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ngYi FYJJ-Notes
JiangYi FYJJ-Notes
(又名〆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
開印 20080821
一、【序分】
[一、經序]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輪度阿若憍陳如,最後說法度頇跋陀羅,所應度者皆已
度訖,於娑羅雙樹間將入涅槃。是時,中夜寂然無聲,為諸弟子略說法要。
(經文斷句,參考太虛大師《佛遺教經講要》
,以下同)
佛
梵語 buddha 之音譯,巴利語同。全稱佛陀、佛馱、休屠、浮陀、浮屠、浮圖、浮頭、沒馱、
勃陀、馞陀、步他。意譯覺者、知者、覺。覺悟真理者之意。亦即具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如實知見一切法之性相,成就等正覺之大聖者。
遺教
指佛、祖師等遺留予後世之教法々或特指佛臨終時所說之教法。又作遺法、遺誡、遺訓、
遺告、遺化。佛教為釋迦佛所說而遺留後世之教法,故佛教可謂釋迦之遺教。
又《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是佛臨入滅時為後世所說之最後教法,故特稱該經為佛遺教
經。臨終時以偈頌形式所述訓誡或感懷,稱為遺偈。
釋迦牟尼
梵名 śākya -muni,巴利名 Sakya-muni。意即釋迦族出身之聖人。(muni 出家人,muninda
偉大聖者)
釋尊在世之最後一年,離摩揭陀國,北渡恆河,經毘舍離(梵 Vaiśālī)
,至波婆城(梵 Pāvā)
,
受金工純陀(梵 Cunda)之供養,因食蘇迦拉摩達伐(巴 sūkaramaddava,即旃檀樹茸)而罹病。
臨終前於拘孫河(巴 kakuṭṭha)作最後之沐浴,復至拘尸那揭羅城(梵 kuśinagara)沙羅雙樹林,
頭北面西呈吉祥臥。夜半,釋尊將捨壽前,對諸弟子作最後之教誡,而後平靜入滅。
初轉法輪
佛陀出家成道後之首度說法。彼時,佛陀於鹿野苑為憍陳如等五比丘說四聖諦、八正道,
示離愛欲及苦行之二邊,而行中道。
憍(jiāo 膠音)陳如
梵名 kauṇḍinya,巴利名 koṇḍañña。佛陀於鹿苑初轉法輪時所度五比丘之一,乃佛陀最初
之弟子。又稱阿若憍陳如、阿若拘鄰、憍陳那、阿若憍憐、居鄰、居倫。意譯為初知、已知、了
教、了本際、知本際。據增一阿含經弟子品載,憍陳如為佛陀聲聞弟子之一,寬仁博識,善能勸
化,將養聖眾,不失威儀,為最早受法味而思惟四諦者。又據佛本行集經卷二十五載,悉達多太
子出家求道之初,憍陳如與另外四人受淨飯王之命親侍苦行之太子,後見太子廢苦行,遂與其他
四人離去,至釋尊成道始受教化。其後事蹟不詳,僅知其為教團中最長老,常居上座。
頇跋陀羅
梵名 Subhadra,巴利名 Subhadda。又作蘇跋陀羅、頇跋陀、頇跋、藪婆頭樓。意譯作善賢、
好賢、善好賢。為佛陀入滅前,最後受教誡得道之弟子。得道之時年已百二十歲,聰明多智,聞
佛說八聖道,即於其夜出家受戒,淨修梵行,入夜未久,即成阿羅漢,並於佛陀之前先取滅度。
《雜阿含經》卷 35〆
「佛告頇跋陀羅〆
「於正法律,不得八正道者,亦不得初沙門,亦不得
第二、第三、第四沙門。頇跋陀羅〈於此法律得八正道者,得初沙門,得第二、第三、第四沙
門。……說是法時,頇跋陀羅外道出家,遠塵、離垢,得法眼淨。爾時、頇跋陀羅見法,得法,
知法,入法,度諸狐、疑,不由他信,不由他度,於正法律得無所畏。……爾時、世尊告頇跋
陀羅〆「此比丘來修行梵行」〈彼尊者頇跋陀羅,即於爾時出家,即是受具足,成比丘分。如是
思惟,乃至心善解脫,得阿羅漢。時尊者頇跋陀羅得阿羅漢,解脫樂。覺知已,作是念〆我不
忍見佛般涅槃,我當先般涅槃。時尊者頇跋陀羅先般涅槃已,然後世尊般涅槃。」(CBETA, T02, no.
99, p. 254, b14-c1)
《大般涅槃經》卷 3〆
「頇跋陀羅既聞佛說八聖道義,心意開朗,豁然大悟,於諸法中遠塵
離垢得法眼淨。即白佛言〆
「我今欲於佛法出家。」於是世尊即便喚之〆「善來比丘〈」鬚髮自
落,袈裟著身即成沙門。世尊又為廣說四諦,即獲漏盡,成阿羅漢。……爾時頇跋陀羅前白佛
言〆『我今不忍見天人尊入般涅槃,我於今日欲先世尊入般涅槃。』佛言〆『善哉〈』時頇跋陀
羅即於佛前,入火界三昧而般涅槃。」(CBETA, T01, no. 7, p. 204, b23-26)
娑羅樹
娑羅,梵語 śāla,有堅固、高遠之義。又作沙羅樹、薩羅樹、蘇連樹。學名 Shorea robusta。
屬龍腦香科之喬木,產於印度等熱帶地方,其高約三十二公尺,葉長橢圓形而尖,長約十六至二
十五公分,寬約十至十六公分,花小呈淡黃色,材質甚堅,供建築用,其樹脂可代替瀝青,種子
能搾油。傳為過去七佛中第三毘舍婆佛之道場樹,長阿含卷一大本經(大一〄二中)
〆「毘舍婆佛
坐娑羅樹下,成最正覺。」中印度拘尸那羅城外娑羅樹林亦以釋尊般涅槃之聖地而聞名。
據諸經之記載,釋尊於拘尸那揭羅城外將入涅槃時,其臥床四邊各有同根娑羅樹一雙,其
樹每邊一雙中之一株,因悲傷而慘然變白,枝葉、花果、皮幹皆爆裂墮落,逐漸枯萎,另一株則
尚存,故此雙樹亦稱四枯四榮樹,或非枯非榮樹。以故,遂有東方雙樹為「常與無常」
,西方雙
樹為「我與無我」
,南方為「樂與無樂」
,北方為「淨與不淨」等之譬喻。又因枯萎之娑羅樹呈白
色,如鶴林貌,故亦稱鶴林。另依大般涅槃經疏卷一所載,娑羅雙樹者,一方二株,四方八株,
悉高五丈,四枯四榮。下根相連,上枝相合,其葉豐蔚,華如車輪,果大若缾,味甘如蜜。故古
來稱此樹林為雙樹林、堅固林、堅林。
中夜
半夜,中夜梵語 madhyama-yāma,巴利語 majjhima-yama。為六時之一。又作夜半。即今
午後十時至翌日午前二時之間。
(參閱「三時」)
法要
這裡指教法中之要義。又作要文、主眼。
二、【修集世間功德分】
1 對治邪業功德者
[二、持戒]
根本淨
『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闇遇明,貧人得寶々當知
此則是汝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
據大智度論卷三載,比丘之語義有五種,即〆(一)乞士(行乞食以清淨自活者)
,(二) 破煩
惱,(三)出家人,(四)淨持戒,(五)怖魔。其中,破惡(破煩惱)
、怖魔、乞士,稱為比丘三義,
與「阿羅漢」一詞語義中之殺賊、應供、無生等三義,合稱為「因果六義」(比丘為因,阿羅漢
為果)。
有關比丘之種類,十誦律卷一及俱舍論卷十五舉有名字(名想)比丘(有名無實之比丘)
、
自言(自稱)比丘(自稱比丘者)
、為乞(乞匃)比丘(為乞食而生活者)
、破煩惱(破惑)比丘
(真比丘)等四種比丘。四分律卷一則舉有名字、相似、自稱、善來、乞求、著割截衣、破結使
等七種比丘。
《清淨道論》〆
「看見輪迴而生怖畏者,為比丘。」
(vsim. p3)
々「比丘,是因為能看見輪迴
的怖畏,或為穿著截割破布等的意思,所以他得這樣的通稱,以別解脫律儀防護,由信出家的
善男子。」
(vsim. P16)
《有部》(1,629 下)苾芻有五〆
《律攝》(2,532 上)
1.名字: 如人立字名作苾芻, 或世共許,或是苾芻種族,因此喚為苾芻。
2.自言: 若人實非苾芻,自言我是苾芻, 或是賊住自稱苾芻。
3.乞求: 若諸俗人常為乞求,以自活命。
4.破煩惱: 若人能斷諸漏煩惱,所有焦熱,諸苦異熟,未來生老死,能善了知,永除根本,如斷
多羅樹頭,證不生法. {苾芻是破義.}。
5.白四羯磨圓具苾芻: 身無障難,作法圓滿,是不應呵。
《有部》(1,630 下)〆「苾芻者,謂得苾芻性。云何苾芻性〇謂受圓具。云何圓具〇謂白四
羯磨。 於所作事,如法成就,究竟滿足,其進受人以圓滿心希求具戒,要祈誓受,情無恚恨,
以言表白,語業彰顯,故名圓具。」
《南傳》/《多論》
《銅鍱律》(p24)〆「比丘者,是乞求之比丘、從事於乞食之比丘、著割截衣之比丘、沙彌
[註]
比丘 、自稱比丘、善來比丘、由三歸依受具之比丘、賢善比丘、真實比丘、有學比丘、無學
比丘、由和合僧依白四羯磨無過、應理(如法)受具戒之比丘。此中由和合僧依白四羯磨無過、
應理受具戒之比丘,即此處所謂「比丘」之意。」
註〆【沙彌比丘】
,檀那請比丘時,如未受具之沙彌亦在比丘數,於《善見》亦作「沙彌亦名比丘」。
《多論》(3,520 下)〆
「諸比丘者,有二種〆世諦比丘(住波羅提木叉戒) ,第一義諦比丘(住
無漏戒)。」
方便淨
『持戒者,不得販賣貿易,安置田宅,畜養人民、奴婢、畜生々一切種植及
諸財寶皆當遠離,如避火坑々不得斬伐草木,墾土掘地。
1 合和湯藥,2 占相卲凶,3 仰觀星宿,4 推步盈虛,5 歷數算計,皆所不應。
節身時食清淨自活,不得參與世事通致使命,咒術以藥,結好貴人,親厚媟慢,
皆不應作。
當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疵顯異惑眾,於四供養知量知足,趣得供事
不應蓄積。』
持淨戒者,護根本淨戒故。什麼是根本〇護根本有二種〆一、不同凡夫增過護,二、不同
外道損智護。
一、
【不同凡夫增過護】〆這十一種「增事過」
,從「不得販賣貿易」至「墾土掘地」
,是修
