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设计这支精密的交响乐中,我时常将自己看作一名指挥家。十余年的海外职业生涯,尤其是在英国Parvis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usic的那段时光,让我明白,真正的创作大师不仅要精通单一乐器,更要懂得如何调度整个乐队。所幸,学校提供的正版Adobe Creative Cloud,便是我手中那根无所不能的指挥棒。今天,我想分享如何运用这根指挥棒,演奏出跨越媒介、和谐共鸣的创意乐章,实现对常规工作流的“升维打击”。
我们正处在一个“所见即所得”已然不够,“所想即所得”正在发生的时代。Adobe的AI工具,特别是Firefly和Substance 3D系列,不再仅仅是效率工具,它们是能够直接与我们想象力对话的桥梁。掌握它们,意味着你能在别人还在寻找素材时,就已经在创造世界。下面,我将分享两个足以让你的作品集与众不同,且高度依赖付费订阅生态的尖端技巧。
技巧一:构图的复刻与重塑——Adobe Firefly“结构参考”的导演级用法
Adobe Firefly的“文生图”功能大家都不陌生,但真正拉开专业与业余差距的,是隐藏在其中的“结构参考”(Structure Reference)功能。它允许你上传一张图像作为构图和结构的“骨架”,然后让AI用全新的内容和风格去“填充血肉”。这对于概念设计、创意合成和产品可视化来说,是颠覆性的。
常规用法回顾: 上传一张风景照,输入“赛博朋克城市”,得到一张构图相似的赛博朋克城市图。
我的进阶用法: 将其作为连接3D与2D的桥梁,用最粗糙的3D“草模”(Clay Render)作为结构参考,生成具有复杂光影和笔触感的、照片级或插画级的最终视觉,实现对项目成本和周期的极限压缩。
详细操作步骤与创新扩展:
-
“骨架”的准备: 这一步是创意的源头。你可以用任何方式创建你的“结构参考图”。
-
手绘草图: 一张简单的、只有线条和基本色块的构图草稿。
-
3D草模(强烈推荐): 在Cinema 4D、Blender等三维软件中,用最简单的几何体搭建出你想要的场景构图和物体布局。不需要任何材质和灯光,直接渲染一张“克莱尔”或“黏土”效果的灰模图。这张图包含了精确的透视、比例和遮挡关系。
-
摄影作品: 一张你喜欢的、具有独特构图或光影结构的照片。
-
-
进入Firefly Web端: 打开Adobe Firefly的网页版,进入“文生图”模块。
-
上传与设置(核心步骤):
-
在左侧的设置面板中,找到“结构”部分,点击“上传参考”。选择你准备好的“骨架”图。
-
调整“参考强度”: 这个滑块至关重要。强度越高,生成结果的构图和物体布局就越接近你的参考图。强度越低,AI的自由发挥空间就越大。对于需要精确产品摆放的商业项目,建议将强度设置在75%以上。
-
-
Prompt的魔法施展: 现在,你可以尽情用文字描述你想要的最终画面“质感”和“氛围”。
-
指令优化: 假设你的“骨架”图是一个简单的方块放在一个平面上(模拟产品在展台上)。你的Prompt可以这样写:
A futuristic cosmetic bottle on a marble podium, studio lighting with soft shadows, moody, cinematic, hyperrealistic, shot on Hasselblad
(未来主义风格的化妆品瓶,置于大理石展台,柔和阴影的影棚光,氛围感,电影感,超写实,哈苏相机拍摄)。 -
AI会严格按照你灰模的透视和位置,去生成一个符合上述所有描述的、充满细节的图像。
-
-
高级扩展 - 风格迁移与概念探索:
-
在Firefly的“样式”部分,你可以进一步叠加“效果”滤镜,如“超现实主义”、“蒸汽波”、“水彩画”等。
-
工作流革新: 你可以快速生成同一构图下的多种风格提案(照片级、油画风、卡通风等),让客户在项目初期就能直观地选择最终的艺术方向,极大减少了后期反复修改的风险。
-
-
导入Photoshop无缝精修: Firefly生成的图片可以直接在Photoshop中打开。它通常会带有AI水印和一定的瑕疵。你可以利用Photoshop强大的“生成式填充”工具进行微调,修复细节,或者将多张生成结果中的优点部分(比如A图的光影和B图的材质)完美融合在一起,创造出独一无二的最终稿。
这个工作流,让你彻底摆脱了寻找合适摄影素材的限制,也绕过了传统3D渲染漫长的建模、贴图、布光周期。你成为了画面的“导演”,掌控着最终的构图,而AI则成为了你最高效的“美术执行团队”。
