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承材料: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隐形命门
原创 灭雪 机器人产业随想录 2025年04月25日 07:01 江苏
在讨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问题时,轴承材料是一个不为人关注的要素。如果说轴承宛如人形机器人的“关节软骨”,微小却重要,那么轴承材料的选择和研发,便是决定这些“关节软骨”质量的关键因素,直接影响着人形机器人的性能,犹如一只无形的手,在人形机器人商业化道路上发挥着较大的隐形作用。
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对轴承材料的要求
显然,目前人们普遍希望让人形机器人进入各种各样的场景中。问题是,不同的场景对人形机器人各部件及材料的要求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同样的一款人形机器人,服务于不同场景中时,可能使用差异较大的部件及材料。我们来根据不同环境对轴承材料的要求,做一些基本的分类。
抗污染:在家庭服务和医疗护理等环境中,人形机器人可能会接触到各种液体和颗粒物。因此,轴承材料需要具有良好的抗污染性能,防止外部污染物进入内部结构,影响轴承的正常运转。
抗疲劳:在工业生产和物流搬运等高强度应用中,人形机器人需要承受较大的载荷和频繁的运动。抗疲劳材料可以确保轴承在长时间高负荷下仍能保持良好性能,避免过早失效。
耐高温:在某些特殊环境如高温车间或火灾救援现场,人形机器人需要在极端温度条件下工作。耐高温材料可以保证轴承在高温环境下依然稳定运行,不会因温度升高而发生性能下降或损坏。
灭雪智能制造研究
,赞3
此外,还有一些共通的能力要求——无论是用于家庭服务、医疗护理还是工业生产,人形机器人都需要具备高精度、快速响应的动作能力。这也对轴承提出了严格的标准,至少有以下两点:
低摩擦:轴承必须具有极低的摩擦系数,以确保人形机器人关节的平滑运动和快速响应。例如,人形机器人在执行精细操作任务如抓取小物体或进行精密装配时,轴承的低摩擦特性可减少能量损耗,提高动作精度。
高稳定性:在长时间运行中,轴承需要保持稳定的性能,避免因磨损或老化导致的性能下降。高稳定性材料可以延长人形机器人的使用寿命,减少维护频率,从而提高整体系统的可靠性和效率。
而这些标准的实现,伴随着一个严苛的要求:控制成本。
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是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必须实现成本控制,因此对轴承的要求也不仅仅是性能上的,还包括经济性和可靠性:
降低生产成本:轴承作为机器人关节和传动系统的核心部件,其成本在机器人总成本中占有一定比例(不同类型、不同应用场景、不同档次的人形机器人其轴承成本占比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如果能采用低成本但高性能的材料,当然就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提高使用寿命:长寿命的轴承可以减少机器人的维护和更换频率,从而降低运营成本。特别是在工业应用中,机器人需要长时间不间断工作,轴承的耐用性直接关系到生产线的稳定性和生产效率。
人形机器人轴承材料的技术特性
传统的轴承材料有钢、黄铜、青铜等,各自的优缺点如下表所示。
其中,最常见的还是钢类,因为钢制轴承的成本相对较低,生产工艺成熟,能够大规模生产,符合大多数机器人的成本控制要求。同时,钢制轴承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可靠性,能够承受高载荷和冲击,适用于大多数机器人关节和传动系统。
不过,钢制轴承虽然强度高,但密度也大,会导致整个机器人的重量增加。在人形机器人中,轻量化是提高机动性和能效的关键因素。过重的轴承会增加电机的负担,降低机器人的灵活性和续航能力。而且,钢制轴承的摩擦系数相对较高,会导致更多的能量损失,尤其是在高速运动和频繁启停的情况下。高摩擦还会加速轴承的磨损,缩短其使用寿命。在某些特殊环境如潮湿或化学物质较多的场合,钢制轴承还容易受到腐蚀,影响其长期稳定性。
灭雪智能制造研究
,赞4
因此,为了克服传统材料的局限性,就需要新型材料的出现。以下是一些具有潜力的新型材料及其特点:
碳纤维复合材料
