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xdzlgl2018
这个作者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展开
专栏收录文章
- 默认排序
- 最新发布
- 最早发布
- 最多阅读
- 最少阅读
-
2.3 设备层次介绍 (Introduction to Device Layers)
在我们讲的更深入之前,先大致了解一下这些层是如何交互的。从广义上说,设备所发出的请求包或者完成包是在Transaction Layers进行组包的,组包所用到的信息是由设备核心层所提供的,有时我们将设备核心层称为软件层(尽管协议规范中并没有使用这一术语)。原则上,本设备上的每个层都与Link对端设备的各自对应层进行通信,例如本设备的Transaction Layers与对端的Transaction Layers通信、本设备的Data Link Layers与对端的Data Link Layers通信。原创 2025-03-12 18:54:37 · 58 阅读 · 0 评论 -
2.2 软件的后向兼容性 (Software Backward Compatibility)
不过,我们稍后将看到,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是易于控制的,并可以让我们做到高速的、可靠的通信。差分信号的Receiver将会接收这一对相位相反的信号,用正信号的电压减去其反相信号的电压,得到它们的差值,以此来判定这个bit的逻辑电平值。相反,出于一些原因(我们稍后将会进行讨论),他们仅将频率提升到 8GT/s(Gen2中是 5GT/s,未翻倍),并不再采用 8b/10b 的编码方式,而是采用了另一种编码机制,即 128b/130b 编码(关于这个内容的更多信息,可以阅读“物理层-逻辑(Gen 3)”章节)。原创 2025-03-12 18:52:46 · 42 阅读 · 0 评论 -
2.1 PCI Express 简介 (Introduction to PCI express)
这样的一对接收和发送被称为一个“Lane(Lane)”,协议规范允许一条Link内有 1、2、4、8、12、16 或 32 条Lane。因为数据流可以同时进行双向传输,因此在技术层面上来说两个设备间的通信其实是全双工的,但是 PCIe 协议规范依然使用双单工这个术语,这是因为这种称呼对实际通信信道也进行了一点描述。作为一种串行总线,它与早期的串行设计(例如 InfiniBand 或者 Fibre Channel)有许多的共同点,但是它完全保持了在软件层面对 PCI 的后向兼容。原创 2025-03-12 18:50:49 · 69 阅读 · 0 评论 -
1.4.1 PCI事务模型
PCI同先前的总线模型一样,在数据传输上使用三种模型:Programmed I/O(PIO)、Peer-to-peer、以及DMA。这些模型的图解如图 16所示,接下来的几个小节将对它们进行描述。原创 2025-03-10 19:19:55 · 41 阅读 · 0 评论 -
1.3PCI基础(PCI Basics)
根据协议,只要总线上的上一个事务结束且总线进入空闲状态时,对于任意设备,只要在此时看到自己的GNT#信号被置为有效,那么就可以认为它是下一个占用总线的主设备,它就可以开始发起它的事务。PCI总线的速率没有跟上外设速率增长的脚步,虽然它依旧是主流的外设总线,但是已经成为了系统的性能瓶颈。PCI总线是同步总线,这意味着总线上的活动都发生在时钟边沿,因此将时钟信号放在图标的顶部,并将它的上升沿都用虚线标注出来,这是因为信号正是在这些虚线所表示的时刻被发出(driven out)或被采样(sampled)。原创 2025-03-10 19:18:11 · 64 阅读 · 0 评论 -
1.2 PCI与PCI-X
PC供应商们认识到了需要做出一定的改变了,几种用于替代ISA总线的设计也被提出,例如IBM的MCA(Micro-Channel Architecture),EISA总线(Extended ISA,这是由IBM的竞争对手提出的),以及VESA总线(Video Electronics Standards Association,它由声卡供应商们为适配声卡而提出)。这种速率上限,连同多针脚的连接方式,虽然是并行总线的缺点但是同时也提供了动力,推动了并行总线模型向新型的串行总线模型转型。原创 2025-03-10 19:14:59 · 337 阅读 ·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