行人所「皆當遠離,如避火坑」
。
二、
【不同外道損智護】〆這五句十種「遮異見」
,從「合和湯藥」至「皆不應作」
,都是世
間外道的知見。
太虛大師說〆「前者明遠離凡夫俗事,後者明遠離邪術」
。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 102〆
「問〆若善有漏慧不名明者,契經所說當云何通〇如說有
三明〆一、宿住隨念智證明,二、死生智證明,三、漏盡智證明。後一可爾,前二云何〇
答〆前二亦有少分明相故假名明,謂〆1 違煩惱故、2 不雜煩惱故、3 順勝義明故、4 引無
漏明故,是故尊者妙音說曰〆
『於三明中,唯漏盡智是勝義明,餘二能引勝義明故,假立明名。』
復次,宿住隨念智證明通達解了前際法故,死生智證明通達解了後際法故,漏盡智證明通
達解了涅槃性故,皆說為明。
復次,初明知前際流轉法故,第二明知後際流轉法故,第三明知還滅法故,皆說為明。
復次,初明除前際無知故,第二明除後際無知故,第三明除涅槃無知故,皆說為明。
復次,初明除蘊愚故,第二明除有情愚故,第三明除法愚故,皆說為明。
復次,初明知諸有情前際由如是業死彼生此因果相續,第二明知諸有情後際由如是業死此
生彼因果相續,第三明知諸有情由如是道能盡諸漏隔斷因果。唯此一種是勝義明,前之二種是
世俗明。
復次,如是三明皆能 1 隨順厭捨生死,皆能 2 引發殊勝功德,皆能 3 趣向畢竟涅槃,故名
為明,而實明者唯無漏慧。」(CBETA, T27, no. 1545, p. 529, c23-p. 530, a17)
明戒德
『此則略說持戒之相,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故名波羅提木叉,因依此戒,得
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
關於戒,這裡只能「略說持戒之相」
,不能廣說。
戒,能增長色、無色禪定及滅苦智慧而得解脫等諸善功德。
戒,是正順解脫之本,由戒生定,因定發慧,因為真實智慧無不從戒、定生。
顯戒益
『是故比丘 1 當持淨戒,2 勿令毀缺。3 若人能持淨戒,是則能有善法,4
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々5 是以當知戒為第一安隱功德之所住處。』
比丘應「當持淨戒,勿令毀缺」
。若雖有善法而不持戒,則善法必逐漸喪失,所以比丘應當
安住於戒,精進勤修。
一、勸不失自體,如經「當持淨戒」
。
二、勸不捨方便,如經「勿令毀缺」
。
三、勸遠離諸過身口意業,常集功德故,如經「若人能持淨戒是則能有善法」
。
四、勸知身口意三業多惡,一切時不生功德,如經「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
。
五、顯示持戒者當住安隱,不住不安隱處,如經「是以當知〆戒為第一安隱功德住處」
。
此正示現〆勸修利益勝義〈
次說,對治修集止苦功德。
「苦」有三種〆
一、根欲放逸苦。
二、多食苦。
三、懈怠睡眠苦。
這三種苦,三昧樂門能夠對治。
什麼是「根、欲放逸苦」的對治呢〇
[三、制心]
根放逸苦
『汝等比丘,已能住戒,當制五根,勿令放逸入於五欲。譬如牧牛之人,執
杖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若縱五根,非唯五欲將無涯畔不可制也〈亦如惡馬,
不以轡制,將當牽人墜於坑陷。如被劫賊,苦止一世,五根賊禍殃及累世,為害
甚重,不可不慎〈是故智者制而不隨,持之如賊,不令縱逸,假令縱之,皆亦不
久見其磨滅。』
根放逸苦,本身是苦因,也是苦果。
依戒清淨,再配合三昧便能攝念而加予對治,如經「已能住戒,當制五根」
。
以戒念護根的利益,如經「勿令放逸」乃至「犯人苗稼」
。「譬如牧牛之人,執杖視之,不
令縱逸犯人苗稼」
〆譬喻正念成就,於種種色不放逸,種種心不行,是因「執杖視之」
。
不「犯人苗稼」
,是由於三昧及正受功德不受損減故。
如果沒有戒、失正念則有損善心,更難對治,如經「若縱五根,非唯五欲,將無崖畔不可
制也」
。
難予對治,如惡馬相似,如經「亦如惡馬,不以轡制,將當牽人墜於坑陷」
。又深苦無量世
故,不可不慎〆今生與來世的因果關係,如經「如被劫害,苦止一世々五根賊禍,殃及累世,為
害甚重,不可不慎〈」
。
之前一向是說戒的念護,現在則說智護。
(案〆前五門→意門)
智者三昧觀故,
「若縱五根」等其實正是三昧重障,
「是故智者,制而不隨」
。如害命者,如
經「持之如賊,不令縱逸」
。「若縱五根」等以上所說(前五根、五境)都是重的、粗的。那輕的、
細的呢〇輕細的,是指微細難見的習障(在意處、法處),有時則有,無時則無,不作意起,如
經「假令縱之」
々勢無自立,如經「皆亦不久」
々性是無對*(指意處、法處),不相見故,如經「見
其磨滅」
。
註〆
【無對】
,梵語 apratigha。對,為礙之意。無對,即非極微所成之無障礙法。
「有對」之對稱。十二處中,眼、
耳、鼻、舌、身等五根及色、聲、香、味、觸五境等十處有障礙,故為有對々意處、法處無障礙,故為無對。
太虛大師說〆
「比丘應當緊守根門,不使放逸致遭諸苦。猶如牧牛的人,執杖視之,不令犯
人家的禾苗,致遭人家干涉之痛苦。縱牛害苗尚致遭苦々儻縱五根,不傴使五欲增長沒有止境,
勢必將法身慧命從此斷傷,沈淪苦海,沒有出期。為惡馬所累,墮於陷坑,苦止一世々如為五
根所害,則殃禍世界,痛苦何堪設想〈」
欲放逸苦
『此五根者,心為其主。是故汝等當好制心〈心之可畏,甚於毒蛇、惡獸、
怨賊、大火越逸*,未足喻也〈喻如一人手執蜜器,動轉輕躁,但觀於蜜,不見
深坑。譬如狂象無鉤,猿猴得樹,騰躍踔躑,難可禁制,當急挫之,無令放逸。
縱此心者,喪人善事々制之一處,無事不辦。是故比丘當勤精進折伏汝心。』
註〆【越逸】逃跑々逃竄
應知〆此中「欲苦」是心的差別,是苦因(造業心),也是苦果(受報心)
,正揭示了種種
的苦都是依「心」而有,如經「此五根者,心為其主」
。
為了精進而遮止此心故,如經「是故汝等,當好制心」
。如何精進遮止〇首先指出〆欲苦之
心,即是三昧的障法。什麼是三昧相〇那些障法相〇
【三昧相】
,有三種〆
一者,無二念三昧相。
二者,調柔不動三昧相。
三者,起多功德三昧相故。
【障法相】
,也有三種〆
一者,心性差別障,
二者,輕動不調障,
三者,失諸功德障。
首先,談障法相。次講,三昧相。
一、
【心性差別障】
,如經「心之可畏,甚於 1 毒蛇、2 惡獸、3 怨賊、4 大火越逸,未足喻
也」差別,指四種貪欲心差別。修無二念三昧的人,要看見種種貪欲心的可畏之處。
二、
【輕動不調障】
,如經「動轉輕躁」
。於中「動轉」
,示現諸根中轉識動,速度極疾,如
同猿猴相似。
「但觀於蜜」
,示現如有目障、眼疾而不見未來。
「深坑」
,即障礙義,障礙有二種〆
一者生處障礙,二者修一切行時困苦不能成就障礙,如同狂象相似故。
「急挫」
,示現抑入無動處。
「無令放逸」
,顯示攝入調伒聚故。
三、
【失諸功德障】
,如經「縱此心者,喪人善事」
。
三昧相〆
一、
【無二念三昧相】
,如經「制之一處」
。
二、
【起多功德三昧相】,如經「無事不辦」
。
三、
【調柔不動三昧相】,如經「當勤精進,折伏汝心」
。
太虛大師說〆
「使只能制止五根而不能制心,則一旦潰圍而出,必發生種種不善的行為。一
個人的五欲心既像毒蛇,又像猛獸,不去制止牠,真是危害無窮〈
以前有一個人,白天在路上去搶人家的金子,給人家捉住了。問他道〆白天裡路上的人很
多,你為什麼敢搶人家的金子〇這人答道〆因為我在搶金子的時候,眼睛裡只看見金子,而不瞧
見有人々這就是說一個人為貪欲心所蔽,遂都無所見。
又譬如象飲酒後氣力很大,狂醉奔走,如象奴沒法制伏牠,則這狂象勢必會闖大禍,這就
是說一個人發動了貪欲心,而不去制住牠,則有說不盡的危險〈
如果一個修行的人,能夠將心制住在戒律之中,或智慧布施之中,使心集中一處,不生妄
想,則煩惱無明妄想都會消滅,而去做救世救人的功德了。
所以我們應該把放逸於五塵的貪欲心,以戒律來制住牠,精進勤求諸善法而折伏之。」
已講「根、欲苦」對治,下面要說「多食苦」對治。
[四、節食]
多求飲食苦
『汝等比丘,受諸飲食當如服藥,於好於惡勿生增減,趣得支身以除饑渴。
如蜂採華,但取其味,不損色香々比丘亦爾,受人供養趣自除惱,無得多求壞其
善心。譬如智者,籌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過分以竭其力。』
多食是三昧障,食有兩種〆一、身食,二、心心所法食。
一、身食〆多食難止息,離禪定遠。(段食=色)
二、心心所法食〆在欲界不順道業的不善法中,方法對治。
(貪心=名)
1. 受諸飲食,當如服藥〆受用對治。
2. 於好於惡,勿生增減〆顯平等觀。
3. 趣得支身,以除飢渴〆究竟對治。
4. 如蜂採花,但取其味,不損色香々比丘亦爾〆先喻後法,不損自他。
5. 受人供養,趣自除惱〆顯不虛受。
無得多求,壞其善心〆知時。多求則貪,則障禪定現前。
籌量牛力,所堪多少〆知量。不知酌量,則損檀越善心。
比丘雖是眾人福田,然若貪受多供則自敗其道矣〈
太虛大師說〆
「凡是出家的比丘,對於飲食要知量,毋事多貪,應該視同服藥一般。因為服
藥的目的,是在於治病,至於飲食的目的,亦無非是在於醫治饑渴病而已。所以出家修行的比丘,
不要管飲食的好壞,祗要能充饑就算了事々與蜂之採蜜,是在味而不壞色香一樣。如比丘們接受
