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控制论
文章平均质量分 85
FanXing_zl
公众号:钒煋;
专业领域:磁悬浮轴承、高速电机、变流器、驱动器设计开发,飞轮储能。建模,控制策略设计,仿真,软件开发,系统调试。
展开
专栏收录文章
- 默认排序
- 最新发布
- 最早发布
- 最多阅读
- 最少阅读
-
磁悬浮转子:深度解析质量不平衡的精密控制之道
《磁悬浮转子质量不平衡控制的核心密码》揭示了高速磁悬浮转子在精密制造、半导体光刻等领域的核心应用价值,以及质量不平衡这一"致命暗伤"带来的剧烈振动、精度丧失等系统性风险。文章系统阐述了"以力卸力"的主动控制原理,通过同步旋转坐标系变换将振动信号转为直流量处理,结合自适应前馈补偿与鲁棒反馈控制,实现毫秒级实时动态平衡。技术关键包括高精度位移传感、高速信号处理、参数精确辨识及多重安全保护,在ASML光刻机、飞轮储能等高端装备中展现出纳米级振动抑制能力,体现了动态平衡控制技原创 2025-07-31 00:09:44 · 702 阅读 · 0 评论 -
磁悬浮技术原理
磁悬浮技术:原理与应用 磁悬浮技术利用磁场力(排斥或吸引)实现物体无接触悬浮,主要分为电磁悬浮(EMS)、电动悬浮(EDS)和永磁悬浮。EMS通过电磁铁主动控制间隙,EDS依赖超导磁体与导体的涡流被动悬浮,永磁悬浮则利用磁体间作用力,结合超导材料增强稳定性。 该技术应用于高速磁悬浮列车、精密工业设备(如磁悬浮轴承)及科学仪器,具有无摩擦、高精度、低维护等优势,但成本高、系统复杂。未来,新材料和智能控制算法有望推动其在交通、制造业等领域的突破。原创 2025-07-30 23:53:21 · 600 阅读 · 0 评论 -
陷波器精密设计:守卫相位,驯服高频干扰系统的稳定陷波控制策略深度解析
摘要: 本文探讨了在高频干扰与系统稳定性矛盾下的陷波器设计策略。针对伺服控制等场景中传统低通滤波器导致相位滞后的问题,提出采用陷波器精准抑制干扰(如机械共振、PWM噪声)的同时最小化相位扰动。关键设计包括:精确匹配干扰频率(ωₙ≫穿越频率ω_gc)、优化陷波宽度(ζ_width)和深度(ζ_notch)以平衡抑制效果与相位裕度,并通过伯德图和奈奎斯特判据验证稳定性。MATLAB示例展示了参数选择对相位裕度的影响(如ζ_width=0.15时PM提升至52°),强调仿真与实测结合的必要性。最终指出成功的陷波器原创 2025-07-29 22:34:08 · 534 阅读 · 0 评论 -
基于位移传感器的转子不平衡质量精准控制策略
本文提出一种融合位移传感与智能算法的旋转机械动平衡闭环控制策略。系统通过双位移传感器实时监测转子振动,采用FFT分析提取基频分量,建立不平衡质量解算模型。创新性地设计模糊PID控制器,实现不平衡量的动态补偿,控制精度达±0.01g。实验显示,该方法使残余不平衡量从385.4g·mm降至12.6g·mm,振动幅值下降89%。系统具备自适应学习能力,可自动调整控制参数,满足ISO1940 G2.5级标准,平衡周期缩短至传统方法的1/3,并集成数字孪生技术实现预测性维护。原创 2025-07-25 19:40:32 · 836 阅读 · 0 评论 -
基于位移传感器的转子质心角度位置检测:原理分析与实现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双位移传感器的旋转机械动平衡检测方法,通过正交信号解调实现转子质心角度定位。系统采用正交安装的位移传感器检测振动信号,经抗混叠和低通滤波器进行信号处理,建立复频域传递函数模型。MATLAB仿真验证了系统在1-100rad/s范围内的频率特性,通带相位延迟小于90°,幅频特性满足要求。实际应用需保证传感器正交安装误差小于0.5°,并采用实时滤波算法和误差补偿策略。该方案具有非接触、实时性好(误差<0.7°)、抗噪性强等特点,适用于旋转机械的动平衡检测。原创 2025-07-25 19:25:44 · 259 阅读 · 0 评论 -
