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会员中心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聊聊倒装芯片凸点(Bump)制作的发展史

深圳市傲牛科技有限公司 2025-08-12 09:17 次阅读
加入交流群
微信小助手二维码

扫码添加小助手

加入工程师交流群

倒装芯片(Flip Chip)中的凸点(Bump)是实现芯片与基板/封装体电气互连的核心结构,其替代传统引线键合的关键在于缩短信号路径、提升I/O密度和散热效率。下面作为微电子和半导体焊料厂家,傲牛科技工程师尝试从焊料厂家的视角,从凸点(Bump)制作的工艺、材料、设备、演变历程及未来趋势展开详细解析:

一、Bump 的制作工艺

凸点制作需经历底部金属化(UBM,Under Bump Metallurgy)和凸点成型两大核心步骤,具体工艺因精度、成本和材料需求分为以下几类:

1. 底部金属化(UBM)工艺

UBM是连接芯片Pad与凸点的过渡层,其作用包括:增强凸点与芯片表面的附着力、阻止凸点材料与芯片金属(如 Al)之间的扩散、提供良好的导电性等。常见制作工艺包括:

溅射(Sputtering):在真空环境中通过离子轰击靶材,将金属(如 Ti/Cu/Ni/Au)沉积到芯片表面,形成多层薄膜(如 Ti(粘附层)+ Cu(扩散阻挡层)+ Au(抗氧化层))。适合高精度、小尺寸凸点,是目前主流工艺。

蒸发(Evaporation):通过加热使金属(如 Cr/Au)蒸发并沉积到芯片表面,工艺简单但膜层均匀性较差,多用于早期低精度场景。

化学镀(Electroless Plating):无需通电,通过化学反应在芯片Pad表面沉积Ni/Au层,成本低但厚度控制精度差,适合中低端产品。

2. 凸点成型工艺

根据材料和精度需求,凸点成型工艺主要分为以下 5 类:

工艺类型

核心步骤

精度(间距)

优势

劣势

适用场景

电镀法

光刻定义凸点图形→电镀金属(Cu/SnAgCu 等)→去胶→刻蚀 UBM 多余部分

10-50μm

精度高、一致性好、适合大批量

光刻成本高、工艺复杂

高端芯片(CPU/GPU/5G 芯片)

蒸发法

真空蒸发金属(如 Au/Sn)→通过掩膜板定义凸点形状

50-200μm

工艺简单、无光刻步骤

凸点高度均匀性差、成本高

早期军用 / 航天芯片

焊膏印刷法

用钢网将焊膏(SnAgCu 等)印刷到 UBM 上→回流焊使焊膏熔融成型

50-300μm

成本低、效率高

精度低、不适合小间距

消费电子(如手机电源芯片

球焊法

用金丝球焊机在 Pad 上形成金球→热压使金球变形→镀 Sn 层(形成 Au-Sn 合金)

100-500μm

设备兼容性强、适合中小批量

凸点高度一致性差

汽车电子(低 I/O 密度场景)

电镀 - 回流法

电镀 Cu 核→电镀 Sn 层→回流焊使 Sn 层熔融包裹 Cu 核(形成核壳结构)

10-30μm

结合 Cu 的高导电与 Sn 的焊接性

工艺步骤多

高密度互连(如 HBM 封装)

二、Bump的材料体系

凸点材料需满足导电性、焊接性、机械强度和可靠性(抗热循环、抗腐蚀)要求,核心材料分为以下几类:

1. 凸点主体材料

锡基合金(无铅为主):SnAgCu(最主流,熔点 217℃)、SnBi(低温,熔点 138℃,适合不耐高温芯片)、SnCu(成本低,熔点 227℃)。优势是焊接性好、工艺成熟,缺点是导电率低于Cu/Au,且易产生电迁移。

铜(Cu):导电率高(约58×10⁶ S/m)、成本低于Au,适合高电流场景。但表面易氧化,需镀层保护(如Sn、Ni/Au),形成“Cu核+镀层”的核壳结构。

金(Au):可靠性极高(抗腐蚀、抗迁移),但成本昂贵,仅用于高端军工、航天芯片(如Au-Sn共晶合金,熔点280℃)。

其他材料:银(Ag)导电性优异但易迁移;镍(Ni)作为阻挡层,常与Au结合形成Ni/Au凸点(适合金丝键合转倒装场景)。

2. UBM 材料

UBM 通常为多层结构,典型组合包括:

