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验目的
1)熟悉利用CIDR技术规划分配IP地址的基本方法,以及网络参数的配置;
2)熟悉静态路由协议的设置过程;
3)熟悉RIPv2协议的配置和运行过程。
4)掌握使用PacketTracer模拟网络场景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网络环境、网络设备和网络协议交互过程等方面的理解。
二、实验环境
1)运行Windows 2008 Server/XP/7操作系统的PC一台。
2)下载CISCO公司提供的PacketTracer版本5.3.0。
三、程序设计流程图(或实验原理)
RIP动态路由协议采用自适应路由算法,能够根据网络拓扑的变化而重新计算机最佳路由。RIP协议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域内选路协议,其全称是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采用Bellman-Ford算法。
四、实验内容(或实验步骤)
- 使用PacketTracer模拟器规划网络拓扑
2、利用CIDR技术划分IP地址块
完成拓扑规划后,下一步工作即如何为每个校区划分IP地址块,以满足各个校区的接入设备数量要求。由于总部为学校分配的IP地址块26.28.0.0/16,其网络前缀为16bit,因此后面可变的主机地址位数为32-16=16bit,总的可用地址数量为,因此地址数量能够满足学校总的地址需求。每个校区网络接入设备约4000台,,因此每个校区需要的主机地址位数为12bit。
此外,不同校区的接入路由器互联也需要划分一个子网空间,因此,一种可行的IP地址划分机制如表3-1所示。需要指出的是,这里地址空间划分方式并不唯一,只要能够满足接入主机数目要求的划分机制均可。
校区 |
地址区间前缀 |
IP地址数目 |
子网掩码 |
岔路口校区 |
26.28.0.0/20 |
4096 |
255.255.240.0 |
岔路口—标营 |
26.28.16.0/20 |
4096 |
255.255.240.0 |
标营校区 |
26.28.32.0/20 |
4096 |
255.255.240.0 |
标营—中心 |
26.28.48.0/20 |
4096 |
255.255.24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