比例谐振控制器(PR控制器)在交流系统中的应用原理详细解析
摘要:比例谐振控制器(PR)通过特定频率点的无限增益特性,有效解决了交流系统中正弦信号跟踪与谐波抑制的难题。相比传统PI控制,PR控制器在工频和谐波频率点实现无静差跟踪,显著降低稳态误差和相位偏移。其典型应用包括光伏逆变器、有源电力滤波器和UPS系统,通过多谐振器并联可抑制特定次谐波。实用型PR控制器通过引入截止带宽增强鲁棒性,在αβ静止坐标系下无需坐标变换,简化控制结构。参数设计需平衡动态响应与抗干扰能力,数字实现时需采用预修正双线性变换避免频率畸变。优化技术包括相位补偿、自适应频率跟踪和H∞混合控制,实原创 2025-07-24 23:02:11 · 800 阅读 · 0 评论 -
磁悬浮转子不平衡质量控制:比例谐振控制器深度解析
比例谐振控制器(PR)通过谐振频率处的无限增益特性,能有效抑制磁悬浮转子的不平衡振动。相比PI控制器,PR控制器具有精准跟踪交流信号、选择性谐波抑制和相位补偿优势。其核心是将振动信号转换到旋转坐标系进行补偿,并通过并联多谐振器处理倍频振动。实现时需注意离散化、参数整定和自适应频率跟踪。实验表明PR控制可使振动幅值降低80%以上,显著改善转子圆度和噪声水平。该技术在高速旋转机械、精密制造和新能源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但需解决参数敏感性、多频耦合等挑战。原创 2025-07-24 22:45:47 · 653 阅读 · 0 评论 -
零增益扰动!纯相位旋转:二阶全通滤波器实现精准超前矫正
本文提出一种革命性的相位超前补偿技术——基于二阶全通滤波器的纯相位矫正方案。传统超前补偿器在提升相位裕度的同时会放大高频噪声并改变系统增益特性,而该技术通过极点-零点镜像布局,实现了增益恒为1的前提下精确控制相位超前量。研究详细推导了二阶全通滤波器的传递函数模型,给出了最大超前角的设计方法,并通过三阶系统案例验证了相比传统方案的优势:在实现同等相位裕度提升的同时,完全避免了高频噪声放大问题。该技术特别适用于高精度控制、医疗仪器等噪声敏感型系统,标志着相位补偿技术进入零增益扰动的新阶段。原创 2025-07-23 23:10:54 · 1048 阅读 · 0 评论 -
陷波频率处的相位补偿:相角超前矫正原理深度拆解
本文揭示了陷波器在过滤特定频率干扰时产生的相位滞后"香蕉陷阱"现象及其对系统稳定性的危害。当陷波频率接近系统穿越频率时,相位滞后会严重侵蚀相位裕度,可能导致系统振荡甚至失稳。为解决这一问题,文章提出采用相角超前矫正技术,通过设计超前补偿网络来抵消陷波器在目标频率处的相位滞后。核心方案包括独立串联超前网络或直接改造陷波器传递函数结构,并强调了精确建模、补偿量控制和鲁棒性设计等工程实践要点。该技术为伺服控制、精密仪器等高要求领域提供了突破相位滞后瓶颈的有效方法。原创 2025-07-23 22:54:57 · 709 阅读 · 0 评论 -
陷波滤波器设计全解析:原理、传递函数与MATLAB实现