Ti(粘附层,增强与芯片SiO₂的结合)+ Cu(扩散阻挡层+导电层)+ Au(抗氧化层):适合Cu凸点或锡基凸点。

Cr(粘附层)+ Au(导电+抗氧化):适合Au凸点,成本高但可靠性强。

Ni(扩散阻挡层)+ Au(抗氧化层):适合化学镀工艺,用于中低端锡基凸点。

三、Bump 制作的核心设备

不同工艺对应的关键设备如下:

工艺环节

核心设备

技术要求

UBM 制备

磁控溅射机

薄膜厚度均匀性 ±5%,台阶覆盖率>80%(适应芯片表面不平坦区域)

光刻(电镀法)

步进光刻机 / 纳米压印设备

最小线宽<5μm(对应凸点间距 10μm 以下),套刻精度 ±1μm

电镀

电镀槽(含搅拌、温控系统)

电流密度均匀性 ±3%,避免凸点顶部 “尖化” 或 “凹陷”

焊膏印刷

高精度丝网印刷机

钢网开孔精度 ±2μm,焊膏转移率>90%

回流焊

热风回流炉 / 激光回流炉

温度曲线控制精度 ±1℃(防止凸点氧化或芯片损伤),氮气氛围(氧含量<50ppm)

检测

3D 光学轮廓仪、X 射线检测仪

可检测凸点高度(±0.5μm)、直径(±1μm)及内部空洞(分辨率>5μm)

四、Bump 技术的演变历程

凸点技术的发展始终围绕 “更小间距、更高密度、更低成本、更高可靠性” 展开,可分为4个阶段:

1. 起步阶段(1960s-1990s):金凸点主导

1960 年代,IBM首次提出倒装芯片概念,采用蒸发法制备Au凸点,间距>200μm,主要用于大型计算机。特点:可靠性高但成本昂贵,凸点尺寸大(直径50-100μm),I/O密度低(<1000个)。

2. 发展阶段(1990s-2010s):锡基凸点与电镀法普及

1990 年代,无铅化趋势推动SnPb(后转向SnAgCu)凸点替代Au凸点,电镀法逐渐成为主流,实现间距50-100μm。

2000 年代,手机、电脑等消费电子推动I/O密度提升,Cu核-Sn壳凸点出现,平衡导电性与焊接性,间距缩小至30-50μm。

3. 精进阶段(2010s-2020s):小间距与异构集成

随着移动终端和AI芯片对高密度互连的需求,凸点间距突破20μm,电镀Cu凸点结合混合键合(Hybrid Bonding)技术出现(如台积电CoWoS、英特尔 Foveros)。2015年后,HBM内存堆叠推动凸点向“微凸块(Micro Bump)” 演进,间距达10-15μm,单芯片I/O数量突破10万。

4. 创新阶段(2020s 至今):超小间距与键合融合

凸点间距进入10μm以下,部分场景开始用Cu-Cu直接键合替代传统凸点(无需焊料),如三星X-Cube技术的混合键合,间距达1-5μm。核壳结构凸点(如Cu-Sn、Cu-Ni-Sn)成为主流,兼顾高导电、低电阻和可靠性。

五、未来发展趋势

1. 间距持续缩小,向“无凸点”演进

短期(2023-2027):凸点间距从当前10μm缩小至5μm,依赖高精度电镀和纳米压印光刻技术。

长期:Cu-Cu直接键合将逐步替代传统凸点,实现1μm以下间距(如台积电3D Fabric技术),信号传输延迟降低50%以上。

2. 材料与结构创新

新型核壳结构:如Cu-Ag核壳(高导电+抗迁移)、Cu-SnBi(低温焊接,适配异质集成)。

自修复材料:在凸点中引入形状记忆合金(如NiTi),通过热循环自动修复微裂纹,提升汽车电子等场景的可靠性。

3. 工艺与设备升级

无光刻工艺:采用纳米压印、自组装技术替代传统光刻,降低小间距凸点的成本(预计成本下降 30%)。

原子层沉积(ALD):用于 UBM 的超薄阻挡层(厚度<10nm),抑制金属扩散,提升长期可靠性。

4. 与3D集成深度融合

凸点将与 TSV(硅通孔)、RDL(重新布线层)协同,实现“芯片-芯片”、“芯片-基板”的立体互连,支撑存算一体、光电共封装(CPO)等新兴架构。

凸点技术是倒装芯片的“神经末梢”,其从金凸点到Cu-Cu键合的演变,推动了芯片从平面互连向3D集成的跨越。未来,随着间距缩小至亚微米级、材料与工艺的深度创新,凸点将成为支撑异构集成、高带宽芯片的核心技术,在AI、5G、汽车电子等领域发挥关键作用。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锡膏
    +关注