了長者居士的飲食供養,切不要多求而自發生貪念,祗求其能治愈饑渴病就是了。」
[五、戒睡眠]
懈怠睡眠苦
『汝等比丘,晝則勤心修習善法,無令失時,初夜後夜亦勿有廢々中夜誦經
以自消息,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
當念無常之火燒諸世間,早求自度勿睡眠也。
諸煩惱賊常伺殺人,甚於怨家,安可睡眠不自警寤〇煩惱毒蛇睡在汝心,譬
如黑蚖在汝室睡,當以持戒之鉤早屏除之,睡蛇既出,乃可安眠々不出而眠,是
無慚人也。
慚恥之服,於諸莊嚴最為第一々慚如鐵鉤,能制人非法,是故比丘常當慚恥,
勿得暫替,若離慚恥則失諸功德。有愧之人,則有善法,若無愧者,與諸禽獸無
相異也〈』
「懈怠」是心懶墮,
「睡眠」是身悶重,這兩種相順為定障,五蓋之一。
此中,睡眠的起因有三〆一、從食起,二、從時節起,三、從心起。阿羅漢睡眠只從食起
及時節起,不從心起,不成為蓋。換言之,阿羅漢不斷從食起、從時節起的睡眠,因為這兩種眠,
不為蓋故。
此外,還有修多羅中示現第三種從心起睡眠對治,有二種〆
一、
【思惟觀察對治】
〆觀諸生滅壞五陰(慧)
,如經「當念無常之火,燒諸世間」
。復示求
禪定、智慧度所度,如經「早求自度,勿睡眠也」
。復觀察陰、界、入等常害,是中可畏求自正
覺,如經「諸煩惱賊常伺殺人,甚於怨家,安可睡眠,不自驚悟」
。
二、
【淨戒對治】
〆煩惱未現行時,如蛇眠伒,毒害可畏,如經「煩惱毒蛇,睡在汝心,譬
如黑蚖在汝室睡」
。持戒之鉤,以防身口,如經「當以持戒之鉤,早摒除之」
。木叉戒能防身口,
定共戒能伒心惑,道共戒能斷心惑,具此三戒,永滅煩惱。
顯示遠離義、安隱義,如經「睡蛇既出,乃可安眠」
。如誤不安隱為安隱,未加對治,如經
「不出而眠,是無慚人」
。
對治之法,能令自地清淨莊嚴,也令他地無過,如經「慚恥之服,於諸莊嚴最為第一。慚
如鐵鉤,能制人非法。」慚恥之心,最為第一莊嚴。若離慚恥,有損自地,如經「若離慚恥,則
失諸功德」
。
太虛大師說〆
「凡人皆有許多煩惱在乘隙而動,如果稍一不慎,戒定心就會給他破壞無餘,
所以要極力的制服這種煩惱。假使發生了這種煩惱,增長熾盛,宛如一條最毒的黑蚖蛇藏在房裡
一樣,那麼我們要想安眠,勢必先要鉤除這條毒蚖,然後方能安安穩穩的睡眠。出家比丘,應該
先除去了這昏昏睡眠的煩惱,否則睡眠如毒蚖在房,就去安眠,決為睡眠所害,這便是無慚無愧
的人。一個人要有慚愧羞恥的心,方能勇於改過,所以比丘要常抱慚愧心,使善業增長。如無慚
恥,一任放逸為惡,則功德盡失,與禽獸何異〇」
已經說了對治「修集止苦功德」
,「苦」有三種〆
一、根欲放逸苦。
二、多食苦。
三、懈怠睡眠苦。
這三種苦,三昧樂門能夠對治。
以下將說「修集對治滅煩惱功德」
,三種障〆瞋恚、驕慢、諂曲。
上講〆20080918
20081114
[六、戒瞋恚]
對治瞋恚
『汝等比丘,若有人來節節支解,當自攝心無令瞋恨,亦當護口勿出惡言,
若縱恚心則自妨道,失功德利。
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
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以者何〇
瞋恚之害,則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世後世人不喜見。
當知瞋心甚於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劫功德賊,無過瞋恚。
白衣受欲非行道人,無法自制,瞋猶可恕,出家行道無欲之人而懷瞋恚,甚
不可也〈譬如清冷雲中,霹靂貣火,非所應也。』
這是三種障中的第一種障對治,即瞋恚煩惱障,這裡也說明了修上的堪忍。
在修行時,要學習忍種種苦惱,無論輕重,如經「汝等比丘,若有人來節節肢解,當自攝
心,無令瞋恨。」
(開印案〆攝心→護口→勿失功德〈)
一、上是堪忍之相,法身成就。
(法身〆菩提分法、無漏無為之法)
二、下為護口,作軟語,口行清淨,如經「亦當護口勿出惡言」
。
三、顯示自他二利功德,是心行淨,如經「若縱恚心則自妨道,失功德利」
。
忍、戒、苦行三種挍量其德,如經「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
。
。
1〃成就觀智的大人力(菩薩)故,示安樂道,如經「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
。
2〃沒有智慧觀,如經「若其不能歡喜忍受」乃至「智慧人也」
《清淨道論》(vism.295)
〆「諸佛說〆忍是最高的苦行(tapo 鍛鍊),忍是最上的涅槃。」
《清淨道論》
(vism.21)
〆「[根律儀]但在速行剎那,如果生貣了壞習慣、健忘、無智、不忍、
懈怠,便為不律儀。」
「不(能)歡喜」
,指無信入觀。
「惡罵之毒」
,與甘露相違之不如法受。
「甘露」
,似道之法。
「道」
,智慧自體。
過患事常護,如經「所以者何〇」如是等。
於中〆(經文〆「破諸善法,壞好名聞」)
「諸善法」
,自利智慧相。
「好名聞」
,利他善法之名稱功德。
「人不喜見」
,何故〇由於破諸善法,何能自利〇壞了好名聞,何能利他〇今世沒有二利之
因,後世也無二利之果,誰當喜見〇
【防護】有二種〆
一、護自利善法,如防瞋恚心之火(當知瞋心,甚於猛火)。
二、護利他功德,如防劫功德之賊(劫功德賊,無過瞋恚)。
白衣之人的生活無白淨法治故,如「無法」
,受用五欲,既然不是修道之人,故如經「白衣
受欲,非行道人,無法自制,瞋猶可恕」
,而「出家行道,無欲之人而懷瞋恚,甚不可也」
。
修道分中不應有故,如經「譬如清冷雲中,霹靂貣火,非所應也」
。
次說第二煩惱障對治道〆驕慢。
20090115
[七、戒驕慢]
對治憍慢
『汝等比丘,當自摩頭,已捨飾好著壞色衣,執持應器以乞自活,自見如是,
若貣憍慢當疾滅之。增長憍慢,尚非世俗白衣所宜,何況出家入道之人,為解脫
故自降其身而行乞耶〇』
《漢語大詞典》
〆「驕慢,驕傲怠慢。」怠慢〆1.懈怠輕忽。2.輕慢不敬,冷淡。3.待客失禮
的謙詞。
《佛光大辭典》
〆「慢山,比喻憍慢之心高聳,猶如山一般,傲視一切。」
《摩訶止觀》卷十下(大四六〄一三六中)
〆「勝者墮慢坑,負者墮憂獄。」慢坑〆比喻憍
慢之心如深坑。
非世俗如是」等故。
太虛大師說〆
「此中對治憍慢貢高々謂比丘已削髮出家,棄了一切名利富貴,捨服飾而著壞
色衣服,拿了缽去乞食以資生活,到這地步,還有什麼憍慢心呢〇假使這時再貣憍慢心,應自摩
頂警覺,否則迷溺其中,不克自救。
憍,即自以為什麼事都勝人一籌,不肯去請求人家,看輕別人之謂也。
至於慢呢〇就是自己覺得有恃無恐而去欺凌旁人的意思。譬如我今天吃了好的東西,穿了
好的衣服,就去憍人,並去凌慢別人,這都是出家人所不應當具有的心理。本來憍慢心世人都不
應有,又何況出家人〇如釋迦牟尼,他本來是一個王子,他儘可以憍慢別人々但他竟肯拋棄王位,
消滅憍慢而修苦行,於是結果便成了佛。設有貢高,則應自思,我為求解脫煩惱,已降其身而行
乞化,憍復用為〇」
次說,第三障對治。
20090122
[八、戒謟曲]
對治諂曲
經曰〆『汝等比丘,諂曲之心與道相違,是故宜應質直其心,當知諂曲但為
欺誑,入道之人,則無是處々是故汝等,宜應端心以質直為本。』
《漢語大詞典》
〆「諂曲,曲意逢迎。南朝梁慧皎《高僧傳〄譯經下〄求那跋摩》
〆“濁世多
諂曲,虛偽無誠信。”」
第三障對治,示現根本直心。
遠離諂曲煩惱障故,於口、意中自違違彼故,如經「汝等比丘,諂曲之心與道相違」故。
復示〆違道障對治故,如經「是故宜應質直其心」故。
又復,相違法道分時中不應有故,如經「當知諂曲但為欺誑,入道之人,則無是處」故。
是中,欺誑者心、口俱時,不實用故。
餘者示現〆直心是道心本故,如經「是故汝等,宜當端心以質直為本」故。
質直(ujU)
,即正直、不歪曲。
《漢語大詞典》
〆1.樸實正直。2.形容言詞質樸平實。
《慈經註釋》〆
「正直(ujU),與誠實相應(ajjavayutto)」
明法比丘編譯《慈經注》
(p16)
〆「不詐是質直(ujU)
,不誑(amayavi)是坦誠。斷身、語
的扭曲是正直,斷意的扭曲是坦誠。」
太虛大師說〆
「此中明對治諂曲,諂曲心就是欺騙的心。譬如有一個人,他對於這個人本來
是不以為然的,但他為求得別種希圖貣見,而竟百般的去逢迎他,用種種的方法去欺騙他,以
博他的歡心,這就叫做諂曲心々也是一種虛偽欺騙的行為。這種心,根本上是與道心互相違反
的,因為道心是質直的,是毫無虛偽的,如果一生了諂曲心,則他決非修道的人。所以比丘們
的心,應以質直為本。經文至此,共同法要業已終了,此下明不共法要。」
已說修集世間功德分,次說修集出世間大人功德分。
20090129
三、【修集出世間大人功德分】
大人功德分有八種,一切大人常用此以自覺察故,長養成就方便畢竟故。
[九、少欲]
不共法要
(定慧修證的內容〆1 少欲,2 知足,3 遠離,4 精進,5 正念,6 定,7 智慧,8 不戲論,=八大人念。)
1 少欲
『汝等比丘,當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少欲之人無求無欲,則無
此患。直爾少欲,尚宜修習,何況少欲能生諸功德〇少欲之人,則無諂曲以求人
意,亦復不為諸根所牽,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觸事有餘常無不足々有
