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控阵”是“相位控制阵列(Phased Array)”的简称。相控阵天线是由许多辐射单元组成的天线阵列,每个单元的馈电相位由计算机灵活控制,从而实现波束的电扫描。因此,相控阵雷达具有波束捷变(包括波束空间位置捷变和波束方向图捷变)的独特优点,可以满足多目标跟踪、远距离探测、高数据率处理、自适应抗干扰以及边搜索边跟踪等多种功能。
1.相控阵雷达系统基本组成
如图1所示,相控阵雷达系统的基本组成可分为:天线阵列、移相器及其波控计算机、发射机组件、接收机组件、激励器、显示器和中心计算机等主要功能块。
图1 相控阵雷达系统组成框图
图 1为相控阵雷达系统组成框图,红色路线表示发射信号流程,蓝色路线表示接收信号流程,黄色器件表示共用设备,其中,大多数相控阵雷达的天线是收发共用的,也可以是收发分置的。以下分别是雷达发射信号流程与雷达接收信号流程。
雷达发射信号流程:由中心计算机给出指令到波控计算机以及激励源,激励器接收到指令信号后,产生合适频段、一定调制的雷达波形,经变频或倍频处理后提升到发射的所需载频;功率放大器将雷达波形放大到一定的功率,通过收/发开关,将激励信号传输至移相器;同时,波束控制计算机接收到中心计算机指令信息后,计算和控制移相器的相移量;移相器为天线阵列中的各个单元提供合适的相移,以形成指定方向的波束,并且通过快速改变这些相移来实现波束扫描;最后经相位控制的天线阵列辐射到空间去。
雷达接收信号流程:由天线阵列接收的回波信号也经收/发开关进入接收机,与激励器提供的相干本振混频至合适的中频,再经信号处理后送到中心计算机。
中心计算机是相控阵雷达的控制中心,通过程序控制相控阵雷达进行数据/信号处理,以完成信号相关判决、目标位置外推、滤波、数据内插、航迹相关和航迹测量等计算。一般情况下,数据处理依赖的是雷达多次扫过目标时得到的回波数据;相比之下,信号处理所依赖的是雷达单次扫描获得的回波数据。例如,数据处理是根据雷达多次扫过目标得出目标的航迹,而信号处理则是在一次扫描时间内从信号和噪声中进行目标检测。
中心计算机根据数据处理后的有关目标的位置坐标,发出指令给波束控制计算机,使其计算控制天线阵中各移相器的相移量,使天线波束按指定空域搜索或跟踪目标。依此来实现雷达接收与发射交替功能。
目标回波经过天线阵列接收后传输到接收机,接收机输出的是模拟信号,经模/数转换后在数字信号处理机中进行处理,然后送入数据处理机中,中心计算机对目标参数(坐标、速度和航向等)进行平滑,从而得出目标位置和速度等的外推数据。
根据外推数据,中心计算机再进一步判断目标的轨迹和威胁程度,确定对各目标搜索或跟踪的程序。由此控制全机各系统,从而使雷达工作状态自动地适应空间目标的情况。
2.相控阵雷达分类
相控阵雷达的组成方案很多,目前典型的相控阵雷达用移相器控制波束的发射和接收,共有两种组成形式:一种称为无源相控阵列,共用一个或几个发射机和接收机,如图2所示;另一种称为有源相控阵列,每个天线阵元有一个发射/接收装置,称为T/R组件,如图3所示。有源相控阵雷达和无源相控阵雷达的区别在于有源阵把发射机、接收机拆到每个阵元里;无源阵把发射机、接收机放在中央,阵元只负责辐射。
(一)无源相控阵雷达
如图2,采用一个中央发射机和接收机。发射机产生的高频能量经过功分网络分配给天线阵列中的各个辐射器,辐射器本身不放大处理信号,只是作为天线起到辐射电磁波的作用。接收信号则由一个或少数几个接收机统一处理,通过移相器调整各辐射器的相位,实现波束的电子扫描。
图2 无源相控阵雷达结构框图
(二)有源相控阵雷达
如图3、图4所示,每个天线单元都配备有独立的发射/接收(T/R)模块,这些模块包含独立的功率放大器,能够自主控制发射功率和相位,可独立产生、放大并发射电磁波,同时也能接收回波信号,对回波进行低噪声放大(LNA)、下变频、采样等工作。多个T/R模块组成一个阵面,每个阵面可独立搜索目标。
图3 有源相控阵雷达结构框图
图2和图3除了发射与天线功能不一样之外,其它是相同的。
图 4是有源相控阵雷达的发射/接收(T/R)组件组成框图。由于多个T/R组件可单独进行信号的发射和部分接收功能的处理,因此在频宽、信号处理和冗余度设计等方面,有源相控阵雷达都比无源相控阵雷达具有较大的优势。正因为如此,也使得有源相控阵雷达的造价昂贵,工程化难度大。但有源相控阵雷达在功能上有其独特优点,已逐步取代了无源相控阵雷达。
图4 有源相控阵雷达T/R组件组成框图
有源相控阵雷达最大的难点在于发射/接收组件的制造上,相对来说,无源相控阵达的技术难度要小得多。无源相控阵雷达在功率、效率、波束控制及可靠性等方面不如有源相控阵雷达,但是在功能上却明显优于普通机械扫描雷达,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折衷方案。无源相控阵雷达作为相控阵雷达家族的一种低端产品,仍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