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found this document useful (0 votes)
31 views146 pages

2018文化政策白皮書

文化

Uploaded by

Chih-Hao Chen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We take content rights seriously. If you suspect this is your content, claim it here.
Available Formats
Download as PDF, TXT or read online on Scribd
0% found this document useful (0 votes)
31 views146 pages

2018文化政策白皮書

文化

Uploaded by

Chih-Hao Chen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We take content rights seriously. If you suspect this is your content, claim it here.
Available Formats
Download as PDF, TXT or read online on Scribd
You are on page 1/ 146

2 0 1 8

文化政策
白 皮 書
The Culture White Paper
目錄

序 01

摘要 03

前言 11

文化發展現況 17
文化政策 37

壹、 推動文化治理變革與組織再造 37

貳、 支持藝文創作自由與培植美感涵養 51

參、 文化保存與扎根、連結土地與人民歷史記憶 67

肆、 文化經濟與文創產業生態體系的永續 83

伍、 促進文化多樣發展與交流 97

陸、 開展文化未來:創造文化科技、跨域共創共享 111

結語 125

附錄 129

2017全國文化會議文化部回應與政策說明簡表 129

文化政策白皮書大事紀 133

諮詢委員、撰稿委員、工作團隊 139
1 序

2017 年參與全國文化會議,和藝文界及關心臺灣文化發展的朋友們相聚的過程
中,我充分體會到大家既迫切又期待的心情。在這些心情的背後,顯現對於文化發展
的濃厚理想及公共參與的巨大能量。我認為,這就是臺灣文化持續引領社會前進,不
可或缺的豐沛生命力。

我常不禁自問,我們在政治民主化之後,是否真正迎來了文化的民主化,並落實
文化公民權?當我們期待文化由下而上發展時,現階段文化施政的使命,就應重新釐
清政府的責任,再造政府之於文化發展的角色,翻轉成為由下而上、全民參與的文化
治理模式。

因此,文化政策白皮書的核心想法便是「文化民主化」:文化的主體是人民。而
政府的角色,則是要建構一套支持文化的公共責任體系,打造出屬於全民文化生活的
公共領域,讓每一位公民在這個公共領域裡,都能自然涵養這塊土地上的文化養分,
發揮個體創意進行創作,進而實踐文化公民權。要達到這個目標並不容易。我們透過
舉辦全國文化會議暨分區論壇,將各界意見轉化為文化政策白皮書,做為未來文化施
政基礎,跨出了重要的一步。特別是對於召集人、副召集人、撰稿人、諮詢委員、學
者專家們在文化政策白皮書的撰擬過程中,全程參與並且提供諮詢建議,在密集討論
與不斷修正下,順利完成這一本白皮書,個人謹衷心致以感謝。

這本白皮書,一方面匯聚了全國文化會議暨分區論壇近五千位參與者對臺灣文化
發展的想像與理想藍圖,另一方面更具備可執行性,讓這一年來大家所討論的各項文
化議題,經過不斷地思辨及凝聚共識後,在未來可以務實地落實推動。惟有將理想藍
圖轉化為具體可行的策略與方案,才能讓臺灣充沛的文化力,持續成為推動臺灣前進
的力量。

文化部部長
序 2

Foreword

While attending the 2017 National Cultural Congress, I found that tensions and
expectations were high amongst those who care deeply about the path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for Taiwan. Supporting these sentiments is a strong sense of vitality,
bolstered by strong personal beliefs and an eagerness to contribute, that I personally see
as the driving force behind the progress of Taiwan’s society.

I often ask myself – has the democratization of Taiwan’s political system truly led to the
democratization of its culture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equal cultural rights for all its
citizens? I believe that now is the time for Taiwan to reassess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fostering culture. The cultural governance system should be restructured to take a bottom-
up approach, incorporating public input and soliciting full participation.

Therein lies the core idea of this white paper – “democratization of culture” – in which the
general public is the conduit of culture. The government is responsible for creating a public
framework for joint social responsibility, under which people have the space and freedom
to learn what is unique to this land, create and express as individuals, and participate in
civil society. Cultural citizenship is the goal. To this end,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gathered
feedback from nationwide forums held under the 2017 National Cultural Congress
program in order to compile this white paper, which shall pave the way for Taiwan’s
cultural governance in the future. To all the conveners, co-conveners, writers, consultants,
and academics involved in this process – I offer my sincerest gratitude. Your invaluable
expertise and help have been instrumental in the completion of this white paper.

This is a blueprint for Taiwan’s future cultural development, embodying the passion
and vision of some five thousand par ticipants in last year ’s National Cultural
Congress program. It is pragmatic, outlining consensus solutions that emerged from
public discussion on key cultural issues, and transforming ideas into strategies for
implementation. It represents the shared goal of reinvigorating the nation’s cultural vitality
in order to power progress.

Minister of Culture, Taiwan (R.O.C.)


3 摘要

為了厚植文化力、帶動文化參與、落實文化公民權,文化部以「21
世紀臺灣文化總體營造」為主題,由政府與公民社會攜手合作,秉持
由 下 而 上、 自 主 發 展 的 精 神, 舉 辦 2017 年 全 國 文 化 會 議。 自 2017
年 3 月起,於全國北、中、南、東、離島地區舉辦 15 場次分區論壇,
以及新住民文化、青年文化、文化資產、文化科技 4 場專題論壇,並
於 8 月 19 日 舉 辦 預 備 會 議,9 月 2-3 日 舉 辦 全 國 大 會。 在 歷 經 半 年
的會議中,產、官、學、研、社群代表及公民充分討論,文化部在廣
納民間各界意見後,據以提出 2018 文化政策白皮書,做為文化施政
之重要依據。

2018 文化政策白皮書在文化民主的核心理念上,揭櫫六大政策面
向:(一)推動文化治理變革與組織再造(文化民主力);(二)支
持藝文創作自由與培植美感涵養(文化創造力);(三)文化保存與
扎根、連結土地與人民歷史記憶(文化生命力);(四)文化經濟與
文創產業生態體系的永續(文化永續力);(五)促進文化多樣發展
與交流(文化包容力);(六)開展文化未來:創造文化科技、跨域
共創共享(文化超越力)。

當前國家文化施政面臨重要轉型,推動「文化民主化」是關鍵第
一步:保障人民文化創造的自由,尊重多元文化的多樣發展。為了支
持所有人的文化生活,營造文化發展環境,中央與地方、中央與民間
皆必須建立協力合作機制,從完備文化治理法規體系、建構文化治理
協力機制、推動組織再造以及設立中介組織,打造文化治理的公共支
持體系,進而實踐平等、多元、多樣的文化公民權。
摘要 4

Executive Summary

Seeking to cultivate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increase cultural engagement, enhance


access to culture, and safeguard individual cultural rights,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worked
with civic groups to hold the 2017 National Cultural Congress. Solutions and collaborations
were sought with respect to the grassroots and autonomous nature of culture, under the
banner “The Construct of Taiwan’s Culture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National Cultural
Congress program began in March 2017 with the hosting of four national forums on
cultural issues pertaining to new immigrants, youths,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heritage,
and technology. An additional 15 forums were held across the northern, central, southern,
and eastern regions of Taiwan proper, as well as on offshore islands. A preparatory
conference was also held on Aug. 19 ahead of the two-day National Cultural Congress
on Sept. 2 and 3. During this half-year congress there was open, exhaustive discussion
among participants from the corporate, government, and academic sectors, civic groups,
and individual private citizens. The Culture White Paper 2018 outlines policy directives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has developed based on the findings of the aforementioned forums
and discussions.

Building upon cultural democracy as its foundation value, the Culture White Paper 2018
outlines policy directives aimed at promoting six core concepts:

1. Democracy – by reorienting cultural policies and restructuring cultural governance.


2. Creativity – by defending artistic freedom and nurturing aesthetics on the grassroots
level.
3. Vitality – by linking land and its people’s history, cultural preservation and heritage
cultivation.
4. Sustainability – by constructing a sustainable framework for the cultural economy and
the creative sectors.
5. Inclusivity – by championing equal cultural rights, diversity, and international cultural
exchanges.
6. Progress – by harnessing the power of technology to enhance cultural development,
inter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and access to cultural resources.

Upon the cusp of transforming the nation’s cultural policy, the “democratization of culture”
is the crucial first step in protecting freedom of artistic expression and promoting diversity
5

01

藝術的自由創作與多樣性是文化發展生生不息的動能。政府應落實臂
距原則,持續獎助各項藝文創作,推動專業、公平、透明之獎補助機制,
並建構有利國民創造力發展、藝文創作與公眾藝文近用的藝文發展生態
系。臺灣具有國家級藝文設施,也有地方藝文場館,應依據藝文專業、地
方文化特色及民眾需求,適切地規劃資源配置,提升文化近用。此外,透
過重建臺灣藝術史,連結地方藝術文史記憶,同時強化臺灣在國際藝術版
圖的地位。而推動文化體驗教育,落實學童、青少年的教育扎根,更是百
年樹人的文化大計。政府也應保障文化工作者的勞動權益,改善勞動條件,
以健全藝文工作環境。

國家應肯認各族群多元豐厚的歷史記憶,保存世代相傳的文化資產,
充分落實文化資產相關法令之效能,擴大公民參與機制,建立文資專業組
織。政府也要關注人民生活的「所在」,確立臺灣各地獨有特色與主體性。
從社區著手,使得地方知識能被系統性蒐集,建立起「在地知識學」。博
物館、圖書館、地方文化館等地方文化生活中心,須持續提升專業性與公
共性,營造完備的地方文化生活圈。「再造歷史現場」專案計畫應逐漸突
破過去單點、單棟式的硬體搶救,以文化保存觀念帶動周邊整體空間治理,
促進文化資產與當代生活之重新連結。

圖 01.2017 年全國文化會議。
摘要 6

in national cultural development. To foster an environment conducive to cultural, creative,


and civil development, central agencies must work with their regional counterparts
and local communities in establishing mechanisms for collaboration. From formulation
of a comprehensive legal framework for cultural governance to erecting cooperative
apparatuses, restructuring agencies, establishing intermediary bodies, and crafting
a policymaking system with public input, these policy directives are directed towards
expanding the equality, diversity, and scope of cultural rights in Taiwan.

Creative freedom and diversification are the t wo driving forces behind cultural
development. The government will uphold the arm’s length principle, continuing to
offer professional subsidies in a fair and transparent manner and creating a fertile and
supportive ecosystem for creative advancement, artistic growth, and everyday access to
culture and the arts. The division of resources among national cultural venues and local
community centers will also be carefully allocated based on cultural-arts professional
assessments, loc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needs of the public. Such resources
should be actively utilized to bolster public cultural access and engagement.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s arts history will also strengthen the bond between the
land and its people through the awakening of shared memories of regional culture and
art. These are the nativist elements that will set apart Taiwan’s arts on the world stage.
Advancing culture through education is another key policy directive, aimed at enhancing
the cultural knowledge of children and youths through immersion and experience. This
incubation of talent will deepen the roots of Taiwan’s culture over the long-term. The
government shall also work towards crafting a more wholesome work environment for
cultural professionals by amending labor conditions and improving labor rights.

It is the duty of a nation to recognize the vast diversity and rich historical memories of
all its ethnic groups. The protection of this cultural heritage is dependent on the proper
execution of related preservation laws, the expansion of channels for civil participation,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specialized agencies to realize this objective. As the everyday
life of the citizenry is the source of culture, the government shall also nurture the locality
of Taiwan’s culture by enriching region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retracing their
histories. Region-specific knowledge banks will be constructed via systematic fieldwork
and research into communities all across the nation. Infrastructure such as museums,
libraries, and local cultural centers shall also enhance their professionalism and
communal service capabilities to better perform as regional hotspots of cultural resources
for their communities. In a similar community-oriented approach, the “Reconstruction
of Historical Scenes” initiative will abandon the singular emphasis on individual sites or
buildings of the past, and instead focus on spatial revitalization of all surrounding sites
for heritage preservation. In this way, a community shall be reconnected to its past, with
historic elements living side by side with the contemporary.
7 摘要

文化內容是創新經濟的重要底蘊,國家應積極促進文化經濟
發展,俾利文化傳播、豐富民眾文化生活,成為繁榮經濟的新動
能。除了過去的輔導金制度外,政府應積極從促進內容產製、催
生文化金融體系、拓展國際市場、完備政策法規等面向,催生文
化內容產業生態系、擴大投融資以提升本國文化內容產品之質
量、拓展本國文化內容產品之市場通路,並因應傳播技術以及市
場環境的劇烈變化,擬定整體策略,強化國際輸出,建立臺灣文
化品牌。臺灣亦亟待訂定一套完整、以本國文化傳播權概念出發
的文化傳播政策,俾利充實原生文化內容,保障本國文化傳播。

臺灣文化具有兼容並蓄的多元性,國家應維繫文化的多樣性
與開放性,給予弱勢者垂直式支持,以促進文化平權。對於各族
群語言過去因政府政策導致面臨傳承危機,要積極促進其保存、
復振與發展。政府亦應支持各類型國際文化交流,使臺灣成為連
結世界的國際文化島,並透過跨部會協調,將具樞紐位置之各駐
外館所,打造成為臺灣文化軟實力之重要基地。同時,政府應積
極參與國際組織,將臺灣發展成為亞太地區非政府組織的國際總
部;並結合新南向政策,建構臺灣為世界南島文化的平臺。

政府為因應數位技術發展對既有治理模式之衝擊,應促進跨
領域合作,全面整備文化科技能量,訂定「文化科技施政綱領」,
以培育跨域與中介人才,推動文化科技合作平臺。政府亦應打
造「國家文化記憶庫」為臺灣文化 DNA 資料庫,催生更多臺灣
原生文化內容;並建構以人與創意為核心的支持生態系,發展臺
灣當代文化實驗場,鼓勵文化創新實驗計畫,開展藝術文化未來
性;結合文化體驗教育、文化科技與創新,持續推展文化扎根及
發展工作,投資臺灣的下一代。
摘要 8

Original content lies at the heart of the creative economy, which in turn provides economic
dividends, transmits culture, and enriches daily life. Apart from the established subsidy
measures of the past, the government shall also launch new mechanisms supporting
original content development and systematic matchmaking between content producers
and fund holders, and then guide products toward international markets. Through careful
policy form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an ecosystem for cultural-content production can be
constructed to boost investment and enhance quality and originality. Production strategies
also need to take changes in global media trends and market conditions into account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aiwan’s cultural-content exports and craft a unique reputation
for cultural vitality on the international stage. The national strategy for mass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 will be centered on promoting original, made-in-Taiwan content with an
eye towards safeguarding the nation’s communication rights.