少欲者則有涅槃,是名少欲。
論曰〆是中第一大人成就無求功德,知覺多欲過故。
於中,說所知覺,有五種相〆
一者、知覺障相,謂煩惱、業、苦三種障故,如經「汝等比丘,當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
苦惱亦多故。」此示〆迴轉不息故。(案〆惑、業、苦是十二緣起之輪轉義。)
二者、知覺治相,成就遠離三種妄想故,如經「少欲之人無求、無欲,則無此患」故。
三者、知覺因果集起相,成就無量行故,如經「直爾少欲,尚應修集[習],何況少欲能生
諸功德」故。
四者、知覺無諸障畢竟相,三障畢竟故,如經「少欲之人(惑)
,則無諂曲以求人意(業),
亦復不為諸根所牽(苦)」故。
五者、知覺果成就相,般若等三種功德果成就故,如經「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
觸事有餘常無不足々有少欲者則有涅槃,是名少欲」故。
明代蕅益《遺教經解》〆
一知覺障相,謂多欲是煩惱障,多求是業障,苦惱亦多是報障也。
二知覺治相,謂無求、無欲則無此患也。
三知覺因果集貣相,謂少欲無患,已應修習,況能生諸功德成就無量聖善法耶〇
四知覺無諸障畢竟相,謂無諂曲是無惑障,無求人意是無業障,不為諸根所牽是無苦障。
蓋眼根牽人受色,乃至身根牽人受觸,令人不得自在,是大苦故。
五知覺果成就相,謂「心則坦然」故法身成就,「無所憂畏」是般若成就,「觸事有餘常
無不足」是解脫成就。三德具足,名大涅槃々是知少欲為因,涅槃為果也。
《成實論》卷 8〈106 三障品〉〆
問曰〆經中說三障〆業障、煩惱障、報障。何者是耶〇
答曰〆若諸業、煩惱及報,能障解脫道,故名曰障。
問曰〆何者能障〇
答曰〆施、戒、修善回向三有,此能障道。(案〆善業亦障,回向三有,不趣涅槃故)
又定受報業是亦為障,如經中說〆「若此人必定集受報業,則不入正位。」是名業障。
又若人煩惱厚利增上,常在心中,是煩惱障。
又若人煩惱不可除遣,如不能男(半擇迦)等欲,亦名煩惱障。
又若地獄等罪惡生處,及隨所生處不能修道,皆名報障。」
(CBETA, T32, no. 1646, p. 298, c10-20)
20090205
【相應部】
世尊在《相應部》
「十二因緣相應」的《教說經》
(S.II.p1)裡說〆
「諸比丘〈什麼是緣貣〇
無明緣行、行緣識……由生之緣而發生老、死、愁、悲、苦、憂、惱,如是這是一切(kevala
整體)苦蘊的集貣。」
【南傳阿毗達磨】
在緣起支末端的老死、愁、悲、苦、憂、惱等一切苦蘊集起,其中老、死是異熟,愁等除
了苦是不善異熟的身苦之外,其餘愁、悲、憂、惱是與瞋相應的不善心,不是異熟。有論師說〆
惱,通十四種不善心所。
無明(惑)→行(業)→結生(異熟)…老死(異熟)→愁等(行業)→無明(惑)
愁等,是由漏(Asava 欲、有、見、無明=四漏)所集起的不善心。如愁〆當貪著某一特定
人、事、物,事實的發生卻與自已的欲(欲漏)相違背去時,這時候不免有愁,帶有瞋的燃燒作
用。阿那含聖者等已斷除欲貪及瞋,於一切苦蘊之中除了老、死及身苦,其餘愁、悲、憂及惱(與
瞋相應的)煩惱不再集起。
帕奧禪師《智慧之光》
(第三版〃P335)
〆「愁、悲、憂與惱是屬於瞋速行組。」及(p399)〆
「苦=身苦(作用〆內心不快),憂=心所之苦(作用〆與瞋相應的心,煩燥),惱=瞋或十四種不
善心(=心所)之一。」
太虛大師說〆「多欲的人煩惱必多,少欲的人煩惱亦無。但由少欲即能減少煩惱,尚應修
持,何況更能生諸功德。並且寡欲者則心無諂曲,所謂無所欲則剛,其心境坦白質直,不為根
塵牽累,是為菩薩。菩薩為菩提薩埵之簡譯,其義訓曰覺有情,就是能夠立志求得菩提度脫眾
生之痛苦,使皆享安樂的人。所以,菩薩應以一切眾生憂患為憂患,以一切眾生安樂為安樂,
不單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々像這樣才配稱最大的大人,才能進而成無上遍正覺。」
復次,說第二大人知覺功德。
[一○、知足]
2 知足
『汝等比丘,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隱之處。知足
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
知足之人雖貧而富,不知足者常為五欲所牽,為知足者之所憐愍,是名知足。』
論曰〆第二大人知覺功德者,成就知足行故,對治苦因果故,如經「汝等比丘,若欲脫諸
苦(因)惱(果)
,當觀知足」故。是中,
「惱」者示現〆煩惱過(患)從苦生故。
復說,清淨因果成就治法故,如經「知足之法(因)即是富樂安隱之處(果)」故。
(案〆南傳阿毗達磨義,苦、樂受從身異熟識生。苦異熟不少欲者,將生起諸多不知足之
惱,由於身異熟的招感,從生理本能的三大欲〆食、性、睡的不少欲、不知足,且還縱之,則煩
惱過患叢生。依生理本能之異熟 → 不少欲、不知足者 → 產生貪瞋痴等惱。)
若如是者,二種知覺云何差別〇此中,示現〆初知覺者遠離他境界事故,知足者於自事中
遠離故。
(案〆於他境界事無求無欲=少欲,於自事中當觀知足=知足)
復次,有三種差別示現知足、不知足故。
一者,於何等何等處(地上、天堂),受用差別故。
二者,於何等何等事(貧、富),受用差別故。
三者,於何等何等法(所牽、憐愍)中,無自利、有自他利差別(無自利、有自利及利他三種差別)
故,如經「知足之人,雖臥地上」如是等,如經應知。
太虛大師說〆
「學佛的人能夠知足,便得安隱,自己能解脫煩惱的纏縛,並且還能夠度人々
所以佛於此對弟子諄諄的教以知足。觀察貧賤的階級,一個人果能知足,即是得到安隱的處所々
所以知足的人,他的胸境常是快樂的,縱令他的睡所是一塊草地,而他卻以為有地可以安息,
是亦足矣,夫復何求〇類如孔子的門人顏回,他的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仍不改其樂。所以
學佛的人,應當知足才是。否則,不知足而為五欲所擾亂,不但不能學佛成佛,並且永遠沈淪
苦海,沒有出期。」
次說第三大人遠離功德。
20090226
[一一、遠離憒閙]
3 遠離
『汝等比丘,欲求寂靜無為安樂,當離憒鬧獨處閒居。靜處之人,帝釋諸
天所共敬重,是故當捨己眾他眾,空閒獨處,思滅苦本。若樂眾者,則受眾惱々
譬如大樹,眾鳥巢之則有枯折之患。世間縛著,沒於眾苦々譬如老象溺泥不能自
出,是名遠離。』
論曰〆第三大人遠離功德。於中,三門攝義應知〆
一者、自性遠離門,體出故。(體〆梵語 svabhāva 或 bhāva,巴利語 sabhāva 或 bhāva=自性、相)
二者、修習遠離門,方便出故。
三者、受用諸見門,常縛故。
【一】自性遠離門者,示現四種對治〆
一者,我相執著障,此障對治,如經「汝等比丘,若求寂靜無為安樂」故。 於中,
「寂靜」者示法無我、空故。
「無為」者無相空故。
「安樂」者無取捨,願空故。
(即求空、無相、無願)
二者,我所障,五眾(蘊=我所)亂起無次第故,此障對治,如經「當離憒鬧」故。
三者,彼二無(我、我所)相障,此障對治,如經「獨處閑居」故。
四者,無為首功德障,以其天可重法故,此障對治,如經「靜處之人,帝釋諸天所共敬重」
故。
【二】修習遠離門者,
遠離我、我所,不復集生故,如經「是故當捨己眾、他眾」故。
方便慧成就,如法如住故,如經「空閑獨處」故。
善擇智成就,遠離起因故,如經「思滅苦本」故。
註〆方便(upAya)=方法、手段、資源,「方便慧」=有智慧的方式、方法,參閱《雜 1248 經》或《中部 34〃小牧牛人經》。
【三】受用諸見門者,
樂集我、我所,生起自他、心境相惱故,如經「若樂眾者則受眾惱」故。
諸見集生,生已自害,大樹相似法故,如經「譬如大樹,眾鳥集之則有枯折之患」故。
復示〆無出離相,煩惱業染生故,老象溺泥相似法故,如經「世間縛著,沒於眾苦々如老
象溺泥不能自出,是為遠離」故。
太虛大師說〆
「人既知少欲,又能知足,那末還應進而修遠離功德,避去熱鬧的場所。因為
熱鬧場所,囂塵雜遝(=沓),能使人心散亂,不得安定神志,所以欲求寂靜安樂者,應遠離熱鬧
的場所。如閉關、住巖洞、茅蓬,皆是為進修遠離功德。果能遠離熱鬧獨處閒居的人,他必為
帝釋諸天所敬重。但是處空閒不是為的懶惰,是為的沒有人來擾亂,可思維苦的發源,培植智
的生長。假使喜歡處於熱鬧場所的人,便不能專精思維,並且還要為差別因緣增加苦受。譬如
大樹為眾鳥聚集其枝幹之上,那末他的枝幹必受其損壞,致於枯折。醉心世俗縛著的人,他永
遠沈沒煩惱的苦海,沒有出期。譬如醉酒的老象,溺於泥濘,無力自救。比丘既然出家,應預
自計,勿使深縛煩擾,不能自救。」
次說,第四大人不疲惓(=精進)功德。
20090331
[一二、精進]
4 精進
『汝等比丘,若勤精進則事無難者,是故汝等當勤精進。譬如小水長流,則
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數數懈廢,譬如鑽火未熱而息,雖欲得火,火難可得〆是
名精進。』
論曰〆是中,不疲惓者,示現不同外道精進故,於一切法、一切行善趣故,成就不退轉故,
如經「汝等比丘,若勤精進則事無難者」故。
以能成就不退,頇修習長養故,如經「是故汝等當勤精進」故。
復以譬喻顯示不休息,精進成就有力故,如經「譬如小水常流,則能穿石」故。
次說懈怠過,不能常精進,念處退失,不成就心(定)慧故,依譬喻顯示應知,如經「若