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密度远低于钢材,可以显著减轻轴承的重量,从而提高机器人的整体机动性和能效。它还具有很高的比强度和比刚度,能够在保证轻量化的同时,提供足够的承载能力。此外,碳纤维复合材料表面光滑,摩擦系数低,有助于减少能量损失和磨损。
陶瓷材料
陶瓷材料如氮化硅和氧化锆具有极高的硬度和强度,能够承受高载荷和冲击。其耐磨性也远超传统金属材料,可以显著延长轴承的使用寿命,在高温环境下也能保持良好的物理性能,适用于极端环境中的应用。
自润滑材料
自润滑材料可以在无外部润滑剂的情况下减少摩擦,符合环保要求,也减少了维护成本。其摩擦系数低,有助于提高机器人的运动精度和响应速度。同时,自润滑材料通常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适合在恶劣环境中使用。
目前,日本和德国的企业在高端轴承材料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例如,日本 NSK 和德国 Schaeffler 在陶瓷轴承和自润滑材料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技术。
轴承材料对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深远影响
基于前文所述,显而易见的是,轴承材料在成本、性能上对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带来了影响。在更深层次上,轴承材料的影响维度还远不仅如此——对其的选择还关乎市场准入、扩展能力和产业链协同发展方面。
首先,从成本结构的角度来看,新型材料的研发和应用虽然初期投入较高,但长期来看可以显著降低机器人的维护和运营成本。例如,美国某不愿具名的机器人企业告诉我,其曾投入50万美元参与碳纤维复合材料轴承的研发,而后在规模化生产中,每台机器人的维护成本降低了20%,整体运营成本降低了10%。
对中国企业来说,通过推动新型材料的本地化生产,可以减少对进口材料的依赖,降低供应链风险,进一步控制成本。例如,某国内制造业企业在实现碳纤维复合材料轴承的本地化生产后,供应链成本降低了25%。
在市场准入和扩展方面,高性能的新型材料可以帮助机器人企业更快进入国际市场并拓展新的应用场景。新型材料更容易通过严格的认证标准,帮助机器人企业顺利进入不同国家和地区市场。例如,韩国一家机器人企业在采用新型材料后,顺利通过了欧盟CE认证和美国UL认证,成功进入欧洲和北美市场。
同时,高性能材料的应用可以提升机器人的整体质量和可靠性,增强客户的信任感。例如,某上海的服务型机器人在采用自润滑材料轴承后,客户反馈其运行更加平稳,故障率显著降低,市场口碑大幅提升。此外,新型材料的使用还可以拓展机器人的应用场景,进入更多细分市场。例如,同样是这家企业的医疗护理机器人在采用耐腐蚀材料轴承后,成功应用于手术室和消毒室等特殊环境,市场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在产业链协同发展方面,轴承材料的技术突破不仅提升了单个机器人的性能,还促进了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高性能材料的研发和应用需要材料供应商的支持,通过与材料供应商的紧密合作,机器人企业可以获得最新的材料技术和解决方案。同时,高性能材料的应用也推动了零部件制造商的技术升级。此外,建立技术创新平台,汇聚各方资源,形成协同创新机制,也是推动产业链发展的重要手段。
隐形命门,未来的显性竞争力
轴承材料不仅是人形机器人的基础部件之一,也是其商业化能否成功的隐形要素。高性能的轴承材料可以显著提升机器人的精度、寿命和能效,降低维护和运营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然而,当前在高端轴承材料领域,国内企业仍面临技术瓶颈和国际竞争压力。因此,推动轴承材料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呼吁行业、学界和政策制定者共同关注这一领域,加强合作,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通过加大对材料科学和工程技术的投入,建立完善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推动高端轴承材料的自主研发和产业化,提升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全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