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计算机网络发展史及其关键技术解析 #### 第一阶段:面向终端的单中心网络(20世纪60年代) 计算机网络发展的初始阶段主要围绕单一计算机为中心构建,形成了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系统。这一时期的网络系统主要用于批量处理信息任务。尽管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集中资源进行数据处理,但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1. **系统响应时间问题**:当中心计算机负载过高时,系统响应时间会显著延长,影响用户体验和效率。 2. **可靠性问题**:单机系统本身的可靠性相对较低,一旦中心计算机出现故障,将导致整个网络系统崩溃。 #### 第二阶段:分组交换网络的兴起(20世纪70年代)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为了克服第一阶段网络存在的问题,人们开始探索如何将多台计算机互相连接,从而形成了以分组交换网络为核心的多主机互联的计算机网络系统。这一阶段的标志性进展包括: - **分组交换技术的提出**:1964年,巴兰(Baran)提出的存储转发(store and forward)概念奠定了分组交换的基础。 - **分组概念的诞生**:1966年,英国NPL的戴维德(David)首次提出了“分组”(Packet)的概念。 - **ARPANET的成功运行**:1969年12月,ARPANET成功运行,成为现代分组交换网络的原型。ARPANET最初仅包含4个交换点,但它的成功标志着计算机网络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 分组交换网络的特点及优势 - **动态分配带宽**:与电路交换不同,分组交换网络中的数据包可以在需要时动态占用带宽,提高了网络资源的利用率。 - **高效的数据传输**:通过将数据分割成多个小数据块(即分组),在网络中采用“存储转发”机制,每个分组都暂存于节点的内存中,并进行相应的处理。这种机制显著加快了数据的传输速度。 - **高灵活性和可靠性**:分组交换网络允许数据包选择不同的路径到达目的地,增强了网络的灵活性和可靠性。即使某条路径出现问题,其他路径仍然可以确保数据的正常传输。 ##### 分组交换网络的不足之处 - **传输延迟问题**:由于分组需要在每个节点进行处理,因此会产生额外的传输延迟。这对于某些实时应用(如语音和视频通信)来说是个挑战。 - **额外开销**:每个分组头部需要附加控制信息(如源地址、目的地址等),这增加了数据传输的额外开销。 #### 总结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是从单一计算机为中心的面向终端网络,逐渐过渡到以分组交换网络为核心的多主机互联网络。这一转变不仅解决了早期网络存在的问题,还极大地促进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分组交换技术的引入不仅提高了网络的灵活性和可靠性,还为后续的网络技术和应用奠定了基础。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的计算机网络将会更加高效、智能和安全。








剩余28页未读,继续阅读


- 粉丝: 80
我的内容管理 展开
我的资源 快来上传第一个资源
我的收益
登录查看自己的收益我的积分 登录查看自己的积分
我的C币 登录后查看C币余额
我的收藏
我的下载
下载帮助


最新资源
- 工艺技术项目管理办法.doc
- 网络综合布线系统设计及组网原理样本.doc
- 通信发展史01.ppt
- 网站客服工作计划范文.doc
- 公需科目人工智能与健康试题及答案完整版.doc
- 机关单位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预案.docx
- 网络安全07-防火墙.ppt
- 物联网实验实训中心建设方案.doc
- 个人简历之电子商务简历自我评价.docx
- 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试题分析与解答按清华.docx
- 微软服务器虚拟化培训讲义.pptx
- 企业网络安全方案设计.doc
- 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doc
- 东南大学信息学院通信网复习总结.docx
- 项目管理思维与关键.docx
-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网络信息编辑》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489).doc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