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体偶联药物(ADC)是医药行业的一种创新疗法,它结合了抗体的特异性和细胞毒素的毒性,为精准治疗提供了可能。近年来,ADC药物的研发热情高涨,这主要得益于其在临床试验中展现出的优越性,尤其是在乳腺癌治疗领域的突破性成果,如DS-8201的成功应用。随着全球范围内已有15款ADC药物获得批准,以及超过900个在研项目,预计全球市场将以30.0%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从2022年的79亿美元增长到2030年的647亿美元。
ADC药物的发展不仅限于传统的内吞作用机制,研究者们正在探索非内吞机制和扩展的药物偶联(XDC)策略。非内吞ADC避免了依赖细胞内吞的过程,而XDC则拓宽了ADC的应用范围,不再局限于肿瘤治疗,还可能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领域,预示着ADC药物将开启“万物偶联”的新时代。
在中国,ADC药物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在未来3-5年内,预计将有大量具有差异化的产品陆续上市。中国市场的ADC药物规模有望以72.8%的CAGR从2022年的8亿元增长到2030年的662亿元。当前,ADC药物的研发主要集中在肿瘤领域,特别是HER2、TROP2和Nectin-4等靶点,其中Claudin18.2因其在癌症中的特异性表达而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新靶点。
国内ADC市场竞争激烈,药企在靶点布局上呈现出差异化的特点。例如,针对HER2和TROP2的ADC药物已进入临床后期,表现出良好的疗效,即将迎来收获期。同时,国内企业也在积极开发新的靶点,如全球进度第二的Nectin-4 ADC和全球首款EGFR/HER3双抗ADC,体现了显著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在投资策略上,选择拥有先进ADC技术平台、管线差异化且进度领先的企业至关重要。例如,荣昌生物、科伦博泰和迈威生物等公司在ADC创新药方面有所建树,而东曜药业等CDMO企业在ADC药物制造上具备优势。
然而,ADC药物的研发和市场推广也面临着诸多风险,包括行业政策变化、市场竞争加剧、新药研发失败、产品上市后的销售不达标等。因此,投资者在关注这类创新药企时,应充分评估这些潜在风险。
ADC药物是医药行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其创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临床应用的拓宽,将为患者提供更为精准和有效的治疗选择,同时为相关企业和投资者带来巨大的市场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