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上一个当,每天都不重样。
继Java之父余老师,Python之父金角老师之后,这两天国内又出来一个AI之父李老师。
3年时间,李一舟仅通过卖课就赚了1.75亿元。《每个人的人工智能课》收入2786万元,单价2980元的《一舟一课》收入为1.49亿元。
这事爆出来挺好的,两年前web3.0和元宇宙概念横扫科技圈的时候,一堆所谓的专家拿出来人家的白皮书,翻译成中文就敢当著作卖,把人家文档翻译翻译录个视频就敢号称“进入元宇宙必经之路”。
无论是元宇宙、数字货币、股票还是现在AI,都主打一个我干这行不挣钱,我教人干这行才挣钱。
我自己也作为一个上过当受过骗的例子,在某网站花了4680买了大模型公开课,被我朋友们嘲笑至今。
一个热门的领域,当然会有一些大牛分享知识,也不乏值得学的课程,但AI之父李老师的这个199人工智能课,绝对不在这个范围。你这个钱花完,该不会的还是不会。
这种课程有一种特点,特别像小时候我们看的百科全书,一个领域恨不得所有知识都给你普及一遍,基本上这种课的内容就是拿了各种各样的资料拼凑在一起,你说完全没用,但还是有点用,但完全不深入,想靠这个转型,基本没戏。你看百科全书能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吗?当然不能。
这些韭菜课的存在,害处很大。
第一,害了上进的年轻人。这些课抓住的无非就是年轻人的焦虑心理,还恰恰是比较想上进的年轻人,你说我就在单位躺平,管你出啥AI、大模型,管你chatgpt还是sora,我就看个乐,那你这课程宣传的天花乱坠也赚不到我的钱。恰恰是对新技术感兴趣,渴望快速入门并且能够借此改变自己人生的年轻人,辛苦打了半个月的工,钱全交给这些专家了,钱是一方面,耽误了大把的时间更可惜。
第二,害了整个行业的声誉。随着李老师这样的案例被广泛传播,公众对于AI教育的信任度急剧下降,劣币驱逐良币。人们开始质疑,那些自称能够帮助人们理解和掌握AI技术的课程,是否真的具有实质内容,还是仅仅是又一种投机取巧的方式。这种怀疑态度不仅影响了那些真正有质量、能够提供实质帮助的课程的发展,也让很多有潜力的学习者对进入这个领域失去了兴趣。
以后再面对这样或者那样的课程,我教大家一个避免当韭菜的办法,先去通过免费的途径熟悉一下这个技术的内容,再考虑要不要花钱买课。
比如说半个月教你用chatgpt赚钱的课程,你不妨先花个三天时间去看看openai的文档以及免费的介绍视频,这样虽然不能让你掌握这个技术,但能有足够的能力辨别课程价值。
任何一个热门方向涌现出来,都会有人利用你的焦虑,宣传再跟不上就错过赚钱机会了,错过转型机会了,知识是慢慢学习的,技术是逐渐掌握的,任何一个宣称一个月甚至半个月让你能够学会,还能够在这个行业赚到钱的课程,都得想想,这好事轮得到自己吗?
最后再说一句,我们每个人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千万别被骗子利用了好学的心理,用你的钱给他买了库里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