行者之心,數數懈廢」如是等故。
太虛大師說〆
「業精於勤,荒於嬉々勤則不墮,精則不雜。此所以教弟子要精進勤修智慧,
并且要專一的去幹。如果能專精勤修智慧,則智慧無有不開。疲倦懶惰則一事無成。滴水終能
穿石,鑽木取火不退必得々否則,一暴十寒,前功徒棄。是以比丘要恆時精勤。」
次說,第五大人不忘念功德。
20090416
[一三、不忘念]
5 不忘念
『汝等比丘,求善知識,求善護助,無如不忘念。若有不忘念者,諸煩惱賊
則不能入,是故汝等常當攝念在心。若失念者,則失諸功德。若念力堅強,雖入
五欲賊中,不為所害々譬如著鎧入陣,則無所畏〆是名不忘念。』
論曰〆第五大人不忘念功德者,示現是一切行上首故,能破無始重怨故。
於中,一切行者,略說三種〆
一者、求聞法行(聞),如經「汝等比丘求善知識」故。
二者、內善思惟行(思),如經「求善護」故。
三者、求如法修行(修),如經「求善助」故。
復示〆此等行中為首、為勝故,如經「無如不忘念者」故。(正念為首、為勝故)
能遮無始重怨,不害三種善根故,如經「若有不忘念者,諸煩惱賊則不能入」故。
「煩惱」者,示心相中惑亂故,
「賊」者從外集生過故。
復示〆
勸修令初、後念成就,示現遮無始終心故,如經「是故汝等常當攝念在心」故。
無始終故,失念成就多過故,如經「若失念者,則失諸功德」故。
又成就多功德,隨順世間門集諸行故,如經「若念力堅強,雖入五欲賊中,不為所害」故。
念力強故,勇健無畏入陣,相似法故,如經「譬如著鎧入陣,則無所畏〆是名不忘念」故。
註〆鎧,古代作戰時護身的服裝,金屬製成。皮甲亦可稱鎧。
《相應部》(S.V.337)〆
諸比丘〈我不說忘失了念(muTThassati)及不正知(asampajAna)的人是安般念的修習者。
《經集》(1034、1035)〆
阿耆多問〆怎樣阻擋(nivAraNa)諸流〇請告訴我〆抑制(saMvara)瀑流,依什麼覆蓋
(pidhiyyare)〇
世尊對阿耆多說〆世上一切的瀑流,以念阻擋。我說〆抑制諸流,他們當以慧來覆蓋。
《清淨道論》(284)〆
譬如縫細妙衣服時,針要細,穿針孔更細,如是修習(安般念)業處時,就像縫細妙衣服,
如針的念,及穿針孔時(與念)相應的慧必頇更堅強。
太虛大師說〆
「此不忘念就是要常存正念。假使要求善知識幫助我知行的發展,那麼無過於
時時存著正念,把他提持著不給少許時的散失。正念是對邪念而言,如把正念離開,那末邪念
便要乘機而入々正念堅固,則雖入欲境無妨。禪宗二祖(慧可)所謂〆『我自調心,何干汝事〇』
他是常存正念的人。譬如著鎧甲的人到戰場上去,他可無所畏懼,因為他有所戒備,賊不能害。」
《景德傳燈錄》卷 3〆
大師付囑已,即於鄴都隨宜說法,一音演暢四眾歸依,如是積三十四載,遂韜光混跡變易
儀相,或入諸酒肆,或過於屠門,或習街談,或隨廝役。人問之曰〆
『師是道人,何故如是〇』
師曰〆『我自調心,何關汝事〇』(CBETA, T51, no. 2076, p. 221, a6-11)
次說,第六大人禪定功德。
20090422
[一四、禪定]
6 禪定
『汝等比丘,若攝心者心則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間生滅法相々是故汝等,
常當精勤修習諸定,若得定者心則不散。譬如惜水之家,善治隄塘々行者亦爾,
為智慧水故善修禪定,令不漏失,是名為定。』
20090610
論曰〆大人禪定功德者謂八種禪定等,因攝念生故,如經「汝等比丘,若攝心者心則在定」
故。云何攝心能生禪定〇示現〆1〃攝遍所行處心行(《住法記》〆分別見也)對治緣故,2 及中軟(清
《住法記)〆貪愛也)取事行對治緣故。此二種(案〆原「三」疑誤,考《法住記》為二種緣)緣處
涼釋〆軟=下,
對治成時則近禪定故,禪定成就,有方便果用故,如經「心在定故,能知世間生滅法相」故。
《清淨道論》(84)〆
什麼是定的語義〇以等持義為定。
何故名為等持〇即平等、平靜地保持與安置其心及心所於一個所緣上。
20090615
又懈怠無修集,方便障故,如經「是故汝等,常當精勤,修集諸定」故。
是中,懈怠有三種〆
一者,不安隱(=不安定、不平靜)懈怠,
二者,無味懈怠,
三者,不知恐怖懈怠。
云何修集一一對治〇示現〆
【治不安隱】精進修集〆節量食臥及調阿那波那故。
1〃
【治無味】精勤修集〆覺知諸定有通慧功德及盡苦原故,大希有事故。
2〃
【治不知恐怖】精進修集〆觀察生、老、病、死苦及四惡趣苦,我未能離故。
3〃
是三障對治故。
復修習功德成就,無所對治故,如經「若得定者,心則不散」故。
又以[譬如惜水之家,善治隄塘]譬喻示〆[善修禪定,令不漏失]善修功德,上上增長故,如經應知。
觀復《遺教經論記》〆
清涼釋云〆軟者,下也。(CBETA, X53, no. 846, p. 655, c20 // Z 1:86, p. 305, a11 // R86, p. 609, a11)
智旭《遺教經解》〆
攝心,謂善巧方便訶棄下地心行,便能次第證入諸禪,乃至出生種種三昧也。心既在定則
如杲日當空,明炤(=照)萬象,故即能知世間生滅法相。
言「精勤」者,對治三種懈怠〆
一、精勤修習 1 節量食臥,2 調出入息,對治不安隱懈怠。
二、精勤修習覺知諸定有 1 通慧功德,2 能盡苦源及 3 能成就大希有事,對治無味懈怠。
三、精勤修習觀察 1 生老病死苦及 2 四惡趣苦,我未能離,對治不知恐怖懈怠。
繇(=由,表經過、原因)修習此三對治巳,心則不散々無所對治,便能發無漏慧,斷惑證果也。
元照《遺教經論住法記》〆
此二種緣。
又云何下牒釋〆「徧所行處心」,即分別見也々「中輭取事心」,即貪愛也。一切煩惱根
本不出見、愛,見是堅執,愛即柔輭,故云中輭。此二種心,無非麤散,竝(《說文解字》〆bing4,
併也)用數息對治即發禪定,故云「近」也。
「禪定成就」者,定成是果,慧發是果,上方便之用(禪定)故能洞知(觀智)一切法相。
智者(案〆《法界次第初門》四禪)云〆「既得禪定,心無所依,泯然凝寂,一心在定,猶如
明鏡不動,淨水無波,湛然而照,萬法像現[案〆萬像皆現]是也。」 (CBETA, X53, no. 845, p. 620,
c21 // Z 1:86, p. 270, b6 // R86, p. 539, b6)
20090617
《舍利弗阿毘曇論》卷 14〈非問分〉〆
因緣具足則能得定,因緣不具,不能得定。
修定有如此因緣,謂比丘愛護解脫戒,成就威儀行已行處,愛護微戒,懼如金剛。受持於
戒,斷邪命,行正命。善知識,善親厚,善眾。攝諸根門,飲食知足,勤行精進,初不睡眠,
離障礙法。如此比丘,知斷五蓋心垢損智慧法,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成就初
禪行,乃至斷苦樂,先滅憂喜,不苦不樂,捨念淨,成就第四禪行。(CBETA, T28, no. 1548, p. 619,
c27-p. 620, a6)
太虛大師說〆
「人心是散亂的,往往因著散心,便流入六塵五欲之中受種種的苦惱。所以比
丘如求智慧的生貣,要能攝心修習禪定,由定發慧,纔能得無上解脫,成就大希有事。譬如惜
水的人,必先修治隄塘(案〆有堤壩的水塘),纔能保持水的外溢々比丘如防智慧水外溢,必頇攝心
修習禪定。」
次說,第七大人智慧功德。
20090619
[一五、智慧]
7 智慧
『汝等比丘,若有智慧,則無貪著,常自省察,不令有失々是則於我法中能
得解脫。若不爾者,既非道人,又非白衣,無所名也〈實智慧者,則是度老病死
海堅牢船也,亦是無明黑暗大明燈也,一切病者之良藥也,伐煩惱樹之利斧也。
是故汝等,當以聞思修慧而自增益,若人有智慧之照,雖是肉眼而是明見人也〆
是為智慧。』
論曰〆是中智慧功德者,於真實義處障及世間事處障能遠離故,如經「汝等比丘〈若有智
慧則無貪著」故。
於一切時常修心慧[=常自省察] 故,以其難得[=不令有常] 故,如經「常自省察,不令有失」故。
復示〆難得能得,於第一義處遠離故,如經「是則於我法中能得解脫」故。
復示〆非自性慧不入出世及世間中故,非施設故,如經「若不爾者,既非道人,又非白衣,
無所名也」故。(案〆道人、白衣皆施設名,既非出世道人,亦非世間白衣,非施設故,無所名也。)
又以[實智慧者的]四種譬喻顯示四種功德,聞、思、修、證故,如經應知言「實智慧者」示
實能對治故,於四種功德中,第四功德(=證)自利益最勝義故。
20090624
(開印案〆
「實智慧者=實能對治」的四種譬喻,即 1 是度老病死海堅牢船也,2 亦是無明黑暗大明燈
《遺教經論住法記》卷 1〆
真實義處障,即迷理。
惑世間事障,即迷事。
(CBETA, X53, no. 845, p. 622, a7-8 // Z 1:86, p. 271, b16-17 // R86, p. 541, b16-17)
【非自性慧】
元照《遺教經論住法記》卷 1〆
「非自性慧」者謂無上心慧(此指〆沒有增上心慧),即經云「若不爾者」。不入出世,「非
道人」故々不入世間,「非白衣」故。
「非施設」者無所名故,言於(道人、白衣)二中皆無所用。略教經云「棄捨俗間諸快樂事(非
白衣也),沙門義利復不修習(非道人也),佛藏鳥鼠義亦同之。」
(CBETA, X53, no. 845, p. 622, a23-b3 // Z 1:86, p. 271, c14-18 // R86, p. 542, a14-18)
《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 1〆