Taiwan’s culture is variegated and multifaceted, sustained by a diversity and openness that
the government shall continue to nurture. Moreover, a direct line of help shall be offered to
minority groups to truly achieve equal cultural rights. This encompasses the preservation,
revitalization, and promotion of native languages that face a crisis of inheritance,
countering the effects of earlier government mandates concerning language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cultural exchanges – in all forms – shall receive greater support from the
government in Taiwan’s quest to become an international hub of cultural networks.
Through inter-ministerial coordination, Taiwan’s overseas diplomatic and outreach offices
will also be utilized for their strategic locations in the promotion of cultural diplomacy and
showcasing of the soft powers of Taiwan. Future participation in global cultural networks
will not only seek membership but also offer Taiwan as a suitable lo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NGOs seeking to establish an Asia-Pacific headquarters. Emphasis will also be placed on
integration with the New Southbound Policy and fashioning Taiwan into a world platform
for Austronesian cultural research and preservation.

In recognition of the impact of digital technology, the governance of culture shall


promote inter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and the cultural application of technology, and
formulate legal guidelines governing cultural policies in relation to technology. Supportive
measures on talent incubation and collaborative platforms will also be implemented.
For example, the “National Memories Database” – a digital repository of oral history and
audiovisual materials uploaded by members of the public – shall form the backbone of
Taiwan’s cultural DNA, and provide further inspiration for original-content production.
The “Taiwan Contemporary Culture Lab (C-LAB),” a flagship program based at a former
military airbase, will serve as an incubation center for young talents in art and science.
9 摘要

文化,就是讓每一個人都有能力去欣賞美好事物,去用各種方式說故
事,去喜歡自己生活所在的一切,以提升生活幸福感。但是,應如何呈現
文 化 的 變 化, 評 估 文 化 政 策 的 成 效? 目 前 政 府 廣 泛 使 用 的 關 鍵 績 效 指 標
(KPI),並不全然適合用以衡量文化的發展。所以,臺灣需要建立一個能
長期觀測文化發展的評估體系與調查方法;除了以文化發展現況構建之「文
化基礎指標 」 外,也應參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之〈文化發展指標〉(Culture
for Development Indicators)等,提出適合臺灣的文化發展指標,據以
為政策落實的檢驗基準。

2018 文化政策白皮書是未來推動文化政策的指導原則,我們將結合政
府與民間的力量,積極落實執行,並透過行政院文化會報定期審視,滾動
檢討修正。文化力是國家的軟實力,更是開創新時代的關鍵動力。臺灣正
面臨歷史性的轉型時刻,期待藉由文化政策白皮書的實踐,為臺灣的文化
民主化及文化公民社會,立下堅定厚實的根基。
摘要 10

The program will suppor t the budding ecosystem for


cultural technology by offering co-working space for those
who seek to experiment and create new milestones for
Taiwanese art. Investment in Taiwan’s next generation
will be made continuously through culture cultivation and
development, combining cultural experiential education,
cultural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The role of culture is to bestow people with the ability to


appreciate beautiful things, to tell their own stories in a
variety of forms, and to love every little thing and enhance
happiness in their lives. But how will cultural progress
be measured and compared? As the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used to track other areas of development are
not well suited to the cultural arena, Taiwan now looks
to formulating a new initiative for the long-term research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Apart from identifying the basic
indicators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the initiative shall
take inspiration from UNESCO’s Culture for Development
Indicators, and a cultural index tailored for Taiwan will be
crafted. This index shall serve as the basis for evalu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government’s cultural policies.

The Culture White Paper 2018 sets out the government’s


a m b i t i o n a n d s t ra te g y fo r c u l t u ra l d eve l o p m e n t .
Implementation will be jointly conducted by the public
and private sectors. Progress will be repor ted to the
Executive Yuan on a regular basis, and amendments will
be made where deemed necessary. Culture is the source
of a nation’s soft powers and the catalyst for progress.
With Taiwan set to open a new, transformative chapter in
its history, the goal for this white paper is to lay down a
foundation of cultural democracy and civil society for its
future citizens to stand and build upon.

圖 02.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02
11 前言│文化是什麼 ? 文化重要嗎 ?

前言
文化是什麼?文化重要嗎?

可能在某個時刻,我們的腦海裡突然縈繞起童年時的音樂旋律;
總是有一些文字章節,那樣輕易的碰觸到我們的內心;
一本小說或電影,影響了我們對許多事情的想像;
跟我們用同樣母語說話的人,就會特別覺得溫暖與親切;
沮喪的時候想要寫些句子;開心的時候想要高歌;
孤獨的時候想要亂畫;歡樂的時候想要舞動身體。

文化,總是默默地在我們身邊,體現在我們的日常生
活,影響著我們的行為;我們解讀世界的意義;我們的情
緒感知;也形塑了我們的共同記憶、認同與情感。

文化,其實也就是我們共同記憶的點點滴滴、我們生
活的土壤、共有的語言、文學、藝術、哲學、人文想像、
美感創造、情緒感知。我們深深相信,文化是豐富民眾日
常生活價值內涵的積極作用力。文化可以說出我們不同的
故事;藝術可以表現自我,可以讓人們了解彼此;在這些
共同基礎上,臺灣社會得以尊重差異,建立文化的共識、
未來的想像、認同的主體。因為文化對於每個人、每種團
體都是非常重要的,政府需要挹注資源來建立相關支持體
系,例如維護母語傳承;保障參與文化生活的平等權利;
延續在地文化資源與歷史記憶;提供更多機會鼓勵藝術創
作;讓不同族群、性別、階級等,所有的臺灣民眾可以參
與自己文化、表達自己的看法、延續自己的歷史記憶。

03
圖 03.臺灣廟宇建築乘載豐富文化涵養。
前言│文化是什麼 ? 文化重要嗎 ? 12

2017 年全國文化會議與文化政策白皮書所努力的,就是累積記
錄點點滴滴個人的、在地的、不同團體的聲音、記憶、認同,交織
凝聚形塑當下臺灣的文化主體性,提出文化共識與治理的觀點。基
於以上理念,當前文化政策的三大核心價值為文化民主、文化多樣
與文化自主。

文化民主追求的目標為:「人人都是文化人」;「處處都有文
化」。文化來自於人民,來自於地方生活,並體現在日常之中;文
化民主要落實於所有的社會成員,每個人都是自我的文化主體,每
個地方都有其地方性的價值;每個人都是文化公民,透過積極參與
自我的文化與生活,呈現出多元、真實、精彩的文化樣貌。經由每
個人、每種語言、生活與思考方式、認同、社群、在地、創作表現
形式,日積月累交織、揉雜出文化多樣性。
13 前言│文化是什麼 ? 文化重要嗎 ?

文化多樣強調的是,多元的文化差異應受到保障,但文化間的交流與互
動也要被支持;個別的族群認同雖被強調,多重的認同也不應受到排斥;文
化認同的重要性在於提供人們可以解讀生活經驗與各種意義的背景與框架,
並在當中尋求歸屬感與共同感;但也應理解身分、認同與文化形式的產製,
或是暫時的穩定化,幫助我們理解與捕捉文化變遷的過程,以及特定階段或
是時空下的複雜形式。每個人在日常文化中,往往在不同文化邊界流動、跨
越、再生、創造與實踐出新的文化多樣性。因為有文化民主與文化多樣的保
障與開放,每個人可以得到充分的自由與空間,進一步實踐文化自主。

文化自主的落實需要扎根於人民生活的「所在」:在地的傳統、歷史空
間、共同記憶、環境、知識、文化脈絡、文化資源等。惟有讓文化與在地歷
史連結,才能找到自己文化的根。在此價值之下,政府希望能夠完善相關的
支持體系,重塑由下而上的文化治理,讓文化藝術的創意受到滋養蓬勃發
展、文化生態體系得以生生不息。

2017 年全國文化會議與文化政策白皮書的主要方向,就是互動溝通、
參與對話、分享記憶、凝聚共識;每個人都可以平等參與文化、體現文化多
樣;每一個角落的聲音都可以被傾聽、每一種差異都可以被肯認、每一種文
化表現都不會受到壓迫;強調協力治理、審議思維、多樣平權、公共參與,
最終才能形成文化公民。因此,當前的文化政策要銜接人民的歷史、確立文
化發展的主體是人民,透過由下而上的公民參與及連結在地,將文化的根扎
得越深,文化的枝葉就會越茂盛。

這本白皮書是經由許許多多的民眾、地方團體、藝文人士、學者專家、
文化行政人員等,在一次次對話、溝通、討論上形成的。從全國文化會議的
籌備會議開始,逐漸形成了討論主題;各地分區論壇、主題論壇、預備會議
共有 20 次會議,3,465 人次參加;到 9 月 2 日、3 日全國文化會議大會 1,331
人次參與;同時開放會議直播,讓公民線上參與討論,並彙整網路公民智囊
團之提案意見,經諮詢委員會議確認後納入開放議程。所有論壇及全國文化
前言│文化是什麼 ? 文化重要嗎 ? 14

會議大會場次都有會議紀要及逐字稿,公開於網頁提供民眾下載,同時也將
民眾意見、政府部門回應等資訊,提供做為文化政策白皮書轉譯及撰稿基
礎。在文化民主、文化多樣與文化自主的三大核心基礎上,揭櫫六大政策面
向:

第一、落實文化公民權的多元平等,並提升文化參與的「文化民主力」。
探討文化施政如何保障人民文化創造與參與的自由;不同社會階級、文化族
群、弱勢團體享有同等的文化參與及平權;讓公民有更多討論文化發展方向
及政策的機會;強化公私協力、審議民主思維,翻轉文化治理模式。

第二、支持藝文自由創作表達,同時能理解藝術文化所展現的美感關懷
與人文感動的「文化創造力」。在不干預藝術創作及表意自由的原則下,予
以必要的扶持與照顧,構築為臺灣藝術文化發展的堅實平臺。文化行政應聚
焦於培育優質藝術人才;維護創作環境與勞動權利;保障多元創作自由;鼓
勵創新與開發;扶持弱勢創作族群與組織;落實獎補助機制之專業、公平與
透明;完善展演映體系及設立保存研究機構,促成文化近用及文化認同之建
構。

第三、重建在地文史資產生命意義,為文化扎根的「文化生命力」。人
民生活「所在」的文化與多元豐厚的歷史記憶及環境,既是藝文創發的文化
資產,也連結著每一個人的自我認同、文化傳承、理解世界、情緒感知的基
礎,進一步形成文化主體的建構。文化政策應健全文化資產保存與傳承;拓
展跨域溝通與協力合作;深化在地實踐;推動文化經營與再生轉譯;增強文
化與歷史、土地的連結;培育文化保存專業與人才,與豐富多樣的文化沃土,
才能發展臺灣的文化主體。

第四,使文化經濟成為挹注文化內容與創作活水,健全整體藝術發展及
文化產業發展生態系的「文化永續力」。國家整體與在地經濟活動,需要透
過文化特色與文化創意等文化價值與軟實力的加值與傳散,不斷提升及創新
15 前言│文化是什麼 ? 文化重要嗎 ?