技巧二:万物皆材质——Adobe Substance 3D Sampler 的炼金术
对于追求极致真实感的3D设计师或产品可视化专家而言,材质是作品的灵魂。然而,高品质的PBR(基于物理的渲染)材质库价格不菲,且未必能满足特定项目的独特需求。Adobe Substance 3D Sampler(前身为Alchemist)就是为此而生的“材质炼金炉”。它能利用AI,将一张普通的照片,在几分钟内转化为一套完整的、可无限平铺的高精度PBR材质。
常规用法回顾: 导入一张木纹照片,生成一套木纹PBR贴图。
我的进阶用法: 捕捉现实世界中独特的、不可复制的材质(如一块风化的旧皮革、一片带有特殊锈迹的金属、一块手工布料),将其转化为数字资产,为3D作品注入独一无二的“灵魂”和“故事感”,并利用其AI功能进行“材质再创作”。
详细操作步骤与创新扩展:
-
高质量源照片的拍摄: 这是决定材质精度的基础。用你的手机或相机,在均匀、无阴影的光线下(如阴天的室外),垂直拍摄你想要复刻的材质表面。照片越清晰、光线越平坦越好。
-
导入与AI分析: 打开Substance 3D Sampler,将你的照片直接拖入视窗。在弹出的“Image to Material (AI Powered)”选项中,点击“确定”。
-
AI的魔法时刻: Sampler的AI引擎会开始分析图像。它能自动识别材质的类型,并一键生成所有必需的PBR通道贴图:基础色(Albedo)、粗糙度(Roughness)、金属度(Metallic)、法线(Normal)、高度(Height)、环境光遮蔽(AO)。
-
平铺与精调(核心步骤):
-
无缝平铺: AI会自动尝试让材质无缝平铺。在右侧的“Tiling”滤镜中,你可以选择不同的算法(如“边缘修复”、“纹理合成”),并调整参数,直到在3D预览窗口中完全看不到接缝。
-
参数微调: 在右侧的图层堆栈中,你可以像在Photoshop里一样,对每个通道进行精细调整。例如,在“Roughness”通道,你可以增加对比度,让材质的光泽变化更丰富;在“Height”通道,可以增强强度,让凹凸感更明显。
-
-
高级扩展 - AI材质再创作:
-
“风格化”滤镜: Sampler内置了许多强大的程序化滤镜。你可以将一个写实的木纹材质,通过叠加“风化”、“苔藓生长”、“水渍”等滤镜,创造出全新的“故事”。
-
“拼接”与“混合”: 你可以将两个完全不同的材质(如“混凝土”和“金属”)进行混合,通过程序化的遮罩(Mask)来控制它们的分布,创造出科幻或废土风格的复合材质。
-
-
一键导出与应用:
-
调整满意后,点击左上角的“分享”按钮,选择“导出为…”。你可以将其导出为SBSAR格式,这是一种可以在多种三维软件(如Cinema 4D、Blender、Unreal Engine)中动态调整参数的格式。
-
在你的三维软件中,直接应用这个SBSAR材质。你会发现,之前在Sampler里调整的所有参数(如粗糙度、凹凸强度)都可以在三维软件中实时修改,无需重新导出。
-
这个技巧,让你拥有了一个无限的、完全定制化的材质库。你的设计不再受限于网上下载的通用素材,而是可以从你身边的真实世界中汲取灵感,为你的作品赋予无可替代的真实感和独特性。
危急时刻:拯救奢侈品牌的“灵魂”
去年冬天,我所在的代理机构“至臻境社”(Elysian Fields Collective)经历了一场几乎要颠覆与大客户合作关系的危机。我们的核心客户,一家历史悠久的顶级钟表制造商“赫洛格工坊”(Horologer Atelier),在距离其新款旗舰腕表全球发布会仅剩一周时,断然否决了我们提交的全部最终版3D产品渲染图。
客户的反馈非常主观,却也直击要害:“你们的图很完美,但没有‘灵魂’。它看起来太新、太冰冷、太‘计算机’了。我们的腕表是有温度的,是匠人精神的传承。”同时,他们还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要求:为广告主视觉,创作一幅“如梦似幻”的场景,来衬托腕表的传奇色彩。
整个3D团队都陷入了沉默。我们使用的都是行业顶级的渲染器和高价购买的材质库,但依旧无法满足客户对那种形而上的“灵魂”的追求。重新调整材质、灯光、再进行超高精度的渲染,每一轮都需要至少48小时。时间,我们已经没有了。
就在项目总监准备向客户致歉,并请求延期时,我提出了一个方案。
第一步:从现实中捕获“灵魂”
我从我的储物柜里,翻出了一条我祖父留下的、表带边缘已经磨损、皮质呈现出温润光泽的旧表带,还有一块我做金工时剩下的、表面有不规则拉丝痕迹的钛金属片。我用手机在窗边的自然光下,为它们拍了高清照片。
