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中的"F11下opencv2.0的移植"指的是在Fedora 11操作系统环境下,对OpenCV 2.0这个计算机视觉库进行移植到ARM架构的过程。描述中提到的环境是基于F11(内核2.6.30)的友善之臂2440系统,使用Qtopia 2.2和arm-linux-gcc 4.3.2交叉编译器。
在准备移植OpenCV 2.0之前,首先需要解压源代码包`OpenCV-2.0.0.tar.bz2`。接着,进入解压后的目录,并执行`./configure`命令来配置构建环境。这里的关键参数包括:
1. `--host=arm-linux`:指定目标平台为ARM Linux。
2. `--without-gtk`等选项:这些选项用于禁用不适用于目标系统的特定库,如GTK+、Carbon、QuickTime、1394libs、FFmpeg、Python和SWIG。
3. `--enable-static --disable-shared`:分别表示构建静态库而非动态库。
4. `CXX=arm-linux-g++`:设置C++编译器为arm-linux-g++。
5. `CPPFLAGS`和`LDFLAGS`:分别指定预处理宏和链接器标志,指明包含路径和库路径。
配置完成后,通过`make`和`make install`命令编译并安装OpenCV到指定的目录`/usr/local/arm`。
在移植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1. 缺少头文件:在编译时可能会遇到找不到像`png.h`或`jpeglib.h`这样的头文件,这通常意味着缺少必要的开发包。对于Debian系统,可以通过`apt-get install libpng2-dev`等命令来安装缺失的开发包。
2. 源代码错误:在某些情况下,如OpenCV 1.0,可能出现特定文件如`cvpyrsegmentation.cpp`的错误。解决方法是直接编辑源代码,例如删除`icvPyrSegmentation8uC3R`函数中的实现,仅保留返回`CV_OK`。
3. 大小端问题:在不同的处理器架构上(如ARM与x86),可能存在大小端差异。在移植到ARM平台时,可能需要修改OpenCV的源代码,例如在`cxtypes.h`文件中处理浮点数转换的代码段,以适应大小端不同的工作模式。
总结来说,移植OpenCV 2.0到F11下的ARM平台涉及一系列的配置、编译和安装步骤,以及可能需要解决的特定错误和兼容性问题。这个过程需要对编译系统、交叉编译和OpenCV的源代码结构有深入的理解。通过遵循上述步骤和解决遇到的问题,可以在ARM平台上成功地运行OpenCV库,从而支持在嵌入式设备上进行计算机视觉应用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