動能。政府應促進生態健全發展所需的基礎建設:催生文化內容的產業生態
系;拓展原生文化的內容;建立文化金融體系;強化公共媒體的角色與文化
傳播功能;建制完善中介組織體系,促進市場的永續發展。

第五,促進臺灣多元文化之間的相互理解,並融合國際不同文化的「文
化包容力」。當代跨越國家、族群、社群邊界的文化交流與互動頻繁,豐富
了各個社會的文化多樣性;多元文化間的尊重、交融與對話為社會發展的重
要基礎。政府應致力於營造有利多樣性發展的環境,落實文化平權;弭平因
弱勢族群之語言、年齡、身心條件造成的文化近用落差;研擬文化多元脈絡
共存共榮的整體願景發展;推動各項平臺與交流策略;促進臺灣多元文化之

04
前言│文化是什麼 ? 文化重要嗎 ? 16

體現;強化各種國際文化在臺灣社會的溝通與傳遞,展現
文化包容力的廣度,深化文化多樣性的發展。

第六、結合文化科技、跨域多樣可能,開展文化未來
的「文化超越力」。文化科技的穿透力,跨越因為領域、
地域、場域不同所造成的各種隔閡,成為當今文化發展的
重要媒介。政府應培育跨域人才;強化文化科技的基礎設
施與應用;改善文化創新的生態環境;消弭數位落差,強
化全民參與;創造一個可以讓全民共同創造、共同享有文
化的平權環境。

以文化民主、文化多樣、文化自主的理念,形成了白
皮書的核心價值,這些價值體現於未來文化政策藍圖:文
化民主力、文化創造力、文化生命力、文化永續力、文化
包容力與文化超越力。文化政策白皮書在以六力為基礎,
從文化發展現況、每一政策篇章的理念與價值論述、策略
與方案等部分進行論述說明,並提出文化政策願景。

最後,我們堅持相信,每個人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創
造自己的文化、自己的記憶、自己的美學與藝術;共同創
造出臺灣的歷史記憶、美學藝術、共同認同與文化主體性。

圖 04.臺中國家歌劇院。
17 文化發展現況

P.24
文化發展現況

臺灣是由多元文化所構成的國家,除了各原住民族的文化,大航海及殖民時期
等東西方國家文化,以及不同歷史階段移入以漢人為主的各族群文化,均構成臺灣
歷史與文化的一部分;近年來,以東南亞為主的新移民各國文化,又為臺灣文化注
入了新的活力。臺灣文化的多元風格、多樣特色,不僅體現在生態多樣性、豐富多
彩的文化表現形式與傳承,也展現在藝術創作、文化生產及傳播的各種型態。

為了保有這豐沛的多元文化特色、促進文化表現的多樣性,建構文化發展有利
環境,國家的發展應融入「文化治理」的視野與思維,才能確保文化的永續發展。
從 1981 年 11 月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成立,到 2012 年 5 月因應組織調整轉型
為文化部,以迄於今近 37 年,臺灣文化發展的現況為未來文化政策提供什麼視野?
我們試著以文化部 2012 年成立至今的發展現況,從文化組織與人力、文化經費、
文化資源、文創產業、文化參與等面向,提供瞭解、梳理的脈絡。

一、文化組織與人力
(一)文化部
1. 組織與人力概況
文化部為全國文化事務主管機關,置部長 1 人、次長 3 人、主任秘書 1 人;
下設 7 個業務司、5 個輔助單位、1 個任務編組、18 個附屬機關(構)、1 個行
政法人及 13 個駐外文化單位。為展現豐富臺灣多元文化內涵,2017 年 9 月 15
日成立蒙藏文化中心,納入蒙藏文化保存傳揚相關業務。2012 年底,文化部核
心人力(含職員、聘用及約僱)共計 1,512 人,2017 年核心人力為 1,595 人,
公務人員為 1,156 人,約聘僱人員為 439 人。文化部成立後,除依員額評鑑結
果及業務增長,於 2013 年增加 35 個公務人員及 2017 年配合蒙藏委員會隨業
務移入增加 34 個及另核增 7 個公務人員員額外,人力並未有明顯成長。
文化發展現況 18

文化部組織圖 行政法人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
財團法人文化臺灣基金會
-
財團法人金門酒廠
胡璉文化藝術基金會
-
綜合規劃司 財團法人臺灣博物館文教基金會
-
財團法人臺灣美術基金會
-
文化資源司 財團法人臺灣生活美學基金會
-
財團法人中法文化教育基金會
-
文創發展司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財團法人蒙藏基金會
-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
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
影視及流行音樂發展司 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
-
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
-
人文及出版司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財團法人中央廣播電臺
-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
文化事業基金會
藝術發展司 國立國父紀念館 -
財團法人中央通訊社

文化交流司 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

國立臺灣交響樂團

主 任 秘 書

蒙藏文化中心 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秘書處 國立臺灣博物館
國立臺灣文學館

人事處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
主計處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
政風處 國立臺灣美術館
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

資訊處 國家人權博物館
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

法規會 駐外文化單位

常 設 任 務 編組
19 文化發展現況 P.26
文化部主管 13 家政府捐助財團法人,依其設立宗旨及業務領域區分
為「文化藝術類」及「文化傳播類」二大類,並有行政法人國家表演藝術
中心,共同建構藝術發展支持體系。近年來,文化部積極提升中介組織之
專業角色與功能。自 2018 年起挹注資源予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讓藝文
創作及獎補助回歸專業與創意;促成臺灣生活美學基金會、文化臺灣基金
會分別轉型為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營運單位及國際交流平臺;同時推動國
家電影中心改制為行政法人,健全我國電影及視聽文化資產之典藏與推廣;
研修「公共電視法」,建構臺灣公共媒體體系;並基於政策性、公共性及
專業性,推動成立文化內容策進院,規劃成立國家文化資產中心、國家鐵
道博物館等行政法人。

文化部及附屬機關人力數

2,000 1,832
1,826 1,818
1,805 1,802 1,784
142 61 176
149 66 210

148 65 201

146 64 193
150 69 224

145 60 176

1,600

1,281
1,247 1,247 1,247 1,247 1,247
297

1,200
288
291
291

289
287

800

400
1,075

1,110

1,113

1,110

1,115

1,156

人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職員 聘用 約僱 駐警 工友、技工、駕駛 編制員額

※2 0 1 7年 9 月 蒙 藏 中 心 移 編 文 化 部 。
※2 0 1 7年 1 2 月 實 際 預 算 員 額 1, 8 3 2人。
文化發展現況 20

2. 駐外文化單位概況
我國外交部設置 113 個駐外館處,而文化部於駐外館處下計設置 13
個駐外文化單位,包含駐紐約辦事處臺北文化中心、駐法國代表處臺灣文
化中心、駐日本代表處臺灣文化中心、駐英國代表處文化組、駐西班牙代
表處文化組、駐馬來西亞代表處文化組、駐俄羅斯代表處文化組、駐德國
代表處文化組、駐休士頓辦事處臺灣書院、駐洛杉磯辦事處臺灣書院、駐
美國代表處臺灣書院、駐泰國代表處文化組、香港光華新聞文化中心。

外交部駐外館處與文化部駐 外 文 化 單 位 地 區 分 布 概 況

地區 駐外館處個數 文化部駐外文化單位個數

北美地區 15 4

亞太地區 34 3

亞西地區 10 1

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區 21 0

非洲地區 5 0

歐洲地區 28 4

其他 - 1

總計 113 13
21 文化發展現況

(二)地方政府文化局(處)
地方政府文化局(處)為地方文化事務之主管機關,包括新北市政府文
化局、臺北市政府文化局、桃園市政府文化局、臺中市政府文化局、臺南市
政府文化局、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宜蘭縣政府文化局、新竹縣政府文化局、
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彰化縣文化局、南投縣政府文化局、雲林縣政府文
化處、嘉義縣文化觀光局、屏東縣政府文化處、花蓮縣文化局、臺東縣政府
文化處、基隆市文化局、新竹市文化局、嘉義市政府文化局、澎湖縣政府文
化局、金門縣文化局、連江縣政府文化處,共 22 個地方政府文化局(處)。

2017 年 22 個 地 方 政 府 文 化 局( 處 ) 核 心 人 力 總 數 計 2,726 人, 公
務 人 員 為 1,708 人, 約 聘 僱 人 員 為 1,018 人。 較 2012 年 之 2,240 人 成 長
21.7%,就歷年趨勢觀察,地方政府文化局(處)人力呈現微幅增加現象。

地 方政府文化局(處)人力數

3,500
3,041 3,025 3,087
3,021
3,000
2,773
2,657
361
378
421

415
422

2,500
417

2,000
1,018
1,026

990
968
872
823

1,500
562
547
572
570
497
510

1,000
1,016

1,092
1,054

500
48 934

48 976
45 862

0
50

56

54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簡任 薦任 委任 聘僱人員 技警工友
文化發展現況 22

二、文化經費
文化政策為國家政策不可或缺的一環,而文化預算與執行是促成文
化發展的重要措施,因此,文化預算的多寡對一國文化政策的推展有著
極密切之關聯。

(一)文化支出 01
2017 年 中 央 政 府 文 化 支 出 預 算 為 305 億 元, 較 2016 年 約 增 加
5.5%,占中央政府總預算比率約 1.54%。在地方政府方面,2017 年各
地方政府文化支出預算為 348 億元,較 2016 年約增加 13%,占地方
政府總預算之比率約 3.22%。

中央及地方政府文化 支 出 預 算

3.06% 3.22%
3.04%
2.83%
2.48%
2.34%

1.64%
1.54%
1.46% 1.47% 1.46%
1.40%
348
327 318 326
3 00 308 305
283 281 289
268 263
250
2 00

1 00

0
億元

2012年 2 0 13 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中央文化支出預算 中央政府文化支出預算占中央政府總預算比率
地方文化支出預算 地方政府文化支出預算占地方政府總預算比率

註 01. 依據中央政府總預算編製作業手冊「歲出政事別歸類原則與範圍」之定義,文
化支出為「凡辦理藝術、音樂、美術、體育、歷史文物、大眾傳播、圖書出版、
天文、宗教、民俗等業務有關之支出」。
23 文化發展現況

(二)文化主管機關經費
1. 文化部
文化部自成立以來,2012 年至 2016 年預算規模約 160 億元,2017 年在政府
支持下達 188.5 億元,較 2016 年成長 23.2 億元(約 14%),占中央政府總預算
約 0.96%,為歷年最高,惟近年來文化部預算雖呈現逐年增加,但其占中央政府總
預算比率均未達 1%。若納入前瞻基礎建設特別預算,文化部預算占中央政府總預
算的比率則超過 1%。

2019 年 文 化 部 概 算 獲 行 政 院 同 意 編 列 202.8 億 元, 較 前 年 度 成 長 24.5 億 元


(13.7%),占中央政府總預算案比率達 1%,若加計前瞻基礎建設特別預算 70.4 億
元,則達 1.3%,為文化部預算歷年最高。

1.35%
文 化部預算及占中央政府總預算比 率
1.11%
1.00% 1.00%
273.2
0.96%
0.87% 0.91% 16.1
0.82% 0.83% 0.84%
0.79%
217.5

196.8 12.5
200 3.8 54.3
4.5
26.7
167.4 165.3
157.2 160.0
153.7
150

100

50

0 188.5 178.3 202.8


億元

20 1 2 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文 化 部 前 瞻 基 礎 建 設 預 算 (數 位 建設)
文 化 部 前 瞻 基 礎 建 設 預 算 (城 鄉 建設- 文化生活圈)
文化部預算總金額
文化部占中央政府總預算比率
文 化 部 占 中 央 政 府 總 預 算 比 率(含前瞻基礎建設預算)

註 : 2 0 19 年 預 算 數 係 依 2 0 18 年 8 月 16日行政院第36 1 3 次院會通過之1 0 8 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 計列。


文化發展現況 24

進一步分析文化部預算結構,其預算包括公共建設、科技預算及本預算(含
人 事 費 及 其 他 業 務 預 算 ) 等,2013-2018 年 文 化 部 公 共 建 設 預 算 平 均 約 占
38.13%,比率偏高,整體預算扣除公共建設、科技及人事費預算,核心軟體
業務經費平均約為 84.06 億(49.61%)。若依經資門區分,2013-2018 年文
化部預算經資門比率平均約為 7:3,資本門預算占約 32%,以文化部業務屬性,
其比率偏高。分析其原因,係文化部預算公共建設預算所占比率偏高,且公共
建設預算多以資本門經費為主所致,以 2017 年為例,公共建設預算為 74.7 億
元,其中資本門經費共 50.3 億,占該年度文化部預算資本門經費 88.7%。

2019 年 文 化 部 概 算 為 202.8 億 元, 其 中 公 共 建 設 預 算 所 占 比 率 為
35.7%, 核 心 軟 體 業 務 經 費 為 53.11%; 在 經 資 門 比 率 部 分, 經 常 門 經 費 為
73.03%,資本門經費為 26.97%,文化部預算結構已逐步調整優化。

2 01 2 -2 0 1 9 年文化部及附屬機關各主要 類 別 預 算 金 額 及 占 比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金額 比率 金額 比率 金額 比率 金額 比率 金額 比率 金額 比率 金額 比率
(億元) (%) (億元) (%) (億元) (%) (億元) (%) (億元) (%) (億元) (%) (億元) (%)

總計 157.2 100.00 160.0 100.00 167.4 100.00 165.3 100.00 188.5 100.00 178.3 100.00 202.8 100.00

類別

公共建設 67.6 43.00 63.3 39.56 61.3 36.60 56.5 34.17 74.7 39.63 64.3 36.06 72.4 35.70

科技預算 1.5 0.95 6.4 4.00 6.1 3.64 6.3 3.81 5.5 2.92 6.5 3.65 6.0 2.96

人事費 14.9 9.48 15.5 9.69 15.3 9.14 15.4 9.32 15.3 8.12 15.9 8.92 16.7 8.23

其他業務 73.2 46.56 74.8 46.76 84.7 50.60 87.1 52.69 93.0 49.33 91.6 51.37 107. 7 53.11
預算

經資別

經常門 102.1 64. 97 98. 4 61. 53 110.9 66. 22 114.5 69. 26 131.8 69. 91 128.3 71. 96 148.1 73. 03

資本門 55. 1 35. 03 61. 5 38. 47 56. 6 33. 78 50. 8 30. 74 56. 7 30. 09 50. 0 28. 04 54. 7 26. 97

註:1 . 文 化 部 於 2 0 1 2 年 5 月 2 0 日 成 立 , 該 年 預 算 係 沿 用 行 政 院 文 化 建 設 委 員 會 及 行 政 院 新 聞 局 等 相 關 單 位 預 算 , 類 別
分 類 基 準 不 一致 , 爰 2 0 1 2 年 預 算 未 納 入 分析。
2 . 2 01 9 年 預 算 數 係 依 2 0 1 8 年 8 月 1 6 日 行 政 院第3613次院會通過之108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計列。
25 文化發展現況