教行兩亡則破戒造惡,沙門行如鳥鼠焉,此出《佛藏經》。
(CBETA, T40, no. 1805, p. 177, c10-12)
觀復《遺教經論記》卷 3〆
自性慧,即根本智,亦名正體智。此智得出世間,今非此智,既不名出世道人々然已出家,
又不成世間白衣,兩不似也。然道人、白衣,乃假施設之名,既非此二名,故云「非施設」也。
(CBETA, X53, no. 846, p. 656, c4-7 // Z 1:86, p. 305, d13-16 // R86, p. 610, b13-16)
《佛遺教經論疏節要》卷 1〆
實智慧者「則是度老、病、死海堅牢船也。」此三(老、病、死海)深廣,沒溺眾生,故如海
也。聞法貣信如得牢船,必假思慧,為帆檣(聞)便風(思)方有所利,苟無此二,船雖堅牢但在
此岸。
〔補註〕信為道元功德母。故聞法貣信乃入道底本,如船為載物渡人之底本也。
二喻思〆「亦是無明黑暗大明燈也。」聞而不思則於道黑暗,故以思慧喻明燈也。
三喻修〆「一切病者之良藥也。」藥以治病,如修慧能動惑。
四喻證〆「伐煩惱樹之利斧也。」以智斷惑乃證聖果々斷惑之智,喻之利斧。
〔補註〕據文勢〆船、燈、藥、斧,總喻智慧,今分屬聞、思、修、證者,欲易曉也,二
合。「是故汝等,當以聞、思、修、慧而自增益。」即證果也。(CBETA, T40, no. 1820, p. 854, b26-c12)
1 聞 = 度老病死海 堅牢船也
2 思 = 無明黑暗 大明燈也
3 修 = 一切病者之 良藥也
4 證 = 伐煩惱樹之 利斧也
20090629
《成實論》卷 15〈187 止觀品〉〆
問曰〆佛處處經中告諸比丘〆「若在阿練若處,若在樹下,若在空舍,應念二法,所謂止
觀。」若一切禪定等法皆悉應念,何故但說止觀〇
答曰〆止名定,觀名慧,一切善法從修生者,此二皆攝,及在散心聞、思等慧亦此中攝。
以此二事,能辦道法。(CBETA, T32, no. 1646, p. 358, a14-19)
太虛大師說〆
「若有智慧,則能遠離一切障礙々故有智慧者應恆自省察,不令所行增長過失。
過失少則能度過生老病死的大海,自度度人,是名道人。比丘既不如法修道。又非白衣俗人,
則此等人不倫不類,無所名其為何如人也。智慧乃是度生死海的堅固寶筏,破無明黑暗的光明
大燈,同時也就是對治生死病的良藥,斬伐煩惱樹的利斧。
比丘如不保持智慧,恆自省察,則雖聞佛法,正如病人得醫生的良藥而不煎服,必至喪生。
智慧有三,即聞思修三。要由智慧乃能增長一切善業。」
已說長養方便功德,次說大人成就畢竟功德。
20090701
[一六、不戲論]
8 不戲論
『汝等比丘,種種戲論其心則亂,雖復出家猶未得脫々是故比丘當急捨離亂心戲論。若汝
欲得寂滅樂者,唯當善滅戲論之患〆是名不戲論。』
論曰〆大人成就畢竟功德者,示現〆自性遠離(案〆=「寂靜無為」其自性為遠離,不經對治。此與
,非對治法故,
前文之「自性遠離門」遙相銜接。太虛大師謂「人的自性本來是清淨的」或為通俗之佛性本具說。)
四種差別智障法,分別、可分別故,如經「汝等比丘,若種種戲論其心則亂」故。
修道智非自性故,如經「雖復出家猶未得脫」故,餘者二句勸修遠離,成就無戲論故。
一者有對相遠離,有彼彼功德相故,如經「是故比丘當急捨離亂心戲論」故。
二者無對相遠離,無彼彼功德相故,如經「若汝欲得寂滅樂者,唯當速滅戲論之患」故。
示現行成就,體性異故,如經「是名不戲論」故。
《遺教經論住法記》卷 1〆
治障中,
「自性遠離」者,謂理體寂滅,離諸名言,非作為所得,故云「非對治法」。
頇知一切教門無非方便,若貣執諍,通歸戲論,謂執己非佗[=他],浮詞異論,同於戲劇,
故云「戲論」
。
「四種差別」
〆一空,二有,三兩亦,四雙非,竝是妄計,故名四執,能障正道,故是「知
[=智]障」
,釋經「種種」也。
「分別」是能執,「可分別」是所執,釋經「心亂(其心則亂)
」也。
「修道智非自性」者,道智明靜,離戲亂故,釋經「未得脫」也。
(CBETA, X53, no. 845, p. 622, c10-17 // Z 1:86, p. 272, a13-b2 // R86, p. 543, a13-b2)
《佛光大辭典》〆
「所知障」
〆梵語 jñeyā-varaṇa。指執著於所證之法而障蔽其真如根本智。又作智障、智礙。
為二障之一,「煩惱障」之對稱。謂眾生由於根本無明惑,遂迷昧於所知之境界,覆蔽法性而成
中道種智之障礙,故稱智礙。
據 1《大毘婆沙論》卷一四一、
《大乘起信論》
、《俱舍論光記》卷一等載,不染污無知即所
知障。
2《成唯識論》卷九、《佛地經論》卷七等皆謂,所知障是以執著遍計所執諸法之薩迦耶見
為上首,謂所有見、疑、無明、愛、恚、慢等諸法,其所發業與所得之果,悉攝於此中,皆以法
執及無明為根本,故此障但與不善、無記二心相應,凡煩惱障中必含攝此障。
「不染污無知」
〆梵語 akliṣṭājñāna。又作不染無知、不染愚。二無知之一。為「染污無知」
之對稱。即其性不染污,而於佛法等各種義類差別未能了知之劣慧。
聲聞、獨覺雖畢竟斷染污無知,或能斷,或猶存不染污無知,唯佛能永斷不染污無知,故
稱一切種滅。蓋不染污無知,其體較廣,總含解脫障等,而聲聞、獨覺雖或能斷之,然以煩惱習
氣尚未滅盡,故猶有現行之時。據《大毘婆沙論》卷九、《順正理論》卷二十八等之意,俱解脫
阿羅漢雖斷解脫障等,而猶起現行。
「所知」
〆梵語 jñeyā,巴利 Jeyya 所知、應該明白的、了解的。佛陀是自覺一切法的已遍
知(pariJJeyye)
、已斷除、已證得及已修習者,如《清淨達論》
(Vism.201-202)中說〆
「應知的
我已知,應修的我已修,應斷的我已斷,所以婆羅門呀,我是覺者」
(abhiJJeyyaM abhiJJAtaM,
bhAvelabbaJ ca bhAvitaM, pahAtabbaM pahInaM me, tasmA Buddho’smi BrAhmaNati. )。
《瑜伽論記》卷 19〆
一、究竟工巧者,喻無學智。
二、串習工巧者,喻修道智。(《漢語大詞典》〆「串習」=習慣。)
三、師學工巧者,喻見道智也。
(CBETA, T42, no. 1828, p. 735, a22-24)
禪宗三祖 僧璨《信心銘》卷 1〆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
毫釐有差,天地懸隔,欲得現前,莫存順逆。
違順相爭,是為心病,不識玄旨,徒勞念靜。
圓同太虛,無欠無餘,良由取捨,所以不如。
莫逐有緣,勿住空忍,一種平懷,泯然自盡。
(CBETA, T48, no. 2010, p. 376, b20-26)
20090703
印順導師《華雨集》第三冊〃5「佛陀最後之教誡」(27p119)〆
定慧修證的內容,是少欲,知足,遠離,精進,正念,定,智慧,不戲論々這就是八大人
念。眾生的根性不一,雖或有初聞佛法,立能徹悟法性,但依一般的修習常軌,總是先在僧團
中,學習律儀,聽聞經論。養成「直其見,淨其業」的道器,然後於阿蘭若處專修定慧。
前七念,是阿耨樓陀本著自己的修習經驗,覺得「大人」
(解脫的聖者)應有這必要的修道
項目。佛又為他說第八的不戲論。不戲論,不是少說閒話,而是證入離戲論的寂滅法性。眾生
所有的,虛誑妄取的亂相亂識,名為戲論。這一切寂滅,就是證入無分別無戲論性。這是『阿
含經』以來,一切佛法的不二法門。在這『遺教經』中將過去說過了的八大人念,作為定慧修
證的項目。與前說的戒律行儀,合為佛弟子所依止修學的軌範。這是純正的聲聞乘的解脫道。」
太虛大師說〆
「前七段,明長養方便功德,這一段是顯示自性遠離,非對治法,與前面迥不
相同,所以遺教論稱為畢竟功德。人的自性本來是清淨的,但是因著戲論的擾亂,便與清淨性
漸漸的相違了。雖然得著初果實智者已見四諦理,把分別煩惱斷去,但是俱生煩惱還是潛伏著
在待機活動,因為這些煩惱是從無始以來的戲論所熏習成就,既極微細,更難於斷捨。所以見
道乃至四果,欲得究竟涅槃,於種種戲論應當捨離,時時的觀察使二障習氣畢竟不生。經文至
此,正宗分已告終了。」
已說成就出世間大人功德分。次說顯示畢竟甚深功德分。
四、【畢竟甚深功德分】
[一七、自勉]
勤修流通
『汝等比丘,於諸功德常當一心捨諸放逸,如離怨賊。大悲世尊所說利益
皆已究竟,汝等但當勤而行之。若於山間,若空澤中,若在樹下,閒處靜室,
念所受法勿令忘失,常當自勉精進修之,無為空死,後致有悔。我如良醫知病說
藥,服與不服非醫咎也。又如善導,導人善道,聞之不行非導過也。』
論曰〆顯示畢竟甚深功德者,有二種畢竟顯示二種甚深功德故〆(畢竟=第一義)
一者如來分別說法畢竟功德,顯示〆非分別說法甚深功德,常說故。(分別=契機,此非)
二者修行菩薩修世間功德畢竟,顯示〆餘者甚深功德,常修故。(常修,以事契理,依俗入勝)
此二種修行功德如上,一一種中,各修二種功德應知。(案〆以上總結二要,即大悲世尊所說利益
皆已究竟,如良醫說藥々汝等當行,如服與不服。)
佛陀:[契機]從證出教→;←菩薩:[契理]依教起修
是中〆
常修功德者〆第一義心修故,如經「汝等比丘於諸功德常當一心」故。
遠離〆一心相似[非真實]、相違[不順]行,如怨故,如經「捨諸放逸,如離怨賊」故。
無限齊(=約束、受限)大悲常利益,限齊畢竟故,如經「大悲世尊所欲利益皆已究竟」故。
次復,廣說常修功德,有七種修相〆
一者,云何修〇示現常勤行故,如經「汝等但當勤而行之」故。
二者,於何處修〇示無事處故,如經「若於山間,若空澤中,若在樹下,閑處,靜室」故。
