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1.1 5G 网络架构演进对移动性管理的新要求
5G 网络架构从 4G 的集中式向服务化(SBA)转型,引入了网络切片、多接入边缘计算(MEC)等创新特性,对移动性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 切片感知:支持不同切片的差异化移动性策略(如 URLLC 切片要求超低时延切换)
- 边缘适配:MEC 部署需要位置感知型移动性管理,优化业务卸载路径
- 异构融合:NR 与 LTE、卫星网络的协同切换机制
1.2 UE 在 5G 网络中的角色演变
UE 从单纯的通信终端向 “通信 + 计算 + 感知” 融合终端演进:
- 智能决策:基于 AI 算法实现自主切换预测(如华为 UE 的 “AI 预感知” 技术)
- 分布式计算:支持 MEC 场景下的任务卸载与协同(如高通 Snapdragon 平台的 MEC SDK)
- 环境感知:集成 UWB、IMU 等传感器,辅助网络侧进行位置管理
1.3 移动性管理对用户体验和网络效率的核心价值
- 用户体验:
- 高铁场景:支持 500km/h 时速下的切换成功率 > 99.9%(3GPP TS 38.133)
- 密集城区:解决毫米波频段高移动性下的连接中断问题
- 网络效率:
- 爱立信动态 TAU 优化方案使网络信令负荷降低 30%
- 中国移动 “智能寻呼” 技术减少 UE 能耗 15%
二、5G 移动性管理基础理论
2.1 MM 功能定义与核心目标
2.1.1 会话连续性保障
- 无缝切换机制:3GPP TS 23.501 定义的 NG-RAN 内切换流程,支持 PDU 会话连续性
- 双连接技术:EN-DC(E-UTRA-NR Dual Connectivity)场景下的主辅小区组(MCG/SCG)切换
2.1.2 网络资源动态优化
- 负载均衡:基于 AMF 的过载控制机制(3GPP TS 23.502)
- 切片资源适配:不同网络切片的移动性参数独立配置(如切片特定的切换迟滞)
2.1.3 异构网络协同管理
- NR 与 LTE 互操作:3GPP TS 38.300 定义的 NSA(非独立组网)与 SA(独立组网)切换流程
- 垂直域融合:支持 5G 与 Wi-Fi 6E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