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要理解的不只是情绪本身,还有情绪背后的生活复杂性。
传统心理咨询师往往只掌握某一流派,如认知行为疗法或精神分析,但 AI 模型可以——集成百家之长,为用户提供更全面、更综合的心理服务。
在训练“心元大模型”的过程中,颜鑫将心理、教育、医疗多维度融合,希望 AI 能提供更加立体的支持。比如有用户来聊婚恋关系,AI 可能会发现,问题的核心其实在于亲子沟通方式的冲突。这种“多流派融合 + 多领域交叉”的能力,正是 AI 在情感智能上区别于传统心理咨询的关键优势之一。
他将情感智能的探索分成了三个方向:泛心理基座模型、个性化 + 文学表达模型、以及具身交互层面的探索。在他看来,这三个方向是一个逐渐递增的过程,从基础情绪识别,到语言共情,再到感知世界的能力,最终导向他理想中的“情感智能”:一个能听懂情绪、产生共情、提供支持的 AI。
这也是他想挑战的方向:“我的目标,是让那些无法被量化和验证的领域,变得可量化、可反馈。”
在他看来,情感智能面对的是人性中最柔软也最复杂的部分,比数学、代码更难处理。但它值得被探索,因为 AI 的价值不只是解决问题,而是让人感受到被理解和被支持。
当然,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一个足够扎实的大语言模型作为基础。
这也是颜鑫最终选择通义千问系列模型作为基座的原因。
为什么选择通义千问?颜鑫分享了背后的三个关键考量。
首先是预训练扎实,颜鑫认为:从现在的角度来看,我觉得在预训练层面,国内没有哪个模型比通义做得更扎实。从语料、训练到算法,通义千问在预训练阶段表现得非常成熟,这让团队在后续的 Post-Training 阶段节省了大量调优时间。
其次是模型尺寸覆盖全面,从 0.6B 到 235B MoE 模型,通义千问系列提供了丰富的参数选择,适配不同业务场景。在一些边缘设备上使用小模型进行本地部署,保护用户隐私;在复杂的任务中,如具身交互与多模态理解,则会使用 72B、235B 这样的大模型,去应对更深层的情绪理解与个性化反馈。“目前也只有千问系列,能提供这样全尺寸的模型供给我们来使用。”
第三是开源战略坚定、生态完善。颜鑫和团队希望专注于情感智能本身,而不是陷入底层技术适配的细节中。他们看重的是一个模型能否长期使用、持续演进,以及是否拥有活跃的社区和快速响应的技术支持,通义千问在这些方面提供了足够强的信心。
对颜鑫来说选择一个模型不仅是技术判断,更是对未来方向的信任。而这份信任,在真实用户的反馈中得到了最温柔的回应。
在一次次调试模型、优化推理、部署上线的过程中,颜鑫最深的体会不是算法提升了多少精度,也不是参数调得多精妙,而是亲眼见证:模型和服务的模式,正在真实的商业世界中创造价值。
当一个个以模型为核心的项目从开源走向测试、最终上线,GitHub 上不断增长的 Star 数、邮箱里一封封用户真诚的建议与鼓励,甚至来自专业机构的认可……这些来自市场的积极反馈,早已超越冰冷的数据指标。它们是他漫长研发路上最珍贵的小确幸,也让他第一次真切感受到技术之外的温度——那些真实的人、真实的情绪、真实的需求。
而推动他走上“AI + 情感智能”这条道路的,正是源于对这些需求的深切共鸣。
还在学校时,他亲历了同学们在毕业阶段的心理困境:论文、答辩、找工作、租房……种种压力交织在一起,孤独与迷茫被无限放大。他自己也曾陷入情绪低谷,尝试过心理咨询,深知那种在情绪泥沼中挣扎的感觉有多痛苦。
也正是那时,他开始思考:能不能借助 AI 的力量,缓解身边人的心理压力?能不能降低心理咨询的门槛?
对颜鑫来说,他想用大模型做一件更长远的事:他希望用 AI 打破无形的知识壁垒,让文化以模型的形式传递下去,不再受限于家庭背景、教育资源或成长环境,而是让那些曾点亮过自己的思想,也能被更多人看见。
这,是他对情感智能的理解,也是他对未来的期待。
点击「阅读原文」收听完整采访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