三者,何所修〇示修真實無二念法(一心,無二念)故,如經「念所受法」故。
四者,何故修〇修令現前故,如經「勿令忘失」故。
五者,以何方便修〇如經「常當自勉精進修之」故。
六者,於相似法處蘇息,遠離上上心故,如經「無為空死」故。
(案〆不為空過白死)
七者,於晚時,自知〆有餘悔不及事故,如經「後致有悔」故。
20090706
次廣說如來分別說法功德畢竟,示現二種畢竟相〆
一者說化法畢竟,相應無餘故,如經「我如良醫,知病說藥,服與不服,非醫咎也」故。
二者與念畢竟,度法相應無餘故,如經「又如善導,導人善道,聞之不行,非導過也」故。
是中〆「服與不服」等,示現如來於二種畢竟中無過失故,不負眾生世間法故。
《遺教經論記》卷 3〆
初即世修,示常修謂常契一心也,然經既令「於諸功德,常當一心」故,即事造理。
上云「一一種中,各修二種」義理於此遠離下相似,即此行令離比入證也。若常契第一義
心,即是證智。
【一心相似行】若比智,但變影緣如,雖似一心,非實一心也。此如見煙知火等(=比量智、
推論智),故云「一心相似行」也。
【一心相違行】「一心相違行」者,但不順真理,別修事行,皆曰「相違行」也。
此相似、相違行皆名放逸,並如怨賊,故誡「常當一心捨離」也。
(CBETA, X53, no. 846, p. 658, a17-b7 // Z 1:86, p. 307, b14-c10 // R86, p. 613, b14-p. 614, a10)
《佛遺教經論疏節要》卷 1〆
1. 「勤行」者,示現常修。
2. 「山間」等,示無事處,凡有五處皆遠憒鬧。(1 山間、2 空澤、3 樹下、4 閒處、5 靜室)
3. 「念所受法」者,示修真實無二念故。
4. 「勿令忘失」者,令修現前故。
5. 「精進修之」者,以方便修故。
6. 「無為空死」者,於相似法處蘇息,遠離上上心故,此謂愛著內凡,故於一生不能入聖,
名為空死。此誡頂墮人也。
7. 「後致有悔」者,於晚時,自知有餘悔不及事故,謂臨終方悔者也。先民有言〆
「臨死修善
於計已晚。」智者云〆
「有鄴洛禪師名播河海,住則四方雲仰,動則百千成群,殷殷轟轟於
世有何利益,臨終皆悔也。」
〔補註〕空死而悔有二〆一是荒蕪三業,全不修行,臨終知墮
惡處故悔。一是得少為足未證謂證,臨終知非極果故悔。
(CBETA, T40, no. 1820, p. 855, a19-b5)
註《漢語大詞典》
〆「曹丕代漢,定都洛陽,鄴(北門今河北省臨漳縣西々南門今屬河南省安陽縣轄境)仍與洛陽、長安、譙(今
、許昌合稱五都。」
安徽省亳州市)
太虛大師說〆
「諸功德者,指共法要與不共法要而言。比丘常當依著第一義心去精進修行,
不使這個心有些微的放逸。當如防患惡賊以時刻的注意。如來以大悲心說法,至此已說盡無遺。
比丘但當依著專精而修。修行處所,要擇閒靜的山林,思念所受的法要,勿令此身增長過失,
常常以精進自勉,不使此身空過,白白地死掉。且頇及早而行,毋待欲行而不能行時以致遲悔。
如來對諸比丘說法,猶如妙手回春的醫生,對病用藥,一服即愈々但是病者不服因而亡身,這
是病者自招之禍,非醫者之過也。又如善導,如文可知。」
20090708
五、【顯示入證決定分】
[一八、決疑]
證決流通
『汝等若於苦等四諦有所疑者可疾問之,毋得懷疑不求求決也』。爾時、世
尊如是三唱,人無問者,所以者何〇眾無疑故。時阿耨樓馱觀察眾心而白佛言〆
『世尊〈月可令熱,日可令冷,佛說四諦,不可令異。佛說苦諦實苦,不可令樂々
集真是因,更無異因々苦若滅者,即是因滅,因滅故果滅々滅苦之道,實是真道,
更無餘道。世尊〈是諸比丘於四諦中,決定無疑。』
論曰〆入證決定者,示現於所證法中成就決定無所疑故。
是中,有三門攝義示現決定無疑〆
一者方便顯發門[示現決定無疑],
二者滿足成就門[示現決定無疑],
三者分別說門[示現決定無疑]。
1 方便顯發門者,示現〆於諸實法處顯發故。
以彼[苦等四諦]法是修行者當觀察及依之起行故,如經「汝等若於苦等四諦」故。
於四諦中有作[=有為〆苦、集、道諦]、無作[=無為〆滅諦]法,示現〆有疑、無疑分齊故,
如經「有所疑者可疾問之,無得懷疑不求決也」故。
(案〆有作、無作之有學聖者皆無疑故,乃與凡夫之有疑為分齊也。)
20090713
「疾問」者,示二種將畢竟故,如向已說二種(案〆說化法、與念)畢竟事故。
「無得懷疑」者,於 1 見無作諦處(=滅諦)及 2 修行有作諦處(=苦、集、道諦),3 彼二相違
(=彼二皆非 / 不同)處皆不得疑故。(案〆初果等以上聖者,分別對見道、修道及無學道皆無疑故)
案〆見滅諦之後的初果聖者,進修苦、集、道諦。
《解脫道論》卷 12〈12 分別諦品〉謂從
從生滅觀智為始,見生滅時,實已包括苦、集二諦(見、度疑清淨)之名色與緣起,如說〆
彼坐禪人於此地住,於上作精進,為作斯陀含果證,作見生滅,所初現觀,如初所說。現
修行如已見道,依諸根、力、菩提覺,如是分別諦。彼如是修行,向滅斷麁欲、瞋恚及彼一處住
煩惱,從彼道無間作證斯陀含果。
彼坐禪人於此地住,於上作精進,為作阿那含果證,作見生滅,為初現見,如初所說。現
修行如見道,依諸根、力、菩提覺,如是分別諦。彼如是向滅斷細欲、瞋恚及彼一處住煩惱,從
彼彼道無間作證阿那含果。
彼坐禪人於此地住,於上作精進,為作證阿羅漢果,作見生滅,為初現見,如初所說。現
修行如己見道,依諸根、力、菩提覺,如是分別諦。彼如是向斷色欲、無色欲、慢調、無明餘煩
惱無餘斷,從彼坐禪人作證阿羅漢果。(CBETA, T32, no. 1648, p. 458, a16-b1)
有作無作
六離合釋之「相違釋」
(連結的複合詞)
梵語 dvandva,巴利語 dvanda。六離合釋之第四。梵語文法中,複合名詞之一種構成方式。即將兩個或兩個以上
不同(相違)之語詞,連結在一起,而成一複合詞之謂。例如「教觀」一詞,教與觀本各別,合其相違而共成一新
詞。又如下所列舉之人天(梵 devamanuṣyāḥ)
、子孫(梵 putrapautrāḥ)
、父母(梵 mātāpitarau)
、苦樂(梵 sukhaduḥkhe)、
案〆
「有作」、「無作」的相違,相當於南傳阿毗達磨的「唯作」(kiriya)。由於諸佛及阿羅
漢已經斷除了無明及愛(輪迴二根)
,所生貣欲界、色界及無色界的唯作心,也只是純粹生貣與
執行作用,沒遺留下任何的業力,與凡夫善心及有學聖者的無作、有作善心不同。
《遺教經論住法記》卷 1〆
「有作」
,謂苦、集、道諦。
「無作」即滅諦。
「有疑、無疑」分齊即〆下三位入證差別。
(CBETA, X53, no. 845, p. 624, b17-18 // Z 1:86, p. 273, d14-15 // R86, p. 546, b14-15)
《遺教經論住法記》卷 1〆
「無作諦」
,即見道初果,破見顯理,故云無作。
及「修有作」
,即修道二、三兩果,斷思進位,故云有作(舊云〆「有作」屬內凡者,非)。
「彼二相違」
,即無學道,二惑永盡,無復見、修,故云相違(相違=非有作、非無作)。
(CBETA, X53, no. 845, p. 624, c1-4 // Z 1:86, p. 274, a4-7 // R86, p. 547, a4-7)
2 滿足成就門者,有三種示現〆
一者示現〆法輪滿足成就三轉實法故,如經「爾時世尊如是三唱」故。
二者示現〆證法滿足成就,如經「人無問者」故。
三者示現〆斷功德滿足成就,如經「所以者〇何眾無疑」故。
3 分別說門者,示現〆彼眾上首,知大眾心行成就決定々復了知所證實義故,分別說彼彼
事答如來故,如經「時阿耨樓馱觀察眾心如是等」故。
「日月冷熱」者,示於四諦中違、順觀行,不可異故。
「實苦不可令樂」者,以佛說故苦樂各實,不變異故。
「更無異因」者,示苦滅各自因故,復示滅道同是自性觀故。
「決定」者,苦、樂,因、果,入行決定故。
「無疑」者,無異、無餘義故。
《佛遺教經論疏節要》卷 1〆
論云〆「示苦滅各自因故」即是因滅者,斷集因也。又「因滅」是有餘涅槃故。
「因滅故果滅」者,後有因中不生,是滅苦果也。又「果滅」是無餘涅槃故。
「更無餘道」者,餘道非真,不能趨滅也。
(CBETA, T40, no. 1820, p. 855, c16-20)
已說顯示入證決定分,次說分別未入上上證為斷疑分。
太虛大師說〆
「如來一代教法,苦集滅道四諦攝盡。苦集二諦攝盡世間因果々滅道二諦攝盡
出世間因果。佛於此際,乃問在會聞法諸弟子,對於所說的四諦教法,如有猶豫不決的,可趕
速的發問。問了三次沒有一人發問,因為沒有疑惑的了。於是天眼第一善能觀察眾心的弟子名
阿耨樓陀,即席發言來證明如來所說教法,決無差誤,縱令冷的月可以叫他變成熱的,熱的太
陽可以叫他變成冷的,但是如來所說的四諦教法,決定沒法把他稍微變更,所以他在佛的面前
說我們弟子決定無疑。阿耨樓陀亦作阿那律,譯日無貧,他在過去很久的飢荒時代,曾經供養
過辟支佛一食,獲得九十一劫中往來人天,常受福樂,凡有所求皆能如願,故曰無貧。世界是
業識變現的相分,壞時,太陽可以變成冷的,成時,月也會變為熱的,但是佛所說的四諦教法,
乃是眾生業果的原理,絕對沒有變易的可言。我人生苦的由來,是我們過去造作諸惑業的積集
形成的,如人因著苦而引生出滅苦的要求,由苦因滅而至於苦果隨滅,這就叫做滅諦。道諦者,
即戒定慧三學,能斷苦因苦果而證無上遍正覺,是為道諦。集是苦因,苦是集果,滅是道果,
道是滅因,學者應知。」
20090715
六、【分別未入上上證為斷疑分】
顯餘疑
