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快节奏的商业环境中,项目经理们常常面临这样的困境:手头的项目既像一团纠缠的毛线理不清头绪,又像移动的靶子难以瞄准。在独特性和临时性构成的项目本质特征下,渐进明细与结构化思维这对"双轮驱动"法则,正在成为破解管理困局的金钥匙。
渐进明细。
在项目管理中,为创造独特成果而开展工作的过程具有不重复性。这种“不重复性”会给人们在认识项目的过程中带来很多不确定因素,这就是项目的风险来源。该如何认识“复杂、不确定”的项目呢?答案就是渐进明细。
·项目目标。开始只有方向性的大目标,然后逐渐细化出具体的、可测量的、可实现的小目标。
·项目范围。开始只有粗略的范围说明书,然后细化出工作分解结构(work breakdown structure,WBS)和工作分解结构词典,可使用进度猫任务分解功能。
·项目计划。开始只有控制性的计划,然后逐渐明细,制订具体的实施计划。
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发生变化,在整个项目生命周期中应反复开展计划工作,对工作进行逐步修正。
实现渐进明细的方式有两种:
·化大为小,逐步推进。将项目划分成几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执行不同的项目活动,最终分阶段完成项目的所有活动。
·剥洋葱式,逐层深入。首先解决当前能够解决的问题,再逐层深入,每个层次上以不同的完整程度进行项目活动,最后彻底完成项目。
结构化思维
“沟通能力不行,怎样提高沟通能力?”
“我的项目总是出问题,怎样管理好一个项目?”
“项目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如何制订出一个有效的进度计划?”
项目管理的过程就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并予以解决的过程,降低复杂度,一个重要方法就是结构化。事实上,项目管理的过程就是用结构化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按所需开展的管理工作将项目过程分为5个过程组:
·启动:确立项目的合法地位和总体要求(目标),宣布项目正式立项(上马)。
·规划:编制项目计划,把项目目标具体化,制订达到目标的路线图。
·执行:按计划开展项目活动,把纸面上的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成果。
·监控:把实际情况与计划要求进行比较,发现偏差,分析偏差,并在必要时进行变更(包括调整计划或对执行纠偏)。
·收尾:按序开展收尾工作,把项目正式关门。
在实践中,它们会以无法详述的方式相互重叠、交叉、循环,所以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纯直线式的,不能用简单的线形思维去看待各过程组及其过程之间的关系。
在进行市场方案汇报时,领导A:“你的市场分析太肤浅了,要加强分析能力!” 领导B:"你的市场分析框架可以这样改进:1)先明确目标客户画像;2)再分析竞品市场策略;3)最后结合我们的产品特点制定差异化方案。我建议你先按这个结构重新梳理,完成后我们再讨论。
领导B的话比较明确,符合结构化思维,相对就比较容易掌握,下属下一次就可以试着改进了。问题本身、环境、解决主体这三个维度组成了理解和分析问题的空间结构,掌握了这个结构就能很容易找到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案,把问题想全面,并且还能分得很清。
目标细化与结构化思维结合不仅能应对项目的不确定性,还能在组织内形成“问题可拆解、行动可追溯、经验可复用”的良性循环,推动个人与团队共同成长。
本文观点参考郭致星《极简项目管理:让目标落地、把事办成并使用成功可复制的方法论》,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