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umanoid
文章平均质量分 87
妫以明
所有文章免费,欢迎提供建议。
展开
专栏收录文章
- 默认排序
- 最新发布
- 最早发布
- 最多阅读
- 最少阅读
-
人形机器人指南(三)骨骼
人形机器人的骨骼框架是其物理基础,承担支撑、连接和保护等核心职能。材料选择需平衡强度、轻量化和成本,常用铝合金、碳纤维复合材料等。自由度配置遵循仿生与功能需求,下肢注重稳定行走(6-7DoF/腿),上肢侧重灵活操作(7DoF/臂)。关节设计涵盖旋转、平移及复合关节(如球关节),需解决紧凑性、热管理和精度问题。模块化设计通过标准化接口提升可维护性、扩展性和制造效率,如关节模块、感知模块等。骨骼框架融合材料、力学与系统集成,为机器人动态性能奠定基础。原创 2025-07-22 10:02:21 · 903 阅读 · 0 评论 -
人形机器人指南(九)运动
本文系统阐述了人形机器人双足行走的运动规划与控制技术。首先解析了步态周期、零力矩点(ZMP)等基础概念,强调动态平衡原理。接着探讨了运动学与动力学模型的关键作用,并对比了经典控制与现代控制方法:轨迹跟踪控制确保精确执行,模型预测控制(MPC)实现前瞻优化,强化学习(RL)则赋予环境适应能力。文章还介绍了层级控制架构和抗干扰平衡策略,包括踝/髋关节策略及跨步恢复机制。最后指出地形适应、负载变化应对等实用技术挑战,展现双足行走作为融合物理建模、智能决策与实时控制的复杂系统工程。原创 2025-07-27 09:00:00 · 1065 阅读 · 0 评论 -
人形机器人指南(十五)应用
人形机器人凭借类人形态优势,逐步在工业、医疗、灾难响应等领域实现初步应用。工业场景中,作为柔性劳动力辅助分拣、搬运及危险环境作业;医疗领域主要用于康复训练和手术助手探索;灾难响应中执行侦察与危险品处理任务。当前商业化集中在工业物流和专业服务,技术挑战仍存,但巨头入局加速产业化进程,未来将在更多细分领域实现价值落地。科研与教育平台持续推动技术突破与人才培养。原创 2025-07-30 09:45:00 · 821 阅读 · 0 评论 -
人形机器人指南(五)传感
人形机器人的传感系统是其智能化的核心,分为本体感知和环境感知两大类。本体感知通过关节位置传感器、力矩传感器、IMU等监测自身运动状态,实现精确控制;环境感知则利用视觉(RGB-D相机、LiDAR)、触觉、麦克风等传感器理解外部世界。多传感器融合(如卡尔曼滤波、粒子滤波)整合异构数据,提升感知鲁棒性。系统设计需应对噪声和干扰,通过硬件屏蔽、算法滤波、冗余部署和故障检测确保可靠性。传感技术使人形机器人具备类人的五感,为智能决策奠定基础。原创 2025-07-24 09:18:03 · 917 阅读 · 0 评论 -
人形机器人指南(七)视觉
机器视觉是人形机器人实现环境感知与交互的核心技术,涵盖目标识别、SLAM导航、场景理解、手眼协调及情绪识别五大能力。系统需解决双足运动带来的抖动干扰、动态场景适应等挑战,采用多模态融合、语义SLAM、视觉伺服等技术实现厘米级定位和毫米级操作精度。当前研究聚焦神经形态视觉芯片、联邦学习等方向,在提升性能同时兼顾伦理隐私。机器视觉正推动人形机器人突破感知-行动边界,向具身智能迈进。原创 2025-07-26 09:00:00 · 821 阅读 · 0 评论 -
人形机器人指南(十)决策
人形机器人的智能核心在于其认知架构与决策规划系统,采用分层控制架构(反射层、行为层、任务层)实现从本能反应到高级决策的协同运作。行为树引擎作为任务规划工具,支持模块化、可读性强的复杂任务管理。情境理解和意图预测能力使机器人能动态适应人类环境,而机器学习(模仿学习、强化学习)和大语言模型的应用显著提升了决策智能化水平。在人机协作场景中,系统通过共享任务模型、自适应角色分配和安全约束设计,确保协作的安全性与高效性。这些技术的融合推动人形机器人向更自主、智能的协作伙伴发展。原创 2025-07-27 19:00:00 · 524 阅读 · 0 评论 -
人形机器人指南(四)驱动
本文深入解析了人形机器人的驱动系统与传动机构,将其比作赋予机器生命的"肌肉"与"肌腱"。核心驱动方式包括:无刷直流电机(主流选择)、液压驱动(高力量但笨重)、气动肌肉(高柔性但低效)等,其中"电机+减速器"组合因综合优势成为产业化主流。传动机构重点介绍了谐波减速器(高精度)、行星减速器(高性价比)等关键部件。文章还分析了能量效率与热管理对续航能力的影响,指出液冷等先进散热方案的重要性。最后强调传感系统将是构建机器"意识"的关键基原创 2025-07-23 09:18:05 · 1003 阅读 · 0 评论 -
人形机器人指南(八)操作
