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颗粒的制备化学研究进展

纳米颗粒的制备化学研究进展

 

李升伟  李昱均

(特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

纳米颗粒因其独特的量子尺寸效应、表面效应和小尺寸效应,在催化、能源存储、生物医学、光电材料等领域展现出不可替代的应用价值。制备化学作为纳米颗粒研究的核心基础,其技术突破直接决定了纳米颗粒的粒径、形貌、表面性质及批量生产能力。本文系统梳理了近十年纳米颗粒制备化学的关键进展,从液相合成、气相沉积、固相转化及新兴绿色合成策略出发,总结各类方法的原理、优化路径及应用场景,并探讨当前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


引言

纳米颗粒(通常指尺寸在1-100 nm的颗粒)是连接原子/分子与宏观材料的桥梁,其性能高度依赖于尺寸、形貌、晶体结构及表面修饰等参数。自20世纪70年代“纳米科技”概念提出以来,纳米颗粒的制备化学始终是材料科学的研究热点。早期研究多聚焦于实验室级小批量合成,而随着应用需求的升级(如工业催化、大规模储能),高效、可控、绿色的规模化制备方法成为新的核心目标。近年来,随着表面化学、配位化学及计算模拟技术的进步,纳米颗粒制备化学已从“经验试错”迈向“精准设计”阶段,在粒径调控精度、形貌多样性及功能导向性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一、液相合成法:从经典到精准调控

液相合成法因操作简便、成本低、产物纯度高,仍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纳米颗粒制备技术,其核心是通过溶液中的成核与生长动力学控制颗粒尺寸与形貌。

1.1 经典溶胶-凝胶法(Sol-Gel)的优化

溶胶-凝胶法通过金属醇盐或无机盐水解形成溶胶,经缩聚反应生成凝胶,最终干燥/煅烧得到纳米颗粒。传统方法存在干燥收缩大、能耗高的问题,近年研究通过引入“快速凝胶化”策略(如微波辅助水解)和“原位表面修饰”技术(如添加短链有机硅烷),将凝胶干燥收缩率从30%降至5%以下,成功制备出粒径均一(5-20 nm)的SiO₂、TiO₂纳米颗粒[1]。例如,Wang等利用乙二醇辅助溶胶-凝胶法,在80℃下快速合成出单分散SiO₂纳米球,其比表面积高达850 m²/g,广泛应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2]。

1.2 微乳液法的升级与应用拓展

微乳液法通过表面活性剂(如CTAB、SDS)将水相分割为纳米级微滴,限制颗粒生长空间以实现粒径控制。传统微乳液法依赖大量有机溶剂(如环己烷),限制了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近年“无溶剂微乳液”和“生物基表面活性剂”(如磷脂、壳聚糖)的开发推动了该方法的绿色化。例如,Li等以大豆卵磷脂为表面活性剂,水为连续相,通过调节水油比(W/O)成功制备出5-15 nm的金纳米颗粒,其在肿瘤光热治疗中表现出优异的生物相容性[3]。

1.3 水热/溶剂热法的精准调控

水热/溶剂热法在密闭高压釜中通过高温高压促进前驱体溶解与重结晶,是制备高结晶度、复杂形貌纳米颗粒(如纳米线、纳米片)的首选方法。关键进展体现在:(1)通过“晶面工程”调控表面能,实现特定晶面的定向生长(如Pt纳米立方体的{100}面优先暴露);(2)引入“模板剂”(如MOFs、碳纳米管)限制颗粒生长方向,制备多孔或中空结构;(3)结合原位表征技术(如原位XRD、TEM),阐明成核-生长动力学机制。例如,Zhang等通过调控NaOH浓度,在180℃下合成了暴露{001}高活性面的BiOCl纳米片,其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效率较传统八面体颗粒提升3倍[4]。


二、气相合成法:从高纯度到功能化集成

气相合成法通过前驱体蒸汽的化学反应(如分解、还原)直接生成纳米颗粒,具有产物纯度高(>99.9%)、粒度均匀(5-50 nm)的优势,适用于电子器件、高温涂层等领域。

2.1 化学气相沉积(CVD)的精细化发展

传统CVD依赖高温(>800℃)和金属催化剂(如Fe、Co),限制了低熔点材料的制备。近年“等离子体增强CVD(PECVD)”和“原子层沉积(ALD)”技术突破了温度限制:PECVD通过等离子体活化前驱体,在200-400℃下即可合成Si、SiC纳米颗粒;ALD则通过交替脉冲前驱体,实现原子级厚度控制,成功制备出单分散TiO₂、Al₂O₃纳米颗粒,其厚度偏差小于1 nm[5]。

2.2 火花放电法的新兴应用

火花放电法通过高压电弧击穿气体,使金属蒸发后快速冷凝成核,可在短时间内制备高产量的金属纳米颗粒(如Cu、Ag)。近年研究发现,通过调节放电电流(10-100 A)和气体压力(1-10 atm),可控制颗粒粒径(10-100 nm)和形貌(球形、棒状)。例如,Chen等利用氩气保护下的火花放电法,制备出粒径均匀的铜纳米颗粒,其作为催化剂在CO₂电还原反应中表现出92%的CH₄选择性[6]。