2. 地方政府文化局(處)
在 地 方 文 化 事 務 主 管 機 關 經 費 方 面,2017 年 地 方 政 府 文
化局(處)預算共 189.6 億元,占地方政府總預算之比率約為
1.76%,較 2016 年提升,雖有少部分縣市超過 2%,但整體占
比亦未超過 2%。就歷年變動趨勢觀察,地方政府文化局(處)
預算總額占地方政府總預算比率近年來約在 1.5% 上下,近 6
年平均值約 1.57%。

地 方政府文化局(處)預算及占 地 方 政 府 總 預 算 比 率

1.78% 1.76%
1.61%
1.43% 1.46%
1.39%

190.6 189.6
172.6
151.5 158.8
148.7
150

100

50

0
億元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地 方 政 府 文 化 局 ( 處 ) 預 算 總金額
地 方 政 府 文 化 局 ( 處 ) 占 地 方政府預算比率
文化發展現況 26

2 0 1 7 年地方政府文化局(處)預 算 占 地 方 政 府 總 預 算 比 率

4.25%
3.40%
3.20% 2.94%
3.88%
3.31% 32.75
30.97 3.20% 1.96%
30 2.49% 1.63% 1.52% 1.37% 1.28%
1.98% 1.13% 0.79%
25 1.80% 1.61%
1.49% 1.33% 1.14% 1.13%
20 17.60
16.43 16.49
15 14.29

10
6.42 6.77
4.47 4.02 4.95 4.94
5 2.79 3.88 2.89 2.81 2.86 3.88 3.10 3.30
1.45 2.49
0
連江縣

臺南市

苗栗縣

澎湖縣

金門縣

嘉義市

嘉義縣

宜蘭縣

臺北市

新竹市

臺東縣

基隆市

桃園市

屏東縣

花蓮縣

雲林縣

新竹縣

高雄市

南投縣

臺中市

新北市

彰化縣
億元

地方政府文化局(處)歲出預算 地方政府文化局(處)預算占地方政府總預算比 率

2 0 1 2 -2 016年平均地方政府文化 局 ( 處 ) 預 算 占 地 方 政 府 總 預 算 比 率

3.58% 37.23
2.74%
3.11% 2.16%
1.97%
30 1.70% 1.61%
2.38%
2.15% 1.23% 1.14% 1.10%
1.75% 0.93% 0.86%
25 1.63%
1.23% 1.22% 1.14%
20.63 1.01% 0.87%
20 19.40 0.68%

15 14.15
13.11

10 9.35
7.41 7.42
4.10 4.85
5 2.28 2.81 2.28 2.96 3.14 3.27
1.05 1.76 1.44 1.58 1.99 2.25
0
宜蘭縣

連江縣

苗栗縣

澎湖縣

臺北市

金門縣

嘉義市

臺南市

嘉義縣

高雄市

新竹市

新竹縣

新北市

桃園市

雲林縣

彰化縣

臺中市

基隆市

臺東縣

花蓮縣

南投縣

屏東縣
億元

地方政府文化局(處)歲出預算 地方政府文化局(處)預算占地方政府總預算比率
27 文化發展現況 P.33

(三)每位國民平均分配之文化經費
1. 文化支出經費
就每位國民平均分配的文化支出預算金額觀察,2017 年平均每位國民
可分配到中央政府文化支出預算金額約 1,293 元,地方政府文化支出預算金
額 約 1,476 元。 就 歷 年 趨 勢 觀 察, 每 人 平 均 分 配 之 中 央 政 府 文 化 支 出 預 算
金額在 2015 年以後維持在 1,200 元以上,若與 2012 年之 1,213 元相較,
2017 年金額為 2012 年之 1.07 倍。而每人平均分配之地方政府文化支出預
算金額近 4 年來皆在 1,300 元以上,2017 年提高至 1,476 元,為 2012 年
之 1.38 倍。

每 位國民平均分配之文化支出經 費

1,476
1,500 1,395 1,388
1,309
1,213
1,146 1,353
1,293
1,000 1,198 1,227
1,124
1,073

500

0

201 2 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每 位 國 民 平 均 分 配 之 中 央 政 府 文 化支出預算經費
每 位 國 民 平 均 分 配 之 地 方 政 府 文 化支出預算經費
文化發展現況 28

2. 文化主管機關經費
就每位國民平均分配的文化事務主管機關預算金額觀察,2017 年平
均每位國民可分配到文化部預算金額約 800 元,為歷年最高,每位國民
可分配之地方政府文化局(處)之預算金額為 804 元。就歷年趨勢觀察,
平均每位國民可分配到文化部預算金額大致上呈現增加之趨勢,2017 年
金額為 2012 年之 1.21 倍;而在每人可分配之地方政府文化局(處)預
算金額上則變動較大,2012 年之 638 元最低,2014 年之 814 元最高,
2016 年下降至 675 元,2017 年又回升至 804 元,為 2012 年之 1.26 倍。

每位國民平均分配之文 化 主 管 單 位 經 費

1 ,5 00

1 ,0 00 814 804
735 702
659 673
800
683 713 675
5 00 638 648

0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每 位 國 民 平 均 分 配 之文化部預算經費
每 位 國 民 平 均 分 配 之地方政府文化局(處)預算經費
29 文化發展現況 P.35
三、文化資源
(一)文化資產
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文化資產包括有形文化資產與無形文化資產。
有形文化資產包括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聚落建築群、考古遺址、
史蹟、文化景觀、古物、自然地景 / 自然紀念物。無形文化資產包括傳統表
演藝術、傳統工藝、口述傳統、民俗、傳統知識與實踐。

截至 2018 年 3 月,在有形文化資產方面,古蹟為 904 處,歷史建築


1,367 處,紀念建築 1 處,聚落建築群 13 處,考古遺址 47 處,文化景觀
62 處,共計 2,394 處,另加上古物 1,726 組 / 件。在無形文化資產方面,
傳統表演藝術 184 項,傳統工藝 135 項,民俗 166 項,保存技術及保存者
13 項,共計 498 項。

文 化資產概況

2,394處

1,726
498項
1,600
1,367

1,200
904
800

400
184 135 166
13 47 62
0 1 0 0 0 13
古蹟

歷史建築

紀念建築

聚落建築群

考古遺址

史蹟

文化景觀

古物

傳統表演藝術

傳統工藝

民俗

口述傳統

傳統知識與實踐

保存技術及保存者
處/ 組/ 件/ 項
文化發展現況 30

(二)博物館與地方文化館
依據博物館法,博物館係指從事蒐藏、保存、修復、維護、研究人類活
動、自然環境之物質及非物質證物,以展示、教育推廣或其他方式定常性開
放供民眾利用之非營利常設機構。截至 2018 年 3 月,依法完成認定或設立
登記之公私立博物館共 72 所,其中隸屬中央政府(含文化部、教育部、農
委會或國立大學等)者 33 所,隸屬地方政府 36 所,私立博物館 3 所。另興
建中或規劃興建之美術館計有新北市立美術館、桃園市立美術館、臺南市美
術館、嘉義市立美術館等 4 所。

地方文化館係泛指各類公立、公辦民營及民間地方文化空間,包含文化
資產、文化創意、展示類、表演類、綜合類、產業類等場館,其名稱源自於
文化部自 2002 年起推動之地方文化館計畫,現有地方文化館數量約 381 處。

博物館與地方文化館概況

法 定 博 物 館 地 方 法 定 博 物 館 地 方
縣市 縣市
博物館 美術館 文 化 館 博物館 美術館 文 化 館

臺北市 20 3 25 雲林縣 0 0 19

新北市 8 0 [1] 15 嘉義縣 0 0 19

桃園市 1 0 [1] 14 屏東縣 3 0 24

臺中市 3 1 28 臺東縣 1 0 17

臺南市 8 0 [1] 34 花蓮縣 0 0 10

高雄市 4 1 32 澎湖縣 0 0 10

宜蘭縣 6 1 36 基隆市 1 0 6

新竹縣 1 0 20 新竹市 4 0 7

苗栗縣 2 0 20 嘉義市 1 0[1] 6

彰化縣 1 0 18 金門縣 1 0 5

南投縣 1 0 13 連江縣 0 0 3

合計 66 6[4] 381

註 : [ ]內 數 字 代 表 規 劃 或 興 建 中之場館數目,包含新北市立美術館、桃園市立美術館、
臺 南 市 美 術 館 及 嘉 義 市 立美術館,後續尚需依博物館法完成博物館認定與設立登記。
31 文化發展現況
P.37
(三)表演場館
臺北國家兩廳院(國家音樂廳、國家戲劇院)、臺中國家歌劇院與將於 2018 年開幕之高
雄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等國家級大型專業表演場館,均由行政法人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負責營運,
透過場館輻射能量,逐步串聯臺灣表演藝術發展。

目前全國 500 席以上專業表演場館約有 55 處,其中 24 處達 1,000 席以上,提供國內藝文


團隊演出之舞台,豐富民眾文化生活。

在流行音樂部分,目前國內缺乏大型專業流行音樂場館,國、內外流行音樂團隊或演唱者,
大多利用綜合性場館如臺北小巨蛋、高雄市世運主場館等舉辦演唱會,近年全國曾舉辦流行音
樂演唱會場地約有 56 處,文化部刻於臺北市興建北部流行音樂中心、高雄市海洋文化及流行音
樂中心兩處專業場館,將可提供專業流行音樂演出使用。

專 業表演場館及流行音樂場館概況

專業表演場館 流行音樂場館 專 業 表 演 場 館 流 行 音 樂 場 館
(1000席以上) (1000席以上)
縣市 縣市
1000席 專業流行 曾舉辦流行音 1000席 專業流行 曾舉辦流行音
500-1000席 500-1000席
以上 音樂場館 樂之綜合場館 以上 音樂場館 樂之綜合場館

臺北市 6 3 [1 ] 12 雲林縣 0 3 0 0

新北市 1 3 0 6 嘉義縣 0 1 0 0

桃園市 3 0 0 4 屏東縣 1 1 0 1

臺中市 3 3 0 7 臺東縣 1 0 0 2

臺南市 1 3 0 3 花蓮縣 0 1 0 1

高雄市 3[1] 2 [1 ] 7 澎湖縣 0 1 0 0

宜蘭縣 0 1 0 0 基隆市 1 0 0 1

新竹縣 1 0 0 2 新竹市 1 0 0 3

苗栗縣 1 2 0 2 嘉義市 0 1 0 3

彰化縣 1 2 0 1 金門縣 0 1 0 1

南投縣 0 2 0 0 連江縣 0 1 0 0

合計 24[1] 31 [2] 56

註 : 1 . 資 料 來 源 : 文 化 統 計 網 、 文 化 部 網 路 劇院、全國藝文活動資訊系統網、「我國1000席以上流行音樂展演
場 館 分 析 」 研 究 報 告 、 「 全 國 文 化 展 演設施普查及需求評估計畫委託研究」報告等。
2 . [ ] 內 數 字 代 表 規 劃 或 興 建 中 之 場 館 數 目,包含臺北市之北部流行音樂中心,高雄市之海洋文化及流 行音
樂中心、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
文化發展現況 32

(四)社區營造
為深化社區營造及發揚在地文化,文化部持續推動社區營造工作,
截至 2018 年 3 月,曾獲社造資源挹注地區已達 7,098 村里,約占全國
村里之 9 成。2018 年度社區營造工作,將持續透過社造及村落藝文發
展,引發青年、黃金人口、多元族群及新移民等共同參與,持續深耕基
層協力。

文化部社造資源挹注村 里 情 形

縣市 村里數 挹注村里數 縣市 村里數 挹注村里數

臺北市 456 359 雲林縣 388 370

新北市 1 0 32 850 嘉義縣 357 332

桃園市 495 477 屏東縣 463 446

臺中市 625 602 臺東縣 147 147

臺南市 752 752 花蓮縣 177 177

高雄市 891 729 澎湖縣 96 83

宜蘭縣 233 229 基隆市 157 141

新竹縣 192 174 新竹市 122 116

苗栗縣 274 242 嘉義市 84 84

彰化縣 589 478 金門縣 37 37

南投縣 262 251 連江縣 22 22

合計 7 8 51 7 0 98
33 文化發展現況

四、文創產業
依據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文化創意產業包含視覺藝術
產業、音樂及表演藝術產業、文化資產應用及展演設施產業、
工藝產業、電影產業、廣播電視產業、出版產業、廣告產業、
產品設計產業、視覺傳達設計產業、設計品牌時尚產業、建
築設計產業、數位內容產業、創意生活產業、流行音樂及文
化內容產業、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指定之產業。

依「2017 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2016 年文化


創 意 產 業 總 家 數 為 63,339 家, 較 2015 年 度 增 加 0.72 %,
營業額為 8,072.5 億元,較 2015 年減少 3.42%。若從文化
創意產業營業額主要來自於內銷收入觀察,2016 年內銷收入
占總營業額的 88.53%,外銷占比為 11.47%,略有回升。

由於年報係採用財政部財政資訊中心資料進行統計,致
部分新興產業 (例如創意生活產業、數位內容產業之新興應
用服務及 OTT 產業等) 缺乏相對應之稅務行業分類,而使營
業額計算方式受到限制,未來將就文化創意產業類別重新定
義,分析統計各關聯產業之可行性,俾利具體呈現文化創意
產業之全貌。
文化發展現況 34