陷波滤波器是一种精准剔除特定频率干扰的带阻滤波器,通过零极点配置实现深度衰减目标频率(f0)而保持其他频率不变。其传递函数由零点位置决定陷波频率,极点半径控制带宽和品质因数Q。MATLAB实现可通过计算零极点、调整增益系数并绘制伯德图来验证滤波器性能,适用于消除工频干扰、抑制谐波等场景。设计时需注意频率匹配精度、Q值选择及稳定性,该技术为信号处理中消除固定频率噪声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原创 2025-07-22 17:11:20 · 1279 阅读 · 0 评论 -
陷波滤波器深度解析:从数学原理到DSP实战实现
本文详细介绍了陷波滤波器在数字信号处理中的应用与实现。首先阐述了其核心价值,包括消除工频干扰、谐波抑制等典型应用场景。重点解析了二阶IIR陷波滤波器的数学原理和参数计算方法,并提供了完整的C语言实现方案,包含结构体定义、初始化函数和实时滤波函数。文章还针对DSP应用提出了定点数优化、多级级联等关键技术,并给出实际测试数据和工程实践建议。该实现方案具有模块化、实时性强、资源优化等特点,可直接移植到DSP系统中使用。原创 2025-07-22 16:56:30 · 932 阅读 · 0 评论 -
全通滤波器的拉普拉斯变换形式
全通滤波器在s域和z域具有不同的相位特性。s域全通滤波器(一阶/二阶)只能产生相位滞后,而z域通过负系数可实现相位超前,满足信号矫正需求。离散设计选择基于:1)相位超前功能;2)数字实现适配性;3)保持稳定性;4)计算高效性。双线性变换实现s域到z域的等效映射,使离散系统既保留全通特性∣H(ejω)∣=1,又能通过简单差分方程实时处理,特别适合嵌入式应用。这种设计在保持信号幅度的同时,灵活调控相位响应。原创 2025-07-20 10:08:18 · 315 阅读 · 0 评论 -
相角补偿全通滤波器设计:相位均衡(0~350Hz,15°超前)
摘要:本文设计了一个一阶全通数字滤波器,在350Hz处实现-15°相移。通过计算得出滤波器系数a=-0.1603,建立了相应的差分方程。使用Python验证频率响应后,给出了C语言实现方案,仅需3次乘法和2次加法,资源占用小(8字节RAM),适合嵌入式系统。该滤波器在0-350Hz范围内相位响应单调变化,350Hz处相位误差为0°,具有计算高效、稳定性好等特点,可应用于实时控制系统。文中还提供了初始化、处理函数和使用示例,并建议必要时可提高系数精度或添加饱和保护。原创 2025-07-19 21:23:38 · 738 阅读 · 0 评论 -
自动控制原理知识地图:舵轮、路径与导航图
本文以自动控制原理为框架,系统梳理了自动控制原理的知识体系,提出"基础-模型-分析-设计"四大核心模块。重点解析了数学建模、时域/频域分析、系统校正等关键内容,强调反馈控制、稳定性分析和PID设计等核心概念。文章指出学习路径应遵循从基础概念到分析设计,再到现代控制理论的递进过程,建议通过MATLAB工具辅助理解。全文旨在帮助读者建立完整的控制理论知识框架,把握学科脉络,实现从原理理解到工程应用的跨越。原创 2025-07-16 21:57:42 · 695 阅读 · 0 评论 -
控制论基本原理与伟大发明的启示:从指南车到负反馈
工程技术的本质是实践先于理论,伟大发明孕育基本原理。中国古代指南车、瓦特飞锤调节器和负反馈放大器三大发明共同体现了负反馈控制思想,但原理提炼往往滞后。指南车的机械反馈因缺乏理论抽象一度被遗忘;瓦特调节器通过闭环控制实现转速稳定;负反馈放大器则通过信息反馈提升系统鲁棒性。诺伯特·维纳将反馈机制升华为控制论,揭示其在机器与生物系统中的普适性。现代科技中,从工业自动化到AI强化学习,负反馈原理持续焕发活力,展现了通过信息闭环驾驭复杂系统的核心价值。原创 2025-07-16 15:34:12 · 796 阅读 ·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