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的原文哦~ https://blog.51cto.com/whaosoft/14013770
一 、如何选择示波器
示波器是电子工程师必备工具之一,常使用在电路设计、PCB制造、电子设备维修等场景中。示波器如此重要,选购时需要注意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选择示波器要考量的10个因素。
1、频宽
频宽决定了示波器量测类比讯号的能力,这决定了仪器可以准确量测的最大频率。频宽也是价格的关键的决定因素。
选择示波器前先确定您的需求。例如,100 MHz的示波器通常可保证在100MHz下具有少于30%的衰减。为了确保优于2%的振幅准确度,输入应该低于20MHz。
当选择频宽时,请使用「五倍规则」。示波器频宽大于或等于您想要的最大频率的五倍,如果频宽太低,您的示波器将无法解析高频率的变化。
基本示波器的范围通常为50 MHz至200 MHz。如果您需要更多的频宽,则可使用更高效能示波器,以涵盖350 MHz以上,可达数十个GHz的范围。
2、取样率
取样率(每秒取样数)是示波器取样讯号的速率,类似于摄影机的讯框率;这决定了示波器能撷取多少波形细节。
同样地,我们建议采用「五倍法则」:使用至少5倍于您电路最高频率分量的取样率。
大多数的基本示波器皆具有1至2 GS/s的(最大)取样率。请记住,基本示波器拥有高达200MHz的频宽,所以示波器设计人员通常会在最大频宽下,以5至10倍超取样来设计示波器。
取样的速度越快,就会遗失越少的信息,以及示波器将能更有效地呈现待测讯号;但是,这也会越快填满内存,也连带限制了可以撷取数据的时间。
大多数的入门级示波器拥有1至2 GS/s的最大取样率,而中阶示波器则可有5至10 GS/s的最大取样率。
3、足够的输入通道和正确的通道
示波器使用类比通道来储存并显示讯号,在一般情况下,越多通道越好,尽管增加通道即会增加价格。
是否要选择2个或4个类比通道将取决于您的应用。例如,您可使用两个通道来比较分量的输入和输出。四个类比通道则可让您比较更多的讯号,并提供更大的灵活性,以数学方式来结合通道(例如,相乘可取得功率,或相减可取得差动式讯号)。
但要注意:您开启的通道数量可能会降低取样率。
4、相容的探棒
良好的量测始于探棒头。示波器和探棒是作为一个系统搭配使用,所以在选择示波器时一定要考虑探棒。
在量测期间,探棒实际上即成为电路、引入电阻、电容和电感负载(改变量测)的一部分。为了尽可能地减少影响,最好使用示波器搭配的专门探棒。各种相容的探棒将可让您在更多的应用中使用您的示波器。
另外,选择具有足够频宽的被动式探棒也很重要,探棒的频宽应该与示波器的频宽相符。
探棒的分类
被动式探棒:
被动式探棒具有10倍衰减,会呈现电路的受控制阻抗和电容,并适用于大多数接地参考的量测,大多数示波器均随附此种探棒。针对每个输入通道,您将需要备一个被动式探棒。
高电压差动式探棒:
差动式探棒可让接地参考的示波器进行安全、准确的浮动和差动式量测。每个实验室应该都至少拥有一个!
逻辑探棒:
逻辑探棒会提供数位讯号至混合讯号示波器的前端,包括「浮动引线」与专为连接至电路板上微小测试点所设计的配件。
电流探棒:
若增加电流探棒,可让示波器量测电流,当然,还能让示波器计算并显示瞬时功率。
5、触发
触发功能可提供稳定的显示画面,让您能在复杂波型的特定部分上调整归零。
所有的示波器皆可提供边缘触发功能,且大多数均可提供脉冲宽度触发功能。而示波器可用的触发选项范围越宽,示波器越灵活(您将会更快找出问题的根源!)