    关注

    1

    文章

    953

    浏览量

    17552
  • TSV
    TSV
    +关注

    关注

    4

    文章

    130

    浏览量

    82021
  • 倒装芯片
    +关注

    关注

    1

    文章

    110

    浏览量

    16650
  • Flip Chip
    +关注

    关注

    0

    文章

    6

    浏览量

    6389
  • UBM
    UBM
    +关注

    关注

    0

    文章

    11

    浏览量

    7837
收藏 人收藏
加入交流群
微信小助手二维码

扫码添加小助手

加入工程师交流群

    评论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恒压变压器的发展史

    本电子书汇集了各类恒压变压器原理、产品以及它的的发展史,它的各项特性在电子行业得到普遍认可和广泛使用。清版主删除,以为附件超大了不能上传[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29 15:14:40编辑过]
    发表于 07-29 14:55

    蓝牙耳机发展史

    蓝牙耳机摆脱了有线的束缚,再加上2016年起苹果手机率先取消3.5mm耳机口,更是扩大了蓝牙耳机的市场。进入2019年,TWS真无线蓝牙耳机得到爆发式增长,下面我来讲解蓝牙耳机的发展史。1、1994
    发表于 10-22 14:29

    Linux系统发展史及版本更迭

    运维必知Linux系统发展史及版本更迭
    发表于 04-29 14:15

    倒装芯片的特点和工艺流程

    芯片焊接的工艺流程  倒装芯片焊接的一般工艺流程为  (1)芯片
    发表于 07-06 17:53

    5G的发展史

    5G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引得一众通讯巨头相继抢占先机?在这里,将用一组图带您梳理一下5G的发展史。在视频、游戏霸屏移动端的今天,4G已不能满足庞大的流量需求。4G即将成为明日黄花,5G即将接棒流量市场
    发表于 12-24 06:25

    Bump Mapping有何功能

    Bump Mapping通过改变几何体表面各的法线,使本来是平的东西看起来有凹凸的效果,是一种欺骗眼睛的技术.具体在封装工艺中倒装芯片(Flip-chip IC)封装技术,不但能够满
    发表于 07-23 06:59

    萌新求助,求关于ARM发展史及各时期内核的知识

    萌新求助,求关于ARM发展史及各时期内核的知识
    发表于 10-22 06:29

    unix系统发展史

    unix系统发展史 unix系统发展史一、Multics计划1965年,AT&T贝尔电话实验室、通用电气公司、麻省理工学院MAC课题组一起联合开发一个称为Multics的新操作系
    发表于 01-18 12:42 2007次阅读

    3G发展史

    3G发展史
    发表于 10-29 12:55 799次阅读

    声卡的发展史

    声卡的发展史    
    发表于 12-26 11:23 1488次阅读

    倒装芯片封装的发展

    随着倒装芯片封装在成本和性能上的不断改进, 倒装芯片 技术正在逐步取代引线键合的位置。倒装芯片
    发表于 10-19 11:42 5403次阅读

    倒装芯片制作方法

    倒装芯片技术正得到广泛应用 ,形成是其工艺过程的关键。介绍了现有的
    发表于 04-08 15:35 26次下载
    <b class='flag-5'>倒装</b><b class='flag-5'>芯片</b><b class='flag-5'>凸</b><b class='flag-5'>点</b><b class='flag-5'>制作</b>方法

    直流电机的发展史

    直流电机的发展史(电源技术 是半月刊)-直流电机的发展史,有需要的可以参考!
    发表于 09-15 15:56 14次下载
    直流电机的<b class='flag-5'>发展史</b>

    倒装芯片,挑战越来越大

    正在开发新的bump)结构以在倒装芯片封装中实现更高的互连密度,但它们复杂、昂贵且越来越难以制造。
    发表于 05-23 12:31 1169次阅读
    <b class='flag-5'>倒装</b><b class='flag-5'>芯片</b>,挑战越来越大

    电阻柜的发展史

    电阻柜发展史
    的头像 发表于 03-08 15:22 871次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