文化創意產業家數及營業額概況

62,886 63,339
61,407 61,788 62,126
1,000,000

813,390 831,999 835,836


793,278 807,249
800,000

600,000

400,000

200,000

88.35% 89.61% 89.30% 89.40% 88.53%

0 11.65% 10.39% 10.70% 10.60% 11.47%


百萬元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外銷收入 內銷收入 營業額 家數

註 : 創 意 生 活 產 業 資 訊 為 根 據 歷年經濟部創意生活產業發展計畫所評選之廠商名單,至
財 政 部 財 政 資 訊 中 心 進 行 稅 務統計資料撈取,扣除與其他文化創意產業重複家數後
之統計結果。
35 文化發展現況

五、文化參與
依文化部 2013-2017 年文化參與調查結果,在大眾傳播參與上,受到數位化影響,
電視、廣播、報紙、雜誌與書籍之參與率逐年下降,僅有電影參與率隨著國內電影市
場的興盛,自 2014 年參與率有所上升。而在藝術類活動(戲劇 / 戲曲 / 舞蹈、古典與
傳統音樂、流行音樂、視覺藝術活動)參與率,與 2013 年相較,近年來大致呈現下降
趨勢。至於博物館及文藝民俗節慶活動的參與率,維持在 40%~46% 間,略有起伏。

古典 文藝
類別 戲劇
與 流行 視覺 博物 民俗
電影 電視 廣播 報紙 雜誌 書籍 戲曲
傳統 音樂 藝術 館 節慶
年份 舞蹈
音樂 活動

2013 4 4. 3 9 6. 1 4 5. 8 5 9. 1 50. 2 7 1. 5 38. 9 15. 7 25. 5 46. 3 41. 5 44. 7

2014/ 2015 4 9. 5 9 5. 5 4 5. 6 5 4. 5 47. 2 7 2. 5 33. 9 16. 4 22. 7 44. 7 40. 8 42. 8

2015/ 2016 4 6. 5 9 3. 2 4 2. 2 5 0. 4 44. 7 6 4. 8 29. 9 14. 2 18. 4 43. 2 40. 9 41. 1

2016/ 2017 4 7. 1 9 1. 2 4 0. 6 4 5. 9 41. 0 6 2. 6 33. 1 15. 2 19. 9 41. 2 43. 9 46. 8

註:2013至2014/2015年書籍參與率含電子書(但電子書之占比小),2015/2016年及2106/2017年則不
包含電子書。

文化參與率

電影
文藝民俗
電視
節慶活動 96.1
91.2
47.1
46.8 44.3
博物館 44.7 廣播
43.9 45.8
41.5 40.6

視覺藝術 41.2 59.1 報紙


46.3 15.2 45.9
19.9 15.7
25.5 41
50.2
流行音樂 33.1 62.6 雜誌
38.9 71.5
2 0 13 年
古典與 書籍 2 0 16 / 2 0 1 7 年
傳統音樂
戲劇戲曲舞蹈
文化發展現況 36

另以 2015-2016 年文化參與率為例,在「表演藝術」方面,平均參與
率為 40.7%,65 歲以上人口參與率僅 30.8%,相較參與率最高之青少年族
群(15-19 歲 ) 為 56.3%, 差 距 達 1.5 倍 以 上; 再 以「 文 化 機 構 及 文 化 藝
術場所」參與率來看,平均參與率為 39.6%,然而,東部地區、原住民族參
與率 30.2% 及 28.4%,文化近用仍有改善空間。

此外,隨著全球交流日趨頻繁,區域移動日益增加,新移民文化交流與
參與,亦日趨重要。依據勞動部及內政部移民署統計,2017 年底外籍勞工
(產業及社福外籍勞工) 02 總計 67 萬 6,142 人,申請歸化或取得居留證外
裔、外籍配偶人數與大陸(含港澳)配偶(以下簡稱外籍配偶)人數 03 達 53
萬 512 人,二者總計為 120 萬 6,654 人,占我國人口的比率為 5.12%。觀
察歷年趨勢,不管在外籍勞工及外籍配偶上,皆呈現逐年增加之趨勢。

因此,不同的地區、社會群體、文化族群之間的文化資源分配,以及文
化公民參與各項文化活動的機會等文化近用課題,亟需政府透過相關政策及
機制,落實文化平權。

外來人口人數

5.12%
4.87%
4.67%
4.48%
4.17%
3.94% 1,206,654
1,098,190 1,145,904
1,049,964
975,837
918,723
530,512
521,136
510,250
498,368

800,000
489,134 486,703
445,579 473,144

400,000
551,596

587,940

624,768

676,142

0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外籍勞工 外裔、外籍與大陸港澳配偶 占全國人口比率

註 02. 外籍勞工指外國人在臺受聘僱從事就業服務法第 46 條第 1 項第 8 款至第 10 款所規定之工作。


註 03. 外裔、外籍配偶人數與大陸(含港澳)配偶人數包含外僑歸化(取得)國籍、外僑居留;大
陸港澳地區配偶取得入出境許可證、依親居留、長期居留及取得定居證者。
37 文化政策│〈壹〉推動文化治理變革與組織再造

文化政策

〈壹〉
推動文化治理變革與組織再造

- 文化民主力 -
38
39 文化政策│〈壹〉推動文化治理變革與組織再造

一、理念與 值論述
(一)背景脈絡
隨著政治民主化的發展,國家日漸重視國民的表意自由,而文化作為思
想的表達,也應基於表意自由的原則,由下而上自主形成。因此,文化也必
須要「民主化」,將文化視為一種「公民權」;國家的文化施政,除了保障
人民文化創造的自由,尊重文化多元多樣發展之外,更應建構公共支持體
系,鼓勵公民的文化創造與促進文化生活,以積極落實「文化公民權」。

臺灣歷經三度政黨輪替,政治民主化已經趨於穩定運作,如何讓文化的
力量,帶動國家社會往下一個階段邁進?關鍵就在能否做到文化民主化的工
作。文化民主化的核心價值就是讓文化能夠自然地由下而上發展,打造公民
文化生活的公共領域,讓每個公民都能自然涵養土地上的文化養分,發揮個
體獨特的創意,進而實踐平等、多元、多樣的文化公民權。

受到全球化趨勢及文化同質化的影響,臺灣許多地方都警覺到自己的
「地方性」正逐漸消失,進而提出許多因應措施,來維護地方特色文化。聯
合國也注意到各地正在消失的地方性,因此,特別制訂一些法規來提倡、宣
示、保護地方文化,尤其是少數、式微或特定族群的地方文化。這些看似不
同的法規條文,包括的內容有:文化例外、文化權利、文化近用、文化賦權、
原生文化、文化永續等,共同表述了普世價值及文化治理概念,也就是要維
護世界各地不可取代的地方性。

然而,地方性的真正主體,就是生活在當地、不同社群的居民,每一個
民眾透過日常生活的實踐,逐漸積累出屬於自己的地方性特質。因此,「文
化民主」是一切日常生活的基礎,也是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及世界各國在制定
政策時共同的核心價值。

隨著文化民主化的發展,政府文化施政的重點不再只是「治理文化」,
而是將國家的發展融入「文化治理」視野,建構包括中央與地方、中央與民
間協力合作的公共支持體系,打造文化公共領域,營造文化發展的有利環
文化政策│〈壹〉推動文化治理變革與組織再造 40

境。「文化民主」具有雙層概念,第一層是強調廣大民眾的文化公民身分以
及由下而上的「文化治理」;第二層則是各政府部門施政要以文化為主軸,
各項公共政策均應涵納文化特色,政府的文化事務需要跨部門積極參與、協
力推動,才能讓臺灣的多元文化更加蓬勃發展。

(二)核心價值
〈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二○○一)序言提及,「文化」應「視為某
個社會或某個社會全體特有的精神與物質、智力與情感方面的不同特點之總
和;除了文學和藝術外,文化還包括生活方式、共處的方式、價值觀體系、
傳統和信仰。」;至於一般通稱的「文化」,則包含文學、藝術等精緻文化
及常民文化。無論文化的定義及形式為何,文化及文化權利為人民所形成與
享有,人民是文化及文化權利的主體,享有創作、表意、參與文化生活的自
由及自主性,這是普世價值。

文化是關乎每一個人的事,每一個人都是文化公民,每一個人都擁有自
己的文化經驗與文化品味,所以,每一個人都有其他人不可替代的、屬於自
已的文化資本。而文化民主的根本價值,不只是強調每一個人都是文化公
民,也應該反思文化實踐的場域。過去,可能只有少數民眾專程前往參與的
特定文化活動才被稱為文化參與;現在,文化實踐應回歸到每一位生活在不
同地方、不同社群公民的日常生活;也就是說,文化民主的原動力來自地方
生活,文化應該是自然而然地在日常生活及地方場域發生;這就是宣示及實
踐「日常文化化、文化日常化」的理念。

然而,文化民主如果要落實於社會各個群體之中,我們要支持及鼓勵公
民參與文化事務,並且在日常生活中體現文化的價值。臺灣文化政策的歷史
發展,從最早期菁英文化與庶民文化的對比,過渡到近年來思考公民如何積
極參與藝術文化活動,現在應該產生新文化治理概念的典範轉移,也就是每
一個公民都是文化主體,不同社會群體的公民可以找回自己的文化自信,將
文化的詮釋權交還給公民。
41 文化政策│〈壹〉推動文化治理變革與組織再造

要達到上述的願景與理想,必須改變過去治理文化的思維,致力營造有
利文化參與及文化發展的環境,從充實個人日常生活的文化體驗,到打造社
區、村落的地方特色文化,再到擘劃具體的文化政策,逐步推展、擴大文化
的視野,實踐由下而上的文化治理模式。

未來,我們期待透過日常生活實踐文化,可以找回公民的文化態度與生
活視野,進而發現每一個地方的主體、特色及價值,讓文化公民們積極參與
自己的日常生活,讓臺灣各地方呈現出多元、真實又活潑的文化樣貌。

05

(三)問題梳理
在過去臺灣的歷史發展中,政府的文化政策,有時候會出現只支持某些
特定藝文社群的工作,而忽略多元族群、階層或社群的不正常現象,也就是,
「文化」似乎只是少數人的權利,而未能顧及每位公民都有參與實踐文化生
活的權利。各地方的地方性也是如此,許多民眾並不認為其所在地方的特
色,以及由歷史累積而成的文化傳承,具有重要性及獨特性。因此,在臺灣
各地的文化發展,愈來愈同質化,不僅造成各地的地方文化特色逐漸消失,
文化政策│〈壹〉推動文化治理變革與組織再造 42

也不利於各地方的文化認同、發揚、傳承與延續,進而影響臺灣整體文化的
多樣性與豐富性。分析國內有關文化發展之情形,有以下問題:

1. 文化發展缺乏基本法規體系且未能推動與時俱進之立法
文化法規向來是支持一個國家文化發展的根本,立法的功能除了能以法規
條文保障及落實整體文化發展,提升國家對於文化發展之重視及落實文化
公民權外,也具有文化宣示效果,讓全國人民更能感覺政府對於文化施政
的重視。

但是,目前國內相關文化法規處於尚待立法、調整及逐步建立整體架構的
階段,諸如:「文化基本法」為文化發展的基本大法,與臺灣能否落實多
元文化,保障人民文化權利,促進文化多樣發展,擴大文化參與,並確立
國家文化發展基本原則及施政方針,息息相關;保障固有族群語言文化的
「國家語言發展法」;文化例外概念的「文化藝術採購辦法」;攸關在地
性保存,避免文化資產遭系統性遺棄的「文化資產保存法」;引導文化內
容發展及文化經濟契機的「文化內容策進院設置條例」與「文化創意產業
發展法」;與文化傳播相關的「公共電視法」及「國家電影暨視聽文化中
心設置條例」;與文化發展組織相關的「文化部組織法」;落實中介組織
臂距原則的「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設置條例」;施行已久的「文化藝術獎
助條例」等,都應該隨著時代的演進與配合發展需求,重新討論、訂定或
修正,以建立文化治理法規體系。

2. 過去多由政府主導整體文化發展民眾參與不足
過去中央及地方政府的視野,大多是以文化主管機關為主來從事「治理文
化」的工作,現在則需要所有機關以文化思維來治理國家或地方整體事務。
除此之外,過去由政府主導、由上而下的「治理文化」模式,需要翻轉為
以公民為主體、由下而上的「文化治理」模式,制定文化政策及計畫時,
要廣納人民聲音,讓公民有更多參與文化事務或活動的機會。

圖 05.臺南後壁菁寮長者是傳承社區在地知識的最佳解說員。
43 文化政策│〈壹〉推動文化治理變革與組織再造

特別是目前各地文化活動多有雷同,例如各城市的跨年煙火秀等,地方文
化發展忽略屬於自己的在地性,因此,地方需要先盤點自己的文化資源及
特性,認知地方獨有的文化特質。在各地經常出現問題的文化事件,以及
重大的文化計畫或文化建設,要建立公民參與機制,透過多元參與型態與
模式,運用審議式程序或採其精神,讓文化公民能夠展開對話與討論,擴
大公共選擇之範疇及可能性。

3. 政府部門之組織與人事制度較欠缺彈性無法因應文化發展
無論是中央或地方政府,現有組織員額固定且有限,但是文化事務卻是與
日遽增,導致無法彈性進用不同專業領域的人才,影響政府整體文化工作
專業及效能之提升,如何發展中介組織,提升人事彈性、專業度及自主性,
也賦予文化組織更多責任,延攬更多專業人士一起推動國內文化事務。