『於此眾中,若所作未辦者,見佛滅度,當有悲感。若有初入法者,聞佛
所說即皆得度々譬如夜見電光,即得見道。若所作已辦已度苦海者,但作是念〆
世尊滅度一何疾哉』〈
1〃 所作未辦者=二、三果之修道位
2〃 初入法者=初果之見道位
3〃 所作已辦、已度苦海者=四果之無學位
論曰〆分別未入上上證(案〆聲聞)者,有三種分別顯示未入上上法故。
一者,於有作[苦、集、道]諦修分時中,未入上上法(=佛果)故,如經「於此眾中,[若]
所作未辦者,見佛滅度,當有悲感」故。
(案〆修道位)
二者,於無作[滅]諦見道時中速決定故,示現不同修分法故,去上上法轉遠故,如經「若
有初入法者,聞佛所說即皆得度」故。復以譬喻示現見道速決定義應知,如經「譬如夜見電光,
即得見道」故。
(案〆見道位)
三者,於彼二相違[非有作、非無作]無功用無學道中,於上上法界,有微細疑故。復有異
義,於自地中見佛速滅故,如經「若所作已辦已度苦海者,但作是念〆世尊滅度一何疾哉」故。
(案〆無學位)
次說,為斷彼彼疑故。
太虛大師說〆
「這段經文,是阿耨樓陀因為才證初果、二果、三果的有學人而說。蓋因證初、
二、三果者還未斷俱生惑,見著如來欲涅槃,仍有一種悲哀,如阿難尊者等憂悲哭泣是。至於
所作已辦的四果阿羅漢,但有世尊滅度為什麼這樣迅速的感想。」
[一九、法身常住]
斷餘疑
『阿耨樓陀雖說此語,眾中皆悉了達四聖諦義,世尊欲令此諸大眾皆得堅
固,以大悲心復為眾說〆『汝等比丘,勿懷悲惱,若我住世一劫,會亦當滅々會
而不離,終不可得。自利利他,法皆俱足,若我久住,更無所益。1 應可度者,
若天上人間,皆悉已度々2 其未度者,皆已作得度因緣。自今已後,我諸弟子輾
轉行之,則是如來法身常在而不滅也。』
論曰〆是中,斷疑者斷彼勝分疑故,於自地中先所成就故,如經「阿耨樓馱雖說[此語],
眾中皆悉了達四聖諦義」故。
復令上上成就,於彼所得究竟不退故,是如來悲心淳至故,不護上上法故,如經「世尊欲
令此諸大眾皆得堅固,以大悲心復為眾說」故。
案〆以大乘佛果為上上法之究竟位,今如來滅度亦滅度之,故云「不護上上法」,如《遺教經論記》卷 3〆「故次
云『不護上上法故』也,即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爾。」(CBETA, X53, no. 846, p. 661, a16-17 // Z 1:86, p. 310, b13-14 // R86,
p. 619, b13-14)
云何說〇說有為功德自他俱滅故。「自他」者,說聽差別(佛說,比丘聽) 故,如經「汝等比
丘,勿懷悲惱,若我住世一劫,會亦當滅々會而不離,終不可得故。」
復說法門常住不滅故,如經「自利利人,法皆具足」故。
又說他利事畢竟,無復所作故,如經「若我久住,更無所益」故。
又說於彼彼眾中自利事畢竟,無復所作故,如經「應可度者,若天上人間,皆悉已度」故。
又說未修集者依不滅法門,能作得度因緣故,如經「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緣」故。
復有異義〆於上上法(=佛果)中未得度者,依常住法門度故。
案〆※此乃於聲聞經中,糅以大乘/菩薩觀點註解之典範。
「應可度者」見道、修道、無學
道之聲聞,
「其未度者」即未入上上證,也就是「不證實際」的菩薩。如《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001-200
卷》卷 48〈13 摩訶薩品〉
〆「復次,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雖入諸靜慮及無量、無色定,住遠離
見、寂靜見、空無相無願見而不證實際,不入聲聞及獨覺地,勝伏一切聲聞、獨覺。舍利子〈
如是名為菩薩摩訶薩修行靜慮波羅蜜多時,擐 (huan4=穿着)方便善巧般若波羅蜜多大功德鎧。」
(CBETA, T05, no. 220, p. 271, c15-20)
又說住持不壞功德,於中有二〆
一者,於因分中住持,不壞常修故,不斷修故,如經「自今已後,我諸弟子展轉行之」故。
二者,於果分中住持,不壞常顯故,如經「則是如來法身常在而不滅也」故。
此二種住持不壞功德,示現上上法能斷疑,應知。
《遺教經論記》卷 3〆
言「於彼[所得究竟不退]」者,即前彼彼疑者令於大乘究竟不退,成就上上法也,此標所為
之益相也。
「是如來悲心淳至」
〆標能為甚深也,謂精淳極至之悲,乃無緣大悲心,即前常利益者。以
此心為說,所以堅固大乘,以契常住故。
次云〆「不護上上法」故也,即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爾。
(CBETA, X53, no. 846, p. 661, a12-17 // Z 1:86, p. 310, b9-14 // R86, p. 619, b9-14)
次重說有為功德無常相故。
太虛大師說〆
「這是佛普為未來者永斷疑惑々所以他說諸比丘不必懷疑而興悲惱,我雖住世
一劫也是要取涅槃的。人生必死,既有聚會,亦必有離散,至於生而不死,聚而不散,這是絕
對沒有的道理。又說,所修三大阿僧祇劫的自利已經圓滿,度人的事也做完了,照這樣看來,
就是再住在世上,也無所補益。至於應得度的,凡是天上人間皆已度盡々未來應有得度者,同
時把度他們的教法也通統說好了。從今以後,汝等弟子只要把法輾轉流通,這就如來法身不滅,
等於沒有取般涅槃一樣,切勿憂悲苦惱,懷著如來為什麼涅槃這樣快的悲感,應知如來的取般
涅槃,是覺行圓滿,應生歡喜。」
20090724(最後一講)
重勸修
『是故當知〆世皆無常,會必有離,勿懷憂惱。世相如是,當勤精進早求解
脫,以智慧明滅諸癡暗。世實危脆無堅牢者,我今得滅,如除惡病。此是應捨之
身,罪惡之物,假名為身々沒在老病生死大海,何有智者得除滅之如殺怨賊而不
歡喜〇』
論曰〆是中,何故重說有為功德無常相者〇示現〆於此處勸修世間生厭離行故,於有為相
中得脫故,如經「是故當知〆世皆無常」乃至「早求解脫」故。
又示〆無我如實觀成就,能滅我、我所見根本故,如經「以智慧明滅諸癡暗」故。
陰(=蘊)等諸法實、不實故,如經「世實危脆無牢強者」故。
又示〆如來是度世大師,為成可患故,如經「我今得滅,如除惡病」故。
又說〆異[=種種] 可厭患相,唯智能滅故,示現勸修智滅對故,得無對法現前故,如經「此是
罪惡之物」如是等故。
案〆異=區別、種種、不相同畢竟。
【無對】
《佛光大亂典》〆
梵語 apratigha。對,為礙之意。無對,即非極微所成之無障礙法。
「有對」之對稱。十二
處中,眼、耳、鼻、舌、身等五根及色、聲、香、味、觸五境等十處有障礙,故為有對々意處、
法處無障礙,故為無對。然有對分為障礙有對、境界有對、所緣有對三種。今十色處為有對,
意處、法處為無對,乃就障礙有對而論。〔大毘婆沙論卷七十六、俱舍論卷二、成唯識論述記卷
二〕
(參閱「有對」2451)
法處及法界〆細色、心所、涅槃。
五蘊〆是色、受、想、行及識之有為法(不含無為法之涅槃)。
法所緣〆淨色、細色、心、心所、涅槃及概念。
《遺教經論住法記》卷 1〆
又說「畢竟可厭患相,唯智能滅故,示現勸修智滅對故,得無對法現前故,如經「此是罪
惡之物」如是等故。「罪惡物」者,業惑所依也,假名已下即苦報也。
(CBETA, X53, no. 845, p. 627, b23-c6 // Z 1:86, p. 277, a2-9 // R86, p. 553, a2-9)
太虛大師說〆「這段,是明世界相無常,並引己作證,勸勤修證。」
七、【離種種自性清淨無我分】
[二○、結論]
『汝等比丘,常當一心勤求出道,一切世間動不動法,皆是敗壞不安之相。
汝等且止,勿得復語〈時將欲過,我欲滅度──是我最後之所教誨』。
論曰〆是中,種種自性者,於五陰(案〆諸有為)法中作種種見患故,妄想自性障故。此
障對治,如經「汝等比丘,常當一心」故。
復以一心如實慧,難可得故,如經「勤求出道」故。
又示〆除如實慧,所有相對法悉無常故,示現名相等法應知,如經「一切世間動不動法,
皆是敗壞不安之相」故。
於中,「動不動」者,謂三界相靜亂差別故。
清淨無我者,示現於甚深寂滅法中,寂滅故,如經「汝等且止」如是等故。
「且止」
,「勿(得復)語」者,勸示三業無動故,是寂滅無我相應器故。
《遺教經論記》卷 3〆
初明「一心」治種種自性,此約計五蘊中各有自性,如(案〆色之)火唯熱性,非濕等性。
謂無[自]性中妄想所覆故計有自性,名為見患々既是妄想,計有自性,故云「妄想自性障」也。
此障對治〆唯第一義心觀法無我,達法無自性,則法自性空也。
(CBETA, X53, no. 846, p. 662, a15-20 // Z 1:86, p. 311, b12-17 // R86, p. 621, b12-17)
「最後教誨」者,正顯遺教義故,是遺教義於住持法中勝,以其遺教故。
太虛大師說〆
「常當一心,是囑付弟子應知無常之速,當專一其心,住於淨慧以求解脫。欲
界為動法,色、無色界為不動法,雖然三界有動、不動的分別,但總是無常、無我的,不過住
壽長短有百年千年五百劫八萬劫的差別罷了。復諭阿耨樓陀等勿再發言,延遲時間,蓋以中夜
分將要到臨,如來要即於其時取般涅槃。是我最後之所教誨,正表示了這部經是如來最後的遺
訓。」
《佛遺教經講義》20080821 始 ~ 20090724 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