工作草案。
- 2009年,XHTML 2工作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