4. 文化預算不足導致文化發展受到限制
文化支出預算包括文化部及相關部會編列辦理藝術、音樂、美術、體育、
歷史文物、大眾傳播、圖書出版、天文、宗教、民俗等業務有關之支出。
中央文化支出占中央政府總預算約 1.5%,2017 年文化支出約 305 億,
其中文化部預算約 188.5 億,占中央文化支出約 62%。

文化部預算自成立以來,2012-2016 年預算規模平均約 160 億元,2017


年達 188.5 億元,較前年度成長 23.2 億元(約 14%),但文化部法定預
算占中央政府總預算歷年均未達 1%,中央政府各部預算也以文化部預算
為最低,與同屬教科文組之教育部 2,406 億元、科技部 502 億元,亦相
去甚遠。

文 化 部 2018 年 預 算 編 列 178.3 億 元, 較 2017 年 減 列 10.2 億 元; 另 編


列前瞻基礎建設特別預算 39.2 億元(文化生活圈 26.7 億、數位建設 12.5
億) ,總計 217.5 億元,法定預算加計特別預算跨越 1% 的門檻。

文 化 部 2019 年 概 算 編 列 202.8 億 元, 較 2018 年 增 加 24.5 億 元, 占 中


央政府總預算案比率達 1%,若加計前瞻基礎建設特別預算 70.4 億元(文
化 生 活 圈 54.3 億、 數 位 建 設 16.1 億 ), 則 占 中 央 政 府 總 預 算 案 比 率 達
1.3%。
文化政策│〈壹〉推動文化治理變革與組織再造 44

近年來國內文化發展逐漸受到社會重視,正當文化事務逐日倍增之際,文
化部受限於組織員額,以及文化預算不足,導致文化品質無法提升,甚而
因應重要文化政策推動,也面臨預算不足的問題。

5. 文化參與之資源與機會分配不均
以 2015-2016 年文化參與率為例,在「表演藝術」方面,平均參與率為
40.7%,65 歲以上人口參與率僅 30.8%,相較參與率最高之青少年族群
(15-19 歲)為 56.3%,差距達 1.5 倍以上;再以「文化機構及文化藝術
場所」參與率來看,平均參與率為 39.6%,然而,東部地區、原住民族參
與率為 30.2% 及 28.4%,文化近用仍有改善空間。因此,不同的地區、
社會群體、文化族群之間的文化資源分配,以及文化公民參與各項文化活
動的機會,仍存在許多不平等的現象,造成文化近用的落差,亟需政府透
過相關政策及機制,落實文化平權。

6. 文化專業人才引進及交流管道待強化
人民對於文化的需求,與政府的文化工作之間,容易產生隔閡、斷裂,因
此,除了需要文化中介組織來橋接外,亦需引導專業的文化人才,進入行
政及產業場域,互相交流及學習,並建立職能制度,提升文化人才之專業
性。

然而,在目前發展現況上,較常關注文化創作人才(如畫家、舞者、音樂
家等),卻忽略文化事務專業者制度之建構。臺灣有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
之專業證照制度,如律師、會計師、建築師等,政府部門亦推動如景觀總
顧問、社區規劃師,協助政策之規劃執行。文化專業者如能具有正式的職
業身分,將有助於讓文化朝向更專業的方向發展,然而,文化人才之專業,
在於對文化內容之認知,以文化藝術之特殊性,較難以客觀標準或技術衡
量其專業程度。惟為增加政府進用專業人才的管道,或可參考科技基本法
之科技人才交流模式,讓文化行政人員也可至業界執業,促進政府 、民
間、學界之良性互動及人才相互流通。
45

06

7. 文化影響評估機制尚待建立
聯 合 國 教 科 文 組 織(UNESCO)2001 年 發 表〈 世 界 文 化 多 樣 性 宣 言 〉, 以 及
2005 年通過〈保護及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目前世界各國已普遍認
同文化影響評估機制(Cultural Impact Assessment, CIA)的重要性。

隨著我國民主化的進展,人民文化意識抬頭,臺灣社會不再是以開發主義至上,
對於文化權利保障與促進文化永續發展日益重視,為使文化價值與思維逐步擴散
到政府施政的各面向,降低文化發展與締結國際條約或協定、制(訂)定政策、
法律及計畫間之衝突,應研議建立文化影響評估機制,瞭解政策推動可能造成的
影響,使利害關係人與公私部門能夠對話,預防及減輕可能造成之不良影響,提
升政府資源的運用效益及民眾對政府的信賴感,並讓文化價值與思維逐步擴散到
政府施政的各面向,使文化、經濟與社會共榮共存。
文化政策│〈壹〉推動文化治理變革與組織再造 46

8. 政府未能即時且系統性地蒐集、調查及分析民眾之文化需求
中央或地方政府規劃推動的文化事務,與社會大眾需要的文化事務之間產生許多落
差,肇因於政府未能有系統地且即時地蒐集及分析民眾之文化偏好,目前文化部雖
已建置文化統計資料庫,近年來亦積極改善,增加資訊之即時性,惟仍偏重靜態的
文化統計資料,尚無法完全反應人民的文化需求狀況,因此,運用大數據來即時掌
握不同地方、社群的民眾之文化動態資訊,才能有效地隨時調整文化工作之走向,
讓文化政策符合人民需求。

9. 政府部門如何再造為由下而上以在地民眾為主體的文化治理模式
過去政府組織僵化且許多政策及工作都是由上到下的制定與執行,不僅偏離民眾的
生活需求,甚至許多計畫與建設可能造成人民或環境的危害,以及各種文化發展與
社會問題。

所以,臺灣各級政府於制定文化政策與計畫時,應重新關照以在地人民及地方社區
(社群)為主體之文化需求,再造為由下到上以在地民眾為主體的文化治理模式。

10. 國家應賦予民眾參與詮釋文化之權利
在過去忽視文化公民表意權的時代,以及治理文化的框架下,民眾對於文化的想像
與認知,缺少公開對話的機會及場域,使得文化價值與意涵遭到某種程度的扭曲、
錯置或污名化,原生文化不僅產生混淆甚至斷層。

長期缺乏交流的結果,不少人以為在特定空間(如音樂廳)與特定時間(如節慶)
展現才稱為文化,精緻文化與大眾流行文化之間,亦因不理解而造成隔閡,民眾也
不認為自己擁有的個人文化資本或是在地文化是珍貴且不可替代。

因此,國家應賦予每一位公民詮釋文化的權利,從不同文化群體之間的相互理解、
尊重與包容,逐步融合、開展出對於臺灣文化價值的認同,重新定義「文化」的意
涵,這也是文化民主化很重要的價值工程。

圖 06.達悟族飛魚祭。(圖片來源:趙守彥)
47 文化政策│〈壹〉推動文化治理變革與組織再造

二、策略與方案
(一)建立文化治理法規體系
於四年內推動「文化基本法」及其他重要法規立法、修正與訂定,包括
文化部組織法、國家語言發展法、公共電視法、文化藝術採購辦法、文化藝
術獎助條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文化資產保存法、文化內容策進院設置
條例、國家電影暨視聽文化中心設置條例、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設置條例
等。

(二)建構文化治理協力機制
持續透過行政院文化會報,整合各部會施政導入文化思維;鼓勵並協助
地方政府成立跨局處文化會報;每四年召開全國文化會議,研訂文化政策白
皮書;並請地方政府召開地方文化發展會議,建立常設性公共參與機制,廣
納民間各界意見,研訂地方文化發展計畫;擴大民間參與,持續補助辦理民
間常態性公民論壇,並建立文化公民論壇平臺。

(三)推動組織再造及設立中介組織
為落實專業治理、臂距原則、提升組織效能,進行文化部及附屬機關組
織調整,並基於政策性、公共性、專業性,於四年內陸續規劃或成立行政法
人文化內容策進院、國家文化資產中心、國家電影暨視聽文化中心、國家鐵
道博物館等相關中介組織;另持續進行研商、調整或強化中介組織之功能,
提升其自主性並課予公共責任,例如: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文化臺灣基金
會等。

(四)充實文化預算
政府年度文化支出仍屬偏低,於四年內優化文化預算結構,包含爭取文
化預算每年實質成長、經資門比率之調整,並於二年內研議設立文化發展基
金,推動文化保存、文化藝術教育、文化經濟、文化科技、文化平權、文化
交流、公共媒體發展、文化藝術工作者協助與保障等業務。
文化政策│〈壹〉推動文化治理變革與組織再造 48

(五)推動文化平權會報
致力改善因族群、年齡、身心狀況、社經地位等因素所
造成的文化近用落差,並進行整合資源,協助文化設施、藝
文展演、出版及閱讀、影視音等工作,落實文化平權與文化
近用。持續擴大推動「文化平權會報」,積極改善提升藝文
場館友善服務質量,契合無障礙展演工作者及觀眾所需之軟
硬體需求;並每年辦理高齡人口、身心障礙及新移民文化參
與調查研究,瞭解國內文化平權及文化近用落實情形。

07

圖 07.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舉辦「博物館服務長者:專業知能及高齡專案分享論壇」。
49 文化政策│〈壹〉推動文化治理變革與組織再造

08
文化政策│〈壹〉推動文化治理變革與組織再造 50

(六)建立文化專業人員進用制度
持續研議透過專業行政法人設置,充實專業人力,建立文
化專業人才交流機制;二年內研究規劃文化專業人才轉任及交
流制度;每年持續擴大辦理公務人力之文化藝術訓練課程。

(七)研議建立文化影響評估制度
基於保障文化權利及文化永續發展之整體利益,應研議規
劃採漸進、務實方式推動,先從國際條約、協定之締結著手進
行文化影響評估,使文化價值與思維擴散,在決策過程中增加
政府與民眾之對話,化解民眾之疑慮與衝突;此外,於制(訂)
定政策、法律與計畫時,則應思考文化權利保障及文化永續發
展等因素,逐步評估納入文化影響評估制度。

(八)建立文化統計資料庫
持續盤點及整理文化相關統計資料,進行研究、調查、統
計,並建立文化資料庫,二年內研商及建立文化大數據蒐集與
運用機制及資料庫,除了公開數據提供各界運用,作為文化政
策制定與學術研究發展之參考,並以大數據分析及善用數位工
具,即時回應民眾參與文化活動供需狀況。

(九)推動社造成為政府政策執行之基本單位
因應高齡化及少子化社會及人口結構,於二年內檢討完成
社區營造之轉型模式,促進政府各項公共政策在社區之連結與
整合,包含組織、人事、預算等資源配置,打破部會藩籬,體
系化政策執行及服務輸送方式,讓社區成為政策執行之基本單
位,協助地域文化創生。

圖 08.金門縣金湖鎮瓊林聚落。(圖片來源:曾逸仁)
51 文化政策│〈貳〉支持藝文創作自由與培植美感涵養

文化政策

〈貳〉
支持藝文創作自由與培植美感涵養

- 文化創造力 -
文化政策│〈貳〉支持藝文創作自由與培植美感涵養 52

(圖片來源:雲門舞集《白水》,攝影 劉振祥)
53 文化政策│〈貳〉支持藝文創作自由與培植美感涵養

一、理念與 值論述
(一)背景脈絡
藝術是人類文明進程的結晶,反映了心靈、情感、智慧、感知、美學、
文化、歷史等等方面之總體呈現,世界各先進國家莫不重視藝術發展及其廣
泛效益,鼓勵並珍惜這片人文礦藏,宜善加開發利用,積極培育成為文化工
程的主要能量,以裨益於臺灣美育、生活素質與藝文產業發展。同時,期待
進一步匯聚為國家軟實力,於激烈的全球化競爭中取得利基與出路。

建基於歷史、社會與地理的特殊性,臺灣藝文發展歷程豐富多元,來自
世界各地的文化及在地文化,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中交織成獨特的臺灣文化樣
貌,是極為珍貴的文化資產。簡言之,史前時期南島文化於這片土地植根數
萬年,歐洲文化於十七世紀因著荷西殖民勢力進入臺灣,漢文化於明清時期
奠基兩百多年,日本文化在臺灣有半世紀之久直到二次大戰結束,美國文化
因美援政策而與臺灣邂逅,二次大戰後中國大陸移民潮帶來更為多元的文化
色彩,東南亞文化則於近期加入臺灣的行列,全球化浪潮下世界文化藉由媒
體科技而迅速與臺灣融匯。臺灣藝術將在這種多元文化的環境中發展開來。

藝術人才是藝術創作實力養成之不可或缺元素。殖民時期,臺灣青年紛
紛至日本學習專業藝術,成為臺灣第一代藝術家;戰後,各藝術科系成立,
奠基了藝術人才培育機制。爾後,出國習藝者紛紛學成歸國貢獻,臺灣藝術
教育環境日趨完備。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於 1981 年成立,2012 年升格
為文化部,中央與地方文化行政架構逐漸確立。展覽場所方面,博物館及美
術館於八○年代紛紛成立;表演藝術方面,自 2014 年 4 月 2 日「國家表演
藝術中心」正式掛牌成立,代表了「一法人多場館」之新時代來臨,轄下包
含「國家兩廳院」、「臺中國家歌劇院」、「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三
個國家級藝文場館,以及附設團隊「國家交響樂團(NSO)」,臺灣表演
藝術發展邁入了全新的里程碑。