本文系统阐述了人形机器人环境交互与操作能力的核心技术。重点解析了七自由度机械臂运动学架构及逆运动学求解方法,介绍了三种灵巧手驱动方案(欠驱动、腱传动、直驱)和触觉感知技术。详细论述了基于深度学习的抓取规划和力交互控制策略(阻抗/导纳/混合控制),并以特斯拉工厂应用为例展示了精细操作实现路径。当前机器人操作精度已接近人类水平,这些技术突破为人形机器人实用化奠定了重要基础。原创 2025-07-26 19:00:00 · 1064 阅读 · 0 评论 -
人形机器人指南(十三)软件
机器人操作系统(ROS)是人形机器人开发的核心软件框架,提供模块化、可复用的基础设施。其核心包括节点通信机制(话题、服务、动作)、消息标准化、参数服务器及工具集(如RViz、Gazebo)。ROS广泛应用于人形机器人平台(如Atlas、Optimus、WalkerX),支持运动控制(ros_control)、路径规划(MoveIt!)和导航(nav2)。仿真工具如Gazebo、MuJoCo和NVIDIA Isaac Sim提供虚拟测试环境,而专用框架(如波士顿动力SDK、特斯拉软件栈)则针对特定需求原创 2025-07-29 10:00:00 · 536 阅读 · 0 评论 -
人形机器人指南(十二)交互
本文系统探讨了人形机器人实现自然交互的核心技术与设计原则。重点分析了自然语言处理(NLP)系统架构,包括语音识别、语义理解、对话管理和语音合成等关键模块,并指出大型语言模型(LLM)带来的技术革新。同时深入研究了非语言交互渠道,如手势、眼神、表情和体态等,以及多模态信息融合方法。文章还阐述了社交机器人学的基本原则,包括拟人化程度把控、社会规范遵循和共情设计等。最后强调了个性化交互和用户体验设计对提升机器人可用性的重要性,指出人机交互技术是决定机器人能否真正融入人类环境的原创 2025-07-28 15:30:00 · 732 阅读 · 0 评论 -
人形机器人指南(十四)集成
系统集成与测试验证是人形机器人开发的关键环节,涉及硬件-软件协同设计、标准化接口协议、模块化集成策略及全面的性能评测体系。核心包括:1)硬件-软件并行开发确保系统优化;2)构建多层级通信网络(CAN/CANFD用于实时控制,工业以太网处理大数据);3)模块化设计实现即插即用和可维护性;4)建立涵盖运动、操作、感知等维度的量化评估基准;5)通过功能安全设计(ISO标准)、冗余机制和分层故障诊断系统(FDIR)保障安全性。该过程决定机器人能否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原创 2025-07-29 21:00:00 · 1113 阅读 · 0 评论 -
人形机器人指南(十一)学习
人工智能(AI)通过机器学习技术赋予人形机器人学习与适应能力,使其能在复杂动态环境中自主工作。模仿学习(如行为克隆、逆强化学习)通过专家演示获取运动与操作技能;强化学习(RL)通过试错优化策略,结合仿真训练和领域随机化解决现实挑战;迁移学习和领域适应实现跨环境与任务的知识复用;持续学习支持机器人终身进化。大规模预训练模型(如LLMs、多模态模型)显著提升感知、场景理解与自然交互能力。AI技术的融合推动人形机器人向自主性、通用性迈进,成为未来智能伙伴的核心驱动力。原创 2025-07-28 07:00:00 · 663 阅读 · 0 评论 -
人形机器人指南(二)进化
人形机器人的进化之路,是梦想家的蓝图与工程师的焊枪共同书写的传奇。从达芬奇的构想到雅凯-德罗的精密人偶,从WABOT的蹒跚第一步到ASIMO的优雅奔行,再到Atlas震撼世界的后空翻和Optimus引领的规模化浪潮,我们见证了驱动技术从发条、液压到高度集成电机的跃迁,控制理论从ZMP静态稳定到MPC动态优化的迭代,以及核心目标从表演展示向实用操作和环境适应力的聚焦。原创 2025-07-21 14:27:31 · 952 阅读 · 0 评论 -
人形机器人指南(六)能源
能源系统是人形机器人的核心,决定了其续航与动态性能。目前主流采用锂聚合物电池(高能量/功率密度),但面临安全性与循环寿命挑战。固态电池(更高能量密度、本质安全)是未来方向,但仍处研发阶段。电源管理系统(BMS)通过精准监测、均衡与保护确保安全运行,快充与无线充电技术助力能量补给。燃料电池等替代能源因系统复杂性难以普及。能效优化策略(轻量化、高效驱动、能耗感知算法等)是提升续航的关键。当前电池技术仍是限制人形机器人实用化的主要瓶颈,需多学科协同突破。原创 2025-07-25 09:00:00 · 965 阅读 · 0 评论 -
人形机器人指南(一)启程
本文介绍了人形机器人的定义、价值与核心挑战。人形机器人具备类人形态与功能适配性,能在人类环境中执行复杂任务。其独特价值在于环境适配性、多样化任务潜力和自然交互优势,但面临动力学复杂性、能量效率瓶颈、灵巧操作困难等核心技术挑战。文章还概述了人形机器人技术的多学科交叉特性,并简要介绍了相关概念区分。最后指出人形机器人既是尖端科技的集成平台,也面临着安全、伦理等社会议题的考验。原创 2025-07-21 14:22:46 · 1345 阅读 ·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