6、记录长度
记录长度是完整波型记录中的点数。在一般情况下,示波器仅能储存有限数量的取样,所以,记录长度越大越好。
撷取的时间=记录长度/取样率
所以,若具有1M点的记录长度,且取样率为250 MS/s时,示波器将可撷取4 ms。
良好的基本示波器一般储存超过2,000点,这对稳定的正弦波讯号(可能需要500点)而言已绰绰有余。但要找出复杂的数位资料流中的时序异常原因,则应考虑1M点以上的记录长度。
具有记录长度为数百万点的示波器可以显示出许多讯号活动的画面,对研究复杂的波型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功能。
7、自动量测及分析
自动化波型量测可让您更轻松地获得准确的数值读数。
大多数的示波器皆提供了前面板按钮和/或萤幕式功能表,以进行准确的自动化量测,包括振幅、週期和上升/下降时间。许多数位示波器还提供了平均值和RMS计算、工作周期和其他数学运算。
比如通道运算功能让您可对波型进行加、减和乘等运算。使用波型相乘功能将电压和电流相乘即可获得功率值;使用减法功能则可粗略估计差动式量测。快速傅立叶变换(FFT)功能将可让您查看撷取波型的频率频谱。
8、易于操作
示波器应易于操作非常重要,即使是偶尔使用。易于操作的标准包括:
- 常用的调整功能应该拥有专门的旋钮。
- AUTOSET和/或DEFAULT按钮将可用于即时设定。
- 示波器应对不断变化的事件能快速响应和反应。
- 示波器应可支持您的语言,包括功能表系统、内建的说明、手册和合适的前面板说明。
9、连接性
直接将示波器连接至电脑或透过可携式媒体传输资料,可让您进行进阶的分析,并简化记录和分享成果。
比如许多示波器均可产生JPG、BMP或PNG文件,轻松地纳入资料。许多示波器均随付软件,或使其可用于下载,以协助撷取萤幕画面、收集波型资料或储存仪器设定。还有些示波器提供了VGA输出,让您连接外部显示器以便于检视。
选示波器时,可看看有哪些功能是您需要的,现成的驱动程式可为您节省显着的时间和精力。
10、串列汇流排解码
大多数系统级(电脑到电脑)通讯均是在串列资料连接上传输。即使在现今的电路板上,大部分的芯片对芯片资料仍是在串列汇流排上传输。
有些示波器能够解码串列汇流排,并显示资料时间相关的其他波型。相较于手工解码,自动解码耗时少得多且不易出错。除了解码,某些示波器还提供触发和搜寻串列资料值的能力。这些功能有助于加速疑难排解的程序。
二、借助示波器看以太网传输机制
本文以双绞线以太网为分析对象,以混合信号示波器为分析工具,深入探秘了两类常见的双绞线以太网的编码,且实地查看并验证了以太网在物理层的信号传输情况。
最后,通过一个实战例子对比了实际网络中软件接收的数据和示波器捕获信号之间的一致性。
本文打通软硬件之间的隔阂,从物理层揭示了以太网数据传输的机制,也充分发挥了现代化混合信号示波器的总线解码能力。
1 以太网概述
以太网(Ethernet)是一种常见的计算机组网技术,其技术标准在IEEE 802.3中规定 [1]。
目前广泛使用的以太网通过双绞线(俗称网线)交换信息,其技术标准主要在TIA/EIA-568中规定 [2]。
本文以最常见的以太网标准为例,利用混合信号示波器的协议解码功能,揭秘以太网上的信号是如何传输的。
通常对于网络数据的分析都在软件上进行,例如著名的Wireshark工具可以对指定网卡上传输的数据进行捕获并解析 [3]。
但这样的操作屏蔽了物理层的差异,本文将更进一步揭秘物理层上数据具体是如何转变成电信号并传输的。
以太网(10 Base-T)和快速以太网(100 Base-TX)可以使用同一种双绞线进行数据传输,其引脚定义如下图所示。
以T568B为例,其中用到了4根线,构成2个差分对(TX和RX)。不失一般性,我们取其中一对(TX)作为分析对象。因此需要引出Pin 1和Pin 2,用于连接示波器探头来抓取信号。这里剪开一根网线,在Pin 1和2上分别引出一根导线,做成分析用的专用跳线,如下图所示。
这一对线上传输的是差分信号,因此最好用差分探头(例如TDP1500)。当然这里用到的跳线比较短,用普通的无源探头也可以,只是信号质量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2 10 Base-T以太网
10 Base-T的传输速率是10Mbps,使用曼彻斯特编码(相位编码)数据。“0”用下降沿表示,“1”用上升沿表示。如下图所示,这是一段由示波器抓取到的差分波形。在确认最小脉宽后,可以通过判断周期性的边沿方向来辨识“0”或“1”。
接下来,需要将二进制序列组装成数据帧,由于包含多个协议的堆叠(MAC、IP、TCP等),手动解码会比较复杂,可以直接使用示波器的总线解码工具进行解码并显示。如下图所示,将总线设为“Ethernet”,速度设为“10 Base-T”,信号类型设为“差分”,其它选项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或保持默认就可以了。
解码结果如下图所示,可以看到这是一个IPv4的数据帧,放大后可以看到MAC地址等数据包内的具体内容。
3 100 Base-TX以太网
相比10 Base-T,100 Base-TX带来了10倍的速度提升,达到100Mbps。它的编码协议也变得复杂得多,主要涉及3个关键词:4B5B、MLT-3和NRZ-I。
3.1 4B5B