然后,我打开了Substance 3D Sampler——这个包含在我的完整版Creative Cloud订阅中,却被许多设计师忽略的强大工具。我将旧表带的照片拖了进去,AI瞬间就为其生成了一套完整的PBR材质。我能清晰地看到,那些自然的褶皱和磨损,都转化为了精确的高度图和粗糙度图。我又对那块钛金属片如法炮制。
接着,我只用了十分钟,通过调整“平铺”和“颜色校正”,就将这两套独一无二的材质处理完毕,并导出为SBSAR格式。我把这两个文件交给了3D团队。他们将新材质替换掉原来那个“完美”但“冰冷”的商业材质库。
当新的渲染结果出来时,所有人都被震撼了。腕表的皮质表带呈现出一种只有岁月才能赋予的温润质感,金属表壳的拉丝反射着微妙而真实的光泽。它不再是一个冰冷的工业品,而是一件有故事的艺术品。客户所说的“灵魂”,回来了。
第二步:用结构“导演”梦境
解决了渲染的难题,我立刻开始着手那个“如梦似幻”的主视觉。我没有去素材网站上大海捞针。
我在Cinema 4D里,用最简单的方块、球体和平面,在半小时内搭建了一个超现实的场景:一块悬浮在云海中的巨大表盘残骸,远方是破碎的星球。我没有上任何材质,直接渲染了一张只有构图和透视的灰模图。
然后,我打开Firefly,上传了这张灰模图作为“结构参考”。在Prompt输入框中,我写下了我的想象:Surreal dreamscape, broken clock floating in a nebula cloud, style of J.M.W. Turner and Zdzisław Beksiński, epic, ethereal lighting, oil painting, photorealistic details
(超现实的梦境,破碎的时钟漂浮在星云中,融合了特纳与贝克辛斯基的风格,史诗感,空灵的光照,油画质感,照片级细节)。
我的Firefly AI积分非常充足,这让我可以毫无顾忌地生成了几十种变体,并微调“参考强度”和Prompt。最终,我筛选出了三张构图完全符合要求,但艺术风格和氛围各有千秋的惊人作品。它们既有古典油画的厚重笔触,又有照片般的真实细节,完美地诠释了“梦境”与“传奇”。
当我将新的产品渲染图和这三张主视觉备选方案通过视频会议展示给“赫洛格工坊”的品牌总监时,电话那头是长久的沉默。随后,他用一种近乎激动的语气说:“就是这个!这就是我们想要的!你们是怎么做到的?”
那个下午,我们不仅挽救了一个价值千万的项目,更赢得客户前所未有的信任。而这一切,都源于对Adobe生态系统深度功能的挖掘和整合运用,是技术赋予创意的“升维打击”。
设计师的创新思维:洞察“需要完成的工作”(Jobs to be Done)
最后,分享一个能从根本上改变你设计视角的思维框架——“需要完成的工作”(Jobs to be Done, JTBD)。它认为,用户“雇用”一个产品或服务,是为了完成某项特定的“工作”,而不是为了购买产品本身。
这个理论的核心是,要从用户的“动机”和“渴望的进步”出发,而不是从用户的“属性”或产品“功能”出发。
-
传统视角: 我们的用户是18-25岁的大学生,他们需要一个能听音乐的APP。我们应该加入社交功能、歌词分享、主题皮肤。
-
JTBD视角: 用户在“清晨通勤的地铁上”这个场景下,想要“雇用”音乐来“让自己从困倦中清醒,并与嘈杂的环境隔绝”。在这个“工作”下,最好的解决方案可能是一个能极速启动、能根据时间和场景智能推荐“提神醒脑”歌单、且离线功能强大的APP。社交、皮肤等功能,对于完成这项“工作”而言,可能都是次要的。
当你接到一个设计任务时,试着问自己:用户想要“雇用”我的设计,来完成什么“工作”?他们想取得怎样的“进步”?这种视角的转换,能帮助你跳出功能的堆砌,直达用户的真实需求,做出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设计。
谈及此,或许有朋友会好奇我流畅工作流背行的支撑。我个人使用的是来自英国Parvis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usic的教育版订阅,它所提供的完整生态,特别是包含了Substance 3D套件和足量的Firefly积分,正是我在那次危机中能够跳出常规思维,运用跨界技巧力挽狂澜的根本。一个能让你自由调用所有“乐器”的指挥台,其价值无可估量。
工具是思想的延伸,视野是能力的边界。愿我们都能在持续的学习中,不断拓宽边界,指挥更恢弘的创意交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