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成立於 1996 年,主要目的在於積極輔導、


協助與營造有利於文化藝術工作者的創作展演環境,獎勵文化藝術事業,以
文化政策│〈貳〉支持藝文創作自由與培植美感涵養 54

提升藝文水準。為落實臂距原則,文化部於 2017 年推動完成該會設置條例


修法事宜,並於 2018 年起編列預算捐贈該會營運經費,挹注藝文獎補助資
源,擴大對國內藝文團體的協助;並落實專業審議、審鑑合一,及避免政治
力介入藝文創作;以公、私部門協力合作方式,共同建構藝文生態系之發展,
彰顯藝文創作軟實力。

文化創造力是厚實國家軟實力的基礎,國民精神福祉亦深繫於此。長期
以來,臺灣在文化歷史、藝文人才養成、展演映建制及獎補助機制有一定的
成果,然而面對時代劇變、社會變遷以及藝術創作型態的瞬息萬變,這些基
礎工程並不能符應未來挑戰與現實需求,亟待總體盤點、統整與補強,持續
營造有利的藝術創作環境。

(二)核心價值
藝文創作者延續藝術生命的香火,厚實文化認同與提升社會品味,是國
家實力的展現。政府應在不干預的原則下予以全程扶持與照顧,構築為臺灣
藝術發展的堅實平臺。於此,文化行政將聚焦於以下的核心價值:培育優質
藝術人才、維護創作環境與勞動權利,保障多元創作自由,鼓勵創新與開發,
扶持弱勢創作族群與組織,落實獎補助機制之專業、公平與透明,辦理文化
保存、重建藝術史,健全藝文創作環境並落實文化近用、提升藝文欣賞人口。

(三)問題梳理
由於過去政府施政以經濟發展為重點,因此忽略了文化與藝術的重要
性,甚至視為附屬角色。在創作環境、藝文人才培育與保存展覽等面向上,
雖然有對應措施與方案並持續調整,但對於整體藝文生態發展的關照,僅止
於點與線的服務,欠缺通盤考量,因而難以建立以文化為核心的治理體系。
分析國內文化政策於藝文創作生態體系與美感養成環境,主要問題如下:

1. 藝文人才在學院系統外缺乏長期培育與持續精進的計畫
藝文策劃行政人事的高流動率與扁平化,雖然保有了機動與彈性,但也意
味著這樣的工作相對沒有未來性,專業人員無法長期傳承經驗,展現其調
55 文化政策│〈貳〉支持藝文創作自由與培植美感涵養

度與企劃協作能力,民間場館組織、中介單位也相對缺乏,因此長期未能發
展藝術管理專業團隊,成為有效的中介組織。

2. 各項獎補助制度與機構培力計畫零散且欠缺通盤考量
藝文生態缺乏長期穩定、涵蓋各面向且針對藝文人才設計之獎補助制度,相
關規劃及審核機制亦不夠公開透明,長期下來資訊明顯不對稱。藝文獎補助
機制需重新盤整,應更具有全觀性與未來性,以回應藝文工作者實際需求,
將資源作最有效的分配及運用。

3. 藝文展演映的製作與發表過程多數面臨勞動條件與工作安全保障不足的困境
藝文生產實況顯示出報酬不合理、收入不穩定、缺乏相關保險、展場與劇場
工作安全堪慮、未提供轉職輔導等長期職業安全問題;相關證照審查與國外
工作者來臺規定欠缺彈性等長期留存問題,均導致創作自由無法獲得基本的
支持。

4. 臺灣藝術史長期以來未系統化建構且軟硬體未同步配合
從臺灣主體文化史觀、藝術文史田野研究方法、典藏詮釋研究系統、類門蒐
羅與整合、史觀連續性與轉型正義的自我反省等觀點出發,梳理出下列問題:

(1) 曾在公立場館、非營利空間、畫廊等典藏和展示的作品,缺乏作品登錄
和分享平臺,造成多數作品被排除在未來藝術史學者和評論、策展人的
研究視野之外。

(2) 藝術史往往被侷限在純美術系統內。但隨著各種領域研究的積累,劇場
史、古典樂史、民謠史、舞蹈史、文學史、電影史、建築史或設計史等
類門益趨分殊,均有史料典藏、研究推廣的需求。

(3) 文化藝術與社會、人文、科技、政治、經濟等的跨域交流,在當代展演
上已十分普遍,但相關研究詮釋仍缺乏具體的建構和統整。
文化政策│〈貳〉支持藝文創作自由與培植美感涵養 56

(4) 面對臺灣藝術史主體論述有多個時期不能接軌的情形,以及知識系統
在面對數位資訊界面快速更迭之際,都面臨「斷裂」的危機。文建會
在十年前建置的臺灣大百科及其他數位典藏系統非常分散,無助於資
訊整合與應用。現行數 位 線 上 化 的 資 料 庫 多 半 屬 於 非 系 統 性、 個 體
式、訊息式的文件資料,多半聚焦於研究個案主題,較缺乏縱向與橫
向的史觀串聯。另外,大量早期未電子化的紙本史料研究尚待建立數
位流通使用的檔案。

(5) 典藏作品受限於政府預算、庫房空間、作品型態等,未必能被完整典
藏,致使作品在知識與資訊面的流通關係常因此脫勾。

(6) 過去由政府典藏的知識與資料平臺,尚未能提出有效的退場或重新開
放查閱之機制,在歷來協同參與的藝術家、人文史家和下一代研究者
之間,形成知識上的斷層。

5. 國內藝文中介組織長期面對資源不足的困境致發展受限
因藝文市場規模相對較小,如經理與經紀人才、畫廊、拍賣公司等難有足
夠的商業誘因投入,另一方面,政府可扶持、挹注的資源有限,導致國
藝會等部門難有足夠財源支持與中介藝文作品,藝文創作者之作品難以有
效接觸可能的目標群眾,也無法進一步獲得來自支持者的實質回饋。中介
組織需要經驗豐富的藝術行政人才,因此需要保障其工作穩定、降低流動
率。在藝文人才培育與獎補助機制中,應考慮納入對於藝術行政等中介者
的觀照。透過專業中介組織與工作者,協助藝文作品之流通,如透過權利
金與版稅制度之建置與協商,促成藝文活動參與者能實質回饋,活絡並形
成對藝文創作者的支持體系。

6. 從專業角度出發的場館設計與規劃需求甚切
(1) 臺灣有過多「綜合型場館」,無論是表演場地或展覽及放映場地,往
往流於制式、缺乏專業設計觀點。然而,以現行藝術作品展演映的水
準,往往需要立基在多元且各具專業特色之完整生態系,方能支持各
57 文化政策│〈貳〉支持藝文創作自由與培植美感涵養

類藝文創作表現,以及參與者對場館的黏著度。此外,
面對當前藝術多元實驗的發展,最迫切之新興場館需求
為 200-600 位觀眾席的容留量空間。

(2) 場館的安全標準與相關專業訓練的配套管理原則,缺乏
一套具實務性之場佈設計施作人員作業規範與職業安全
程序,亦缺乏場地風險評估與保險機制,致生工安問題。
許多場館雖各自具備資源與能力,但在某些活動仍欠缺
橫向聯繫或經驗累積的效果。部分座落於非都會區的場
館,往往因人事成本不足而考量委外,以致於無法發揮
最好的軟硬體搭配狀態。

(3) 現行「綜合型場館」在各種專業需求的使用設計上出現
管理真空的狀態,許多綜合型文化館所的設計規劃過於
傳統,即便進行大規模修繕依然未能解決專業性使用的
問題。綜合型場館有其複合使用之優點,然應就其歷來
的文化活動屬性,強化其特色使用。

7. 文化節慶傾向淺碟規劃致缺乏多元美感教育與在地文化體驗
(1) 臺灣各地有各種不同的節慶活動,包含宗教民俗、觀光
產業、精緻藝術等類型,但多數為淺碟式消費,與地方
文化生活和環境生態之連結薄弱,難以帶動相關文化產
業的發展。民間、地方到中央須攜手合作、盤點資源,
以文化節慶為地方參與平臺,並以國際視野創造地域特
色。創設橫向連結的常設機制,讓常民活動與當代藝術
進行深刻對話,提升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意義,形成新
的文化生產活動鏈結。
09

圖 09.衛武營音樂廳採全臺獨一無二的葡萄園式座席設計,讓不同高度位置
的觀眾,同樣享受到最佳的聲音及視野。
文化政策│〈貳〉支持藝文創作自由與培植美感涵養 58
59

10

(2) 相關文化體驗與多元美感的經驗難以與教育資源串接,公共事務與建
設(如教科書、校舍、政府部門等)也須進行文化美感素養的提升。
文化應與教育、社區及在地文化進行連結,建立社區藝文據點、文化
生活學習體系或學習網絡,進行藝術扎根,讓多元的美感經驗有機會
進入生活,營造可長可久的美感環境。

面對二十一世紀臺灣文化總體營造的願景,我們盤整過去的優缺得失,
以更全方位、更具高度、更具歷程感、更務實與彈性的觀點,重新思考藝文
創作自由、人才培育與美感涵養的策略與方案,讓各世代、各領域之藝文工
作者能分別獲得應有的、具體的、到位的扶植與支援,營造有利於創作、展
演映、保存研究與教育推廣的友善環境。
文化政策│〈貳〉支持藝文創作自由與培植美感涵養 60

二、策略與方案
有鑑於全球化浪潮下,藝文發展日新月異、瞬息萬變,其
競爭與合作情況更為複雜並具挑戰性。因此,策略上必須是扎
根與前瞻同時兼顧,方案運用上必須是彈性與務實並籌,視野
上是在地與國際雙軌,短中長期規劃有序,方能有效實踐理想、
達成目標。政府應本著全面提升我國藝文創造力,衡酌社會發
展現狀及充分運用文化預算,以進行各項政策作為。

(一)完善文化人才階梯式培育機制
1. 結合民間專業資源,與專業中介機構合作,提供人才培育訓
練機制和內容,強化藝文人力資源媒合管道,層面應涵蓋藝
文創作、文化內容、管理經營與行政、技術、推廣教育、媒
體傳播、研究評論、行銷與消費業務等。

2. 文化部應與教育部、科技部跨部會協商合作,從學生、初就
業青年、資深職涯等各階段積極培育文化人才。計畫包含文
化體驗教育,高等教育系統的藝術專業人才職能培育,青年
文化事務培力,終身教育的文化參與,並針對科技界面的動
態進程,滾動式地研擬與修正內容產業研發、產製、推廣的
人才培育計畫。

3. 文化部應與地方政府文化局合作建置培育政策機制,協力結
合地方文化中心,推動展演映館所之駐館計畫,有效整合在
地資源,縮短藝文人才之城鄉差距,增加經理人才之專業養
成與經驗積累。

圖 10.臺南市月津港燈節。( 圖片來源:都市藝術工作室)
61 文化政策│〈貳〉支持藝文創作自由與培植美感涵養

(二) 全面檢討藝文獎補助機制
1. 政府應與專業中介組織密切合作與分工,以尊重文化工作者創作自由為前
提,推動支持體系健全運作。針對創作獎補助,須謹守臂距原則,落實中
介組織作為專業與公平的平臺體質。獎補助系統的規劃,以兼顧國際性、
實驗性、扎根性、政策性、文化多樣性、公共性之平衡為原則,發展「導
入民間專業能力與政府政策協力運作」的機制,包括:與民間中介組織合
作,委以公共性的專業治理業務,共同建立穩定發展、資訊公開、合理監
督及穩定運作的機制,並避免機構運作與現況有落差、專業人士流通阻塞
與工作效能僵化等可能困境。對於非營利性事業機構,應依其類型審視補
助合宜性,尤其具備公共服務性質之民間中介組織,對政策協作推動與專
業環境發展影響甚鉅;應依臂距原則建立夥伴關係,以多年期計畫扶植其
自主發展,建構涵蓋面廣的中介組織生態系,形成健全的、自主的專業藝
文經理網絡。另於補助機制中設立退場機制,以擴大補助機會及公平性。

2. 在獎補助實務方面,獎補助機構應對補助對象與新興組織進行調查研究,
並輔導協助申請,主動出擊。國藝會現行機制為「審鑑合一、陪伴輔導」,
應進一步導向「專業補助」思維。政府應提升相關行政程序的便利和適切
性,注意補助全面透明化(如規劃、機制、審核等)及核銷簡化等,觀照
不同藝術創作形態之差異與需求,避免本位主義。同時為求文化行政人員
能與時俱進,應有相關專業進修管道,以瞭解當代藝文活動的發展趨勢及
特殊性。

3. 政府應建立固定、流暢的管道,以促進產官學的充分溝通;透過中介機構
的銜接與運作,確保政府能具體回應民間之訴求與建議;另加入由產業界、
學術界參與組成之第三方中介組織的銜接與促進,使所有政策能掌握現
況、與時俱進、隨時檢討及滾動式修正。

(三) 改善藝文工作條件與職涯發展支持體系
1. 文化部文化基本法草案已明訂文化工作權應予以保障,並落實勞動相關法
規之保障。政府亦應提出藝文勞動調查報告,供施政參考,以改善藝文從
業者的勞動條件。
文化政策│〈貳〉支持藝文創作自由與培植美感涵養 62

2. 透過政府部門之協調機制,將藝文工作者報酬或給付制度合理化,公部
門之藝文人員聘用、藝文標案、藝文相關工作報酬給付標準,應考量各
類創作產製的特性,並根據物價指數、整體薪資狀況,建立藝文工作者
勞務最低工資參考,逐年滾動檢視。另研擬改善對於網路時代之文學創
作、出版、研究或評論書寫等各種創作被廣泛流傳、轉用,相關工作者
卻無法收益等智財權相關困境。

