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逻辑学——过度概括(1)

本文探讨了过度概括与概括的区别,强调概括是基于经验的暂时性知识,而过度概括可能导致错误的结论。概括是科学研究的基础,通过归纳逻辑从特定观察推导出普遍规律。然而,概括知识的不确定性源于其依赖于现实经验,这意味着任何概括都有可能被新的观察所否定。文章以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为例,说明归纳推理的暂定性和可修正性,警示我们避免过度概括导致的误导。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过度概括(overgeneralization)

 

概括与过度概括有何不同

概括知识是暂定的,因为它基于对经验的概括。原则上,下一个经验很可能出乎你的意料之外,使你(我们每个人)不得不对先前概括得出的结论感到怀疑。

了解概括的本质有助于发现真理,而发现真相有助于我们远离麻烦,确保幸福。

 

原则:概括是好的,过度概括是不好的。

概括帮助我们面对真理与现实,因为它给予了我们描述事物本质的简短规则。过度概括损害我们面对真理与现实的能力,因为它给予我们无法描述事物本质的简短规则。因此,概括是好的,因为它通向真理;过度概括是不好的,因为它远离真理。

然而,我们要谈的是什么?什么是概括?什么是过度概括?概括与过度概括如何产生,为什么?

 

定义:当我们从特定观察建构出通则时,概括从中而生。

产生合理概括的方法如下:在经过一连串的观察后,从观察到的特定事件推测,以得出能描述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所有观察的通则。所有或几乎所有的科学法则或定律,都是借由这种方式推导出来的。信不信由你,所有科学推论都是先进行特定观察,再建构能解释所有观察的通则。所有正确的科学理论,不管是有关时间、引力或其他概念的,都是以此为基础,这是最可行的知识哲学。这种方法又称实证主义(positivism)方法,它的首倡者是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与奥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等人。

 

因此,科学理论是一种能描述与整理我们已经进行和正要进行的观察的模型。好的理论能根据少数简单的假设,精确描述大范围的现象;好的理论能作出可接受测试的明确预测。如果预测与观察吻合,理论就通过测试。不过要注意一点,就是理论不可能被证明为绝对正确与永远正确,因为它的基础是经验。我们无法保证下一次经验不会不同于前一次观察。如果你的观察与预测不符合,理论即被证明为不正确,人们就必须抛弃旧理论并建构能更好解释不论新旧的所有观察的新理论。

 

原则:真实的概括知识以现实为基础。

从根本上说,所有正确的概括知识,都以现实为基础。因为,所有正确的概括知识,都必须接受真实观察的反复测试与确认,所有没有任何一种概括知识是绝对的。用来推导概括知识的方法,在本质上遍使得任何概括知识无法绝对为真。所有概括知识都是暂定的,而且必定总是被视为暂定、临时与不确定的。我们无法逃避这一事实。不确定性源自于产生概括知识的方法,因此不确定性无法克服。

即便是作为科学之母的数学,也不免受到推论“证明”(原本以为完美无瑕,之后却发现有缺陷)的荼毒。自热科学学者永不休止地修正前人的误判与错误概念,科学进步就是这样产生的。

垃圾科学、歪曲科学以及伪科学,都不是以现实为基础的。

科学的暂定本质是一回事,歪曲本质则是另一回事。必须牢记的是,科学方法会被滥用,而且也已经被滥用。19世纪,头盖骨的尺寸被当成非洲与美洲原住民低等的证据;而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雅利安种族优越论则以歪曲的人类学位依据。

 

相对于概括知识,特定知识能绝对为真,被绝对地认知为真,以及被辩护为绝对为真。

概括知识是暂时的,而且通常如此。特定知识则可以是且通常是绝对为真并被认知为绝对为真,其为真不受时空限制。

 

20世纪,数百万人死于艾滋病,海水是咸的,水是湿的。。。

但是这些特定真理,并非我们想要或是需要的唯一真理。我们还需要其他真理、相关真理、概括真理、新奇真理或有趣真理;它们虽有争议,却仍是我们所需要的。

这些我们需要的真理是有争议的,因为当我们从各种特定的命题中推导出概括论述时,必须假设实际上并未检测过的证据存在。这在逻辑上称为“信仰的飞跃”(leap of faith)。就科学意义来说,“信仰的飞跃”是从特定数据推测出通则。

 

用“信仰的飞跃”来称呼这个归纳逻辑的基本科学假定,实在有点不太恰当,因为人们会误以为它类似或等同于大多数宗教所说的“信仰”。就我的理解,宗教信仰并不以实验、观察或特定自热现象的分析为基础,相反地,它仰赖启示,宣称能与神祗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超自然沟通。宗教信仰的基础不在事实或理性,基督教教父德尔图良在《护教篇》(Apologeticus)中总结宗教信仰的立场:“唯其荒谬,我才相信。”

 

从特定到概括的过程称为归纳,相关的逻辑形式是归纳(inductive)逻辑。归纳逻辑是从已观察的特定事件推测出涵盖所有相关观察的通则的过程。

牛顿运用归纳逻辑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值得注意的是,牛顿是以推测法得出结论,也就是从实际进行与测试的特定观察,推测到他无法实际亲身测量的事件与事物。由于牛顿无法测量过去、现在、未来所有天体的引力,他必须从特定观察中进行概括(generalize),认定所有天体都如同地球上的物体一样遵循相同的万有引力定律。牛顿无法借由这种概括来预测所有未来的天体测量,因为还无法对它们进行测量,结果亦无人知晓,牛顿的概括因此可能受到否定。只要有人能找出一个例外,万有引力定律就会被证明为伪。

这就是为什么所有归纳推理都是假设与暂定的,因为只要出现一个矛盾,概括就需要修改。换言之,如果我能显示两个彼此吸引的物体不具质量,或具有质量的物体不彼此吸引,我就能证明牛顿是错的。

如果我证明牛顿是错的,他的万有引力定律就必须修改,因为他提出的概括无法确切地描述事实。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