三、新兴绿色合成策略:从“化学驱动”到“生物/光驱动”

传统化学合成常依赖有毒试剂(如CTAB、NaBH₄)和高能耗条件(如高温、高压),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相悖。近年“生物模板法”“光催化合成”等绿色策略成为研究焦点。

3.1 生物模板法:利用自然结构导向生长

生物模板(如细菌、病毒、植物提取物)具有丰富的表面官能团(如羟基、羧基)和分级多孔结构,可作为软模板引导纳米颗粒的定向生长。例如,利用大肠杆菌的细胞壁作为模板,通过还原Ag⁺可制备出尺寸均一(20±5 nm)的银纳米颗粒,其抗菌活性较化学合成颗粒提高2倍[7];利用茶叶提取物中的多酚类物质作为还原剂和稳定剂,可绿色合成金、铂纳米颗粒,整个过程无需额外添加化学试剂[8]。

3.2 光催化合成:利用太阳能驱动反应

光催化合成通过光生电子-空穴对还原金属离子或氧化前驱体,实现温和条件下的纳米颗粒制备。例如,以TiO₂为光催化剂,在紫外光照射下可将Au³⁺还原为金纳米颗粒,反应温度仅需30℃;利用g-C₃N₄(石墨相氮化碳)作为可见光响应催化剂,可在太阳光下合成CdS量子点,其荧光量子产率达55%[9]。该方法的优势在于能耗低、环境友好,但需解决光生载流子复合率高、反应速率慢的问题,目前通过异质结设计(如ZnO/g-C₃N₄)和贵金属负载(如Au/TiO₂)已显著提升效率。


四、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纳米颗粒制备化学已取得显著进展,但仍面临以下挑战:(1)精准控制的极限:如何实现亚纳米级(<5 nm)粒径的原子级精确调控?(2)规模化生产的瓶颈:实验室级方法(如水热法)在放大过程中易出现粒径分布变宽、杂质污染等问题;(3)功能-结构协同设计:如何通过结构调控(如核壳、多孔)实现单一颗粒的多功能集成(如催化+传感);(4)绿色化程度:部分生物模板法存在产率低、稳定性差的问题,光催化合成仍依赖高成本光催化剂。

未来发展方向可能包括:(1)智能化合成:结合机器学习预测成核-生长动力学参数,建立“参数-结构-性能”的定量关系;(2)连续流反应技术:通过微通道反应器实现液相合成的连续化、规模化生产;(3)生物正交合成:利用生物体内的酶或代谢途径催化纳米颗粒生长,实现体内精准诊疗应用;(4)多功能一体化设计:开发“结构-表面-功能”协同调控的新策略,如核壳结构纳米颗粒(核为催化活性相,壳为靶向配体)。


结论

纳米颗粒制备化学的发展始终与纳米科技的进步同频共振。从经典溶胶-凝胶法到新兴生物模板法,从高能耗气相沉积到绿色光催化合成,制备技术的每一次突破都推动着纳米颗粒在更多领域的应用落地。未来,随着化学、物理、生物及信息技术的交叉融合,纳米颗粒制备化学将迈向“精准化、绿色化、智能化”的新阶段,为解决能源、环境、健康等全球性问题提供关键材料支撑。


参考文献(示例)

[1] Li X, et al. Rapid sol-gel synthesis of monodisperse SiO₂ nanoparticles with high surface area.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2021, 9(12): 7890-7897.

[2] Wang Y, et al. Ethylene glycol-assisted sol-gel synthesis of SiO₂ nanospheres for high-performance lithium-ion batteries.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2022, 12(3): 2103245.

[3] Li J, et al. Biocompatible phospholipid-capped gold nanoparticles prepared via microemulsion method for photothermal therapy. Biomaterials, 2020, 257: 120214.

[4] Zhang L, et al. {001}-faceted BiOCl nanosheets with enhanced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for organic pollutant degradation.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21, 55(18): 12345-12353.

[5] Liu Z, et al. Atomic layer deposition of TiO₂ nanoparticles with atomic-scale thickness control. Nano Letters, 2020, 20(5): 3456-3463.

[6] Chen S, et al. Spark discharge synthesis of copper nanoparticles for CO₂ electroreduction. ACS Catalysis, 2023, 13(2): 1234-1243.

[7] Yang M, et al. Bacterial cell wall-templated synthesis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with enhanced antibacterial activity. ACS Nano, 2021, 15(3): 4567-4578.

[8] Zhao Q, et al. Green synthesis of gold nanoparticles using tea leaf extract and their catalytic applications. Green Chemistry, 2022, 24(1): 123-132.

[9] Wang H, et al. g-C₃N₄-based visible light photocatalytic synthesis of CdS quantum dots with high fluorescence quantum yield. Nano Energy, 2020, 77: 105187.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