4B5B表示使用5位二进制编码来表示1组4 bits数据 [4]。这样做的原因是使得传输线上有足够多的跳变用来恢复时钟。4B5B的编码规则是预先定义的,如果仅仅用来解码,只需要查表即可,如下图所示。
举例:“0000”或“1111”如果直接传输,会带来4个一样的编码,很有可能引入较强的直流分量,但经过4B5B编码后,分别变成了“11110”和“11101”,就缓解这个问题了。4B5B的缺点是,需要增加额外的25%传输带宽,因此100 Base-TX虽然数据传输率是100MBps,却需要125Mhz的时钟频率。
3.2 MLT-3
MLT-3表示“Multi-Level Transmit”,即使用多个电压级别来传输数据 [5]。MLT-3使用3个电压,在差分传输线上,3个电压可以归一化记为“-1”、“0”和“+1”。
MLT-3通过切换电压来实现跳变,顺序遵循两个规则:一是,如果跳变前电压是-1或+1,则跳变后电压是0;二是,如果跳变前电压是0,则跳变后电压与上一个非0值的电压相反。
因此可简单总结跳变顺序为:-1 → 0 → +1,或+1 → 0 → -1。
3.3 NRZ-I
MLT-3描述了电压跳变的规则,但没有说明电压跳变与数据“0”、“1”的关系。NRZ-I为“Non-Return-to-Zero Inverted”的缩写,即不归零反转码。这种编码规定数据“0”不跳变,数据“1”跳变。
3.4 示例
综合前面三个关键词,可以简单概括100 Base-TX的电信号变化规律如下:
100 Base-TX首先通过4B5B编码将每4位数据编码成5位二进制编码;接着使用3种电压传输数据,如果数据为“0”,电压不跳变,如果数据为“1”,电压跳变1次,且总是往历史电平相反的方向跳变,例如-1 → 0 → +1,或+1 → 0 → -1。
最后,100 Base-TX并不直接传输信号本身,而是传输信号与扰码的异或结果,如下图所示。截取的信号首先通过MLT-3的规则解码,每5位一组,用绿色字体标识。接下来,找到解扰码(scrambler key)序列。
扰码不是加密,只是用来改善电磁特性。因此,加扰和解扰都只需做异或(XOR)操作,使用同一个序列。
100 Base-TX使用一个11位的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LFSR)来生成2047位长的伪随机数序列。这对于手动找到同步的位置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但是如果是程序自动同步,就非常容易了。
解扰后的数据是5 bits一组,反查4B5B的编码表,就可以得到4 bits一组的数据。图7中展示了3个字节的编码分析结果。
虽然100 Base-TX手动解码非常困难,但是借助示波器的总线解码工具,可以非常快速方便地完成解码。示波器的设置,如下图所示。
由于是标准协议,并没有太多选项,将总线设为“Ethernet”,速度设为“100 Base-TX”,信号类型设为“差分”,其它选项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或保持默认就可以了。
解码结果,如下图所示。
100 Base -TX的解码流程复杂,数据量大,检索不方便,通常需要协议分析软件辅助才可以进一步分析。现在混合信号示波器中已经集成了解码和分析功能,只需要一根特制的网线,就可以完成全部分析工作,彻底将以太网的传输机制展示在屏幕上。
3.5 实战
我们通过2台计算机组成一个小局域网,在局域网之间进行ping操作的实战验证。通过Wireshark捕获,我们可以看到在网口上已经有了若干ping request和reply数据包,如下图所示。在TX差分对上,我们理应找到发出去的ping request数据包,源地址是192.168.0.2,目标地址是192.168.0.1。
在示波器上,我们设置好Ethernet总线解码,并将触发设置为指定的IP。如下图所示,触发位置选为“IP标头”,源地址设为“192.168.0.2”,这样当出现指定源地址的数据包后,示波器就会被触发。
如下图所示,是通过上述设置后示波器捕获并解码的数据包,经过对比,和Wireshark上软件捕获的数据相一致。
4 总结
软件和硬件总是存在一些隔阂。例如在以太网分析上,传统的计算机网络领域主要从软件层面介绍逻辑链路层及更高层的设计和实现,对于物理层的介绍比较简单。
而传统的硬件领域对于数字信号往往只介绍简单的串行总线,并不会拿比较复杂的以太网作为例子。
本文深入分析了两类常见的双绞线以太网的编码,并利用混合信号示波器的总线解码功能,查看并验证了以太网在物理层的信号传输情况。
最后,通过一个实战例子对比了实际网络中软件接收的数据和示波器捕获信号之间的一致性,从物理层揭示了以太网数据传输的机制。
参考文献:
[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thernet
[2]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NSI/TIA-568
[3] https://www.wireshark.org
[4] https://en.wikipedia.org/wiki/4B5B
[5]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LT-3_enco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