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核算是跟踪和测量一个组织或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过程。它包括确定一个组织或企业内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并计算特定时期(通常是公历年度或财报年度)的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碳核算很重要,它有助于企业了解和量化其温室气体排放量,这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一步。通过了解温室气体排放的来源,企业就可以确定减排潜力、并设定减排的目标。
定义
碳核算,即温室气体核算,是对特定主体(如国家、地区、企业、项目或产品等)在一定时期内因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以及汇(吸收)进行量化、统计和分析计算的过程。
目的
-
摸清碳排放底数:全面了解自身碳排放情况,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减排目标和策略提供依据。
-
支撑气候政策制定:为政府部门制定温室气体减排政策、规划和措施提供数据支持。
-
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准确核算碳排放量,是企业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基础,有助于合理分配和管理碳排放配额。
-
促进低碳发展:通过核算碳排放,引导企业、产品等主体采取低碳生产和消费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向低碳转型。
原则
-
完整性:要完整考虑核算边界内的所有温室气体排放源和汇,不能遗漏重要的排放源或汇。
-
准确性:确保所使用的数据和方法准确可靠,尽量减少估算中的不确定性。
-
一致性:在核算方法和数据收集上,应保持与国际标准和通行做法一致,以提升核算结果的可比性。
-
透明性:核算过程和所使用的方法、假设等要清晰透明,便于他人理解和审核。
-
保守性:在数据缺失或不确定时,应采用保守的估算方法,避免高估碳排放或低估碳汇
核算对象与温室气体种类
- 温室气体种类:主要包括二氧化碳(CO₂)、甲烷(CH₄)、氧化亚氮(N₂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六氟化硫(SF₆),这六种温室气体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因为它们是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减少这些温室气体的排放对于减缓气候变化和保护地球至关重要。
-
二氧化碳(CO2):二氧化碳是最重要的温室气体,通过燃烧化石燃料、砍伐森林和其他活动排放。它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体。
-
甲烷(CH4):CH4是一种强效温室气体,通过垃圾填埋场中有机物的分解、化石燃料的生产和运输以及畜牧业排放。在100年的时间里,它的变暖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5倍。
-
一氧化二氮(N₂O):N2O是通过在农业中使用氮基肥料、燃烧化石燃料和其他活动排放的。在100年的时间里,它的变暖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98倍。
-
氢氟碳化合物(HFCs):氢氟碳化合物是一种合成的温室气体,用于制冷剂和其他工业过程。在100年的时间里,它们的变暖效应是二氧化碳的数千倍。
-
全氟碳化物(PFCs):PFCs是一种合成的温室气体,用于铝生产和其他工业过程。在100年的时间里,它们的变暖效应是二氧化碳的数千倍。
-
六氟化硫(SF6):SF6是一种合成温室气体,在电气工业中用作绝缘气体。在100年的时间里,它的变暖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3500倍。
-
- 二氧化碳当量(CO₂e):通过全球变暖潜能值(GWP)将不同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统一换算为等效的二氧化碳量,以便于比较和管理。
核算范围
根据排放源的控制权和关联性,温室气体排放通常分为三类:
- 范围1(直接排放):组织拥有或控制的排放源产生的排放,如燃料燃烧、工业过程等(如工厂锅炉燃烧产生的CO₂)。
- 范围2(能源间接排放):购买的电力、热力等能源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排放。
- 范围3(其他间接排放):供应链上下游活动产生的排放(如原材料采购、产品运输、废弃物处理等),通常占比最大。
主要核算方法
排放因子法
- 原理:通过“活动数据(AD)×排放因子(EF)”计算排放量。
- 适用场景:适用于宏观层面(如国家、城市)的粗略核算,但受地区能源品质、工艺差异影响较大。
- 示例:某企业燃煤量(AD)乘以煤炭的碳排放因子(EF)得到CO₂排放量。
质量平衡法(物料衡算法)
- 原理:基于物质守恒定律,通过输入碳量减去非CO₂形式的输出碳量计算排放量。
- 适用场景:适用于生产工艺复杂的行业(如化工、冶金),需详细数据支持。
- 公式:CO₂排放 = (原料含碳量 - 产品/废物含碳量)×44/12。
实测法
- 原理:通过连续排放监测系统(CEMS)等设备直接测量排放量。
- 适用场景:适用于高精度需求的小规模或特定排放源(如电厂烟气排放),成本较高。
核算场景与标准
- 区域层面:依据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或《省级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涵盖能源活动、工业、农业、林业等。
- 组织/企业层面:遵循ISO 14064、GHG Protocol等国际标准,或中国发布的24个行业核算指南(如电力、钢铁、水泥等)。
- 产品层面:基于生命周期评价(LCA),采用ISO 14067或PAS 2050标准,核算产品从原材料到废弃全周期的碳排放。
重要性与挑战
- 重要性:
- 支持碳减排目标制定与效果评估(如“双碳”目标)。
- 应对国际规则(如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对出口产品的碳排放要求。
- 企业参与碳市场交易、获取绿色金融支持的重要依据。
- 挑战:
- 数据准确性:排放因子差异、供应链数据溯源困难(如电子产品的跨国代工)。
- 方法复杂性:金融、服务等行业缺乏直接排放,需核算投融资或运营间接排放。
- 标准统一:不同区域、行业核算方法差异导致国际互认困难。
政策与实践
- 中国政策:
- 2022年《关于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实施方案》要求统一国家、地方、行业、产品等层面的核算标准(文档[6])。
- 2025年新增《GB/T32151.25》标准,细化酒类等行业的全生命周期碳核算。
- 企业实践:
- 通过数字化工具提升核算效率(如得力集团实现季度碳核算,降低50%工作量)。
- 供应链协同减排(如电力行业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绿电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