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简称等保,是中国国家网络安全领域的一项重要制度。它是指对信息和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实施保护,遵循国家标准,建立相应的安全体系,以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和有效运行。等保制度的基本原则是按照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等级,采取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保障系统安全。等保制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不同阶段,从最初的等级保护1.0发展至现今的等级保护2.0(等保2.0)。
等保2.0相较1.0有着显著的变化和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象变化:从信息安全扩展到网络安全,包含云计算、移动互联、工业控制、物联网等新领域。
2. 结构调整:提出“一个中心,三重防御”的安全理念,其中“一个中心”指的是安全管理中心,“三重防御”指的是安全计算环境、安全区域边界、安全网络通信。
3. 安全要求变化:由被动防御转向主动防御,强调对新型安全威胁的应对。
等保2.0保护对象等级划分依据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等级进行区分,共分为五个等级:
- 第一级:基础级,适用于一般的非涉及国家安全的信息系统;
- 第二级:保障级,适用于一般的信息系统,需要符合安全标准,防止信息泄露;
- 第三级:监督级,适用于涉及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信息系统;
- 第四级:专控级,适用于国家重要的信息系统;
- 第五级:最高级,适用于国家安全级别的信息系统。
等保2.0的技术防护方案设计包括物理安全、网络安全、计算环境安全等方面。其中,安全管理规划需建立安全管理中心,制定安全管理制度,成立安全管理机构,培养安全管理人员,并进行安全建设、安全运维管理。
测评流程是等保2.0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包括对信息系统的定级、建设、测评和监督等环节。通过测评流程,可以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达到相应的等级要求。
等保2.0涉及的行业广泛,包括政府单位、公共安全、金融、医疗、教育、电信、能源、企业单位等,几乎所有拥有信息系统且需要等级保护的单位和行业都需遵循等保2.0的相关要求。
等保2.0项目建设方案的设计目标是通过技术创新,变革未来的信息安全建设。它不仅要求符合国家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而且要实现网络与信息安全的保护能力提升,加强网络运营者在安全技术、关键基础设施和重要领域的保护义务。
等保2.0的建设意义在于,它满足了国家相关法律和制度的要求,降低了信息安全风险,提高了定级对象的安全防护能力,并帮助相关单位合理规避或降低履行网络安全责任义务的风险。
等保2.0还强化了可信计算的安全技术要求,引入了云计算、移动互联、工业控制、物联网等新技术领域的安全扩展要求,并新增了对应用场景的安全要求,从而确保了等保2.0的实施能够适应新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