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成本与质量经济性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尤其在ISO9000和TS质量体系企业中,理解和掌握这一领域对于提升企业效率和竞争力至关重要。以下是对该培训课程内容的详细解读:
质量成本是指为了达到和保持所需的质量水平而产生的全部费用,包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故障成本和外部故障成本。预防成本是为防止质量问题发生而预先投入的费用,如培训和改进流程。鉴定成本是确保产品或服务符合标准的检测和验证费用。内部故障成本通常发生在产品交付前,如返工、报废和停工损失。外部故障成本则发生在客户手中,如保修、退货和赔偿。
GB/T13339《质量成本管理指南》提供了质量成本的三级科目,包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故障成本、外部故障成本以及外部质量保证成本。理解这些科目有助于企业系统地分析和控制质量成本。
6SIGMA质量经济性管理强调减少劣质成本(COPQ),这是由于产品质量问题导致的直接和间接损失。6SIGMA通过分析有形和无形损失,帮助企业确定改进方向,其最佳质量成本模型图展示了在不同6SIGMA水平下的成本结构。6SIGMA水平的提高意味着劣质成本的显著降低。
ISO/TR 10014《质量经济性管理指南》指导企业识别和评审过程中的费用,关注顾客满意度,并进行成本效益分析。通过顾客满意度的监测和改进策划,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
标杆研究是企业通过对比行业内最佳实践来改善自身的方法。平衡记分卡是一种战略管理工具,用以设定和衡量企业在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和学习成长四个层面的目标,从而推动整体绩效的提升。
质量成本目标管理涉及目标的制定、分解、监控和评估,确保每个部门都能明确其质量成本目标并采取相应行动。质量成本管理体系则涵盖管理流程、体系文件、职责和记录表单,形成一套完整的操作框架。
质量成本改进项目的选取和计划制定是持续改进的关键步骤。企业应根据质量成本数据,选择具有最大潜力的改进项目,制定实施计划,以期实现质量成本的持续降低和质量水平的提升。
总结来说,质量成本与质量经济性管理涵盖了成本分类、国家标准、6SIGMA理念、ISO指南、标杆研究、目标管理及改进项目等多个方面,是企业提升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核心策略。对于中高层管理人员和质量工程师来说,掌握这些知识将有助于优化资源分配,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客户满意度,进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