3. 政府應協助建立藝文勞動契約範式及藝文勞動人力社會安全體系,保障
有關職災、轉職輔導、老年安全、退休制度、藝文保險、低利借貸、急
難救助機制及法律扶助等健全藝術產業的支持體系,以利藝文創作長遠
自主發展。另應配合產業發展趨勢,透過與產業中介組織討論與合作,
在法令、稅金、基礎保障、外籍人才來臺交流等相關議題,提出跨部會
改善方案以及諮詢協助的管道。考量藝文創作乃公民自由參與的表現,
其職業身分之認定不宜有過多條件限制,藝文工作者身分認定程序宜納
入民間協會及藝文工作者集體組織共同參與。

(四)重建臺灣藝術史
1. 為系統性、完整性地建構臺灣藝術發展的歷史脈絡與版圖,應積極重建
臺灣藝術史,文化部協助地方建構地方藝術史及典藏體系,成為國家藝
文檔案的一環,以完備臺灣藝術史的體系建構。由於在地藝文知識與歷
史是建構臺灣藝術史不可或缺的關鍵,應重新梳理地方藝文知識及歷史
與臺灣藝術發展脈絡的關係,充實藝術作品典藏、深化研究、推廣運用
及公民參與等方式,使大眾有更深刻的在地美術、音樂等藝術史的記憶,
並得以進一步體驗感受與傳承。結合國家文化記憶庫、地方知識學、文
化體驗教育,以美術史、音樂史、工藝史、文學史、影像史及建築史等
為主要內涵,分別從軟體面、硬體面著手,促進藝術詮釋與評論體系,
以厚植臺灣文化軟實力。

2. 結合中央及地方藝文館舍之轉型,保存臺灣珍貴的藝術史與文化記憶,
建立臺灣文化主體性,並與亞洲、國際當代藝術建立連結關係。提升各
類文化設施硬體設備與服務品質,使文化藝術資源為全民共享,融入大
眾生活。
63 文化政策│〈貳〉支持藝文創作自由與培植美感涵養

3. 對於藝文史料的捐贈,設立機制提供獎勵。連結民間研究能量,並與教育
部合作支持藝術大學設立臺灣藝術史研究中心。另應定期公布重建臺灣藝
術史之成果與運作效能,包括資料、調查、研究與詮釋、人才培育等。

(五)建置藝術檔案中心
1. 除設立國家型博物館典藏藝術作品外,針對藝文相關檔案、史料、展演文
件、展演文物等加以蒐藏,建置藝術檔案中心,保存臺灣文化共同記憶。
對於具重要性且急迫性之珍貴藝文史料應儘速進行整理、保存、典藏、修
復及數位化、修護人才之培育等。檔案中心持續蒐集整理文獻檔案,提供
藝術家捐贈文獻、數位化文獻及學者研究,透過完整的藝術檔案建置,跳
脫過去僅限保存典藏藝術作品的思維,做為藝術史研究全貌的基礎,建構
藝術史料體系,厚植我國藝術研究之根基。

2. 除於學院內藝術史研究的範疇增設各類藝術史
的相關學程外,亦透過民間研究中介組織,設
計多門類的藝術史討論會與研習機制,加強藝
文素養和學術討論風氣,並協同當代進行式的
評 論 寫 作 系 統, 產 生 具 體 連 結 與 交 流 的 方 法
學,刺激多元學術發展與對話。另盤整過去已
建置的各類藝術相關資料庫,檢討未能延續、
更新與有效發揮功能之原因,據以提出未來應
如何建置與統合的計畫。

3. 為促進藝術史的連續性,接軌現代美術與當代
藝術,應積極籌設臺灣現代美術展示及典藏機
構。 博 物 館、 圖 書 館、 檔 案 館 等 應 就 藝 文 史
料 的 收 藏, 提 供 開 放 性、 易 聯 性、 研 究 使 用

圖 11. 重建臺灣藝術史 學術研討會暨論壇 主視覺海報。


圖 12. 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庫房,極具專業性和現代性科技
補助管理之設施與設備,使美術館文化資產獲得最佳
的保護。

11
文化政策│〈貳〉支持藝文創作自由與培植美感涵養 64

授權的查閱系統服務,永續經營資料庫,推動跨館際之數位化策展與應用
交流,加強藝文知識體系之流通和傳播,並建立史料捐贈和典藏之獎酬機
制。

(六)提升國家級與各類型展演映場館專業管理成為生態發展中的重要基礎
1.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為臺灣最具代表性之國家級專業場館引領者,應研發產
製多元之優質文化內容,設置國際專業級規格軟硬體。運用一法人多場館
的整合優勢,建立三館節目分享機制,或共同規劃藝術節等系列型節目,
並透過共製計畫蓄積臺灣團隊之創作能量,一方面培養專業人才,搭建國
際交流平臺;另方面擴大國際團隊來臺巡演機會,讓更多觀眾能同步欣賞
世界一流之演出,並推動城市文化觀光。文化部應每年辦理國家表演藝術
中心營運績效評鑑,瞭解實際運作情形,給予評核與建議。

12
65 文化政策│〈貳〉支持藝文創作自由與培植美感涵養

2. 中央應與地方協力提升場館規劃及營運管理能力,並配合藝文場館硬體同
步整備,加深且加廣在地藝文特色,實現平權共融而無礙的藝術文化參
與經驗,強化藝文展演場館在各地文化生活圈之功能,成為藝文扎根及驅
動藝文發展的據點,以催生藝文發展生態系,完善全民美育機制。全面盤
點與體檢各類大中小型展演映場館,朝向藝術總監、策展人等專業治理,
提升各地藝文展演場館之效能。除保留實驗性空間外,也需平衡城鄉資源
的落差。尤其應定期責成專業人士評估藝文場館,提升規劃及營運技術能
力,提供場館設施設備之標準參考。文化部應促使各地方政府定期檢核各
類展演映場館升級改善,建立各類型文化專業場館的質化評量標準(含性
別友善及無障礙共融空間等),並訂定實質推動期程與具體場館改善數
量,鼓勵場館資訊透明公開化及資源共享。

3. 展演映場館間的串連和空間生態圈的形塑,亦須帶動對於各地方場館和場
館之間橫向的連結,強化該空間生態系和生活圈的凝聚,將盤點後的資源
開放、形成可彈性運用的機制,形塑連結地方能量的場域、帶動地方發展。
文化部應協同地方政府提出更有效的營運策略,使在地藝文場館建立特
色、營運升級,以「美術館-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GLAM)」資源
整合概念,將地方文化中心、文化館、廟埕、閒置空間等交流活化,形成
城市文化串聯的節點,成為地方生活美感、知識傳播網絡的枝幹,共同將
力量擴散到衛星鄉鎮及偏鄉,為擴大整體藝文市場而努力。

4. 盤點空間情況和需求,檢討相關不合時宜之法令,爭取更多閒置空間做為
藝術文化工作者 / 非營利團體的基礎營運、創發、排練、推廣或演出的空
間。對於藝文事務,包含場館經營應制定專業人才進用辦法,行政人員應
有相關素養與培訓,以提升專業運作與溝通效能。

(七)發展臺灣地方節慶在地化及國際化
1. 中央政府對於全國各地節慶,應規劃具國際文化識別價值以及視野高度的
行銷策略,進而創造國際對話與連結的機會。並透過中央政府的整合,讓
在地節慶成為打開文化藝術觀眾市場的重要媒介,成為推動文化產業化的
在地力量。
文化政策│〈貳〉支持藝文創作自由與培植美感涵養 66

2. 地方產業發展的課題,應從自然人文、社會資源,以及所面對的挑戰著手,
有計畫地培育跨域創意人才,提供平臺,讓地方的課題成為藝術、教育及
產業發展的機會。

3. 輔導地方政府結合表演藝術、傳統技藝,融合在地文學及歷史脈絡,打造
具在地意義之藝文環境,發展在地特色及產業,透過節慶展演活動,以文
化形塑國際識別價值並推動城市行銷,吸引國內外創作者與觀光客匯流,
持續開拓藝文聆賞人口。

(八)提升生活美感、普及文化體驗教育
1. 生活美感與體驗的學習也應兼顧軟硬體層面,除教材內容的規劃外,也應
重視教材的視覺設計及整體建築環境,以培育下一代的文化內涵,並擴大
相關文化工作者的就業機會。

2. 由政府推動公民設計,促進公民參與,提升公共設施、政府出版品、學校
教材之美感。教育部門與公部門產品應帶頭提升美感素養,建立相關評估
機制。

3. 推動文化體驗教育計畫,於學校教育之表演藝術和人文藝術課程,增加對
於在地傳統藝術內容的比重,並鼓勵於教案中邀請該類型藝文從業者實際
分享教學。與教育部跨部會合作討論,提升國民教育藝術與人文領域於在
地文化及傳統藝術內容之授課比重。辦理生活美感體驗推動成果展示,擴
大與深化分享、交流的平臺。
67 文化政策│〈參〉文化保存與扎根、連結土地與人民歷史記憶

文化政策

〈參〉
文化保存與扎根、連結土地與人民歷史記憶

- 文化生命力 -
68

圖片來源:趙守彥
69 文化政策│〈參〉文化保存與扎根、連結土地與人民歷史記憶

一、理念與 值論述
(一)背景脈絡
人民「所在」的文化與多元豐厚的歷史記憶及環境,是臺灣重要的文化
資產。面對社會變遷快速及經濟開發對文化保存造成重大衝擊,以及全球化
對在地文化的侵蝕,國家必須進行文化保存、扎根與再生產,建立臺灣文化
主體性。

臺灣文化在歷史環境發展的複雜性中,一直受到時代趨勢、政體更迭、
產業變遷、多元文化交會等諸多力量的拉扯與衝突。近百年臺灣受到世界強
勢國家(如日本、美國、中國大陸)在文化、政治、經濟、外交、教育、娛
樂等面向的深刻影響,對於臺灣文化主體性的建立是個重大挑戰。再者,近
百年臺灣由農業社會轉向工業社會,使得傳統文化賴以發展的文化生態有著
重大變遷。加上教育在全球化中普遍宣導的知識內容,及至今不衰的考試導
向升學主義,使得在地文化不易鑲嵌進現代教育中,不利於臺灣傳統文化的
傳承與扎根。雖然政府於 1982 年頒布文化資產保存法,但是文化資產保存
的社會爭議迄今仍不斷發生。政府長期重經濟開發而輕文化保存,許多縣市
政府編列文化保存預算不足,對於文化資產防災意識欠缺。環境影響評估法
對於開發案之文化衝擊的評估,經常聊備一格而毫無效用。這些都是當今文
化保存的重要背景脈絡。

面對各種困境與挑戰,我們將以文化保存與扎根,建立臺灣文化主體性
與文化沃土;以連結土地與歷史,確保文化多樣性;以挖掘在地知識與傳統
智慧,面對環境變遷風險及營造文化再生的韌性環境;以建構臺灣文化環境
路徑,促進文化經濟再發展;以多元參與的文化治理機制,建構文化公共領
域及地方文化再生。

圖 13.彰化芳苑潮間帶牛車採蚵。(圖片來源:趙守彥)

13
文化政策│〈參〉文化保存與扎根、連結土地與人民歷史記憶 70

(二)核心價值
1. 文化保存與扎根:建立臺灣文化主體性與文化沃土
一個國家、社會、地方有文化主體性,才有自信面對過去傷痛、當前問題,
及前瞻未來。文化主體性奠基的工作在於文化保存與扎根。臺灣在歷史上
作為海洋與大陸、東方與西方輻輳交會之地,融匯了許多族群或國家的文
化,成為臺灣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僅助於多元文化的保存與扎根,
更裨益於社會發展所需的文化沃土經營。

2. 連結土地與歷史:確保文化多樣性
文化多樣性確保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多元機會,更是創新創意的必要環境與
價值觀,其奠基於土地與歷史的連結。爬梳不同時代的原住民、現住民、
新住民、移工、勞工等文化內涵的發揚,有助於臺灣文化多樣性的經營。
在以呈現地方文化容顏為基準的文化資產保存系統性方案,將透過文化生
態整備以促進在地文化再生產。在文化多樣性的歷史重建過程中,各時代
政治、環境、勞動、移民、族群等人權議題,皆能被公平對待,期待多元
文化面貌真實呈現。
71

14 15

3. 地方知識與智慧平臺:面對環境變遷風險與產業再發展
文化發展在於讓這塊土地上的人們,有能力面對環境變異風險,並在時代
變遷中,使產業生生不息地再發展。當我們迴向深掘地方知識與傳統智慧,
將發現先民如何與這塊土地的地水風火,一起共構適當的生活方式。各地
豐富的地方學,除了構成臺灣文化內涵外,更是地方創生的基礎。

4. 多元參與機制的文化治理:促進文化公共領域建構及地方文化再生
文化公共領域參與是公民社會的礎石,亦是文化治理得以落實的基礎。文
化治理的意義,在於透過文化工作學習與培力,培養更好的新世代;並透
過適當機制讓公私部門得以多元參與,包括政策參與(如全國文化會議)、
生活參與(如社區營造、村廟興學)、行動參與(如搶救文資、文化信託)、
教育參與(學校各科教學融入文化保存案例)、稅賦參與(如文化抵稅)、
認同參與(如產業或各部會進行自身文資保存)等。愈是廣納式參與,愈
能強化文化資產保存力量,裨益於文化保存價值觀的共識與地方文化再生。

文化生命力的積累不只有形或無形文化資產,更包含背後的時代精神與當
代社區居民的生活樣態,因此必須從多元角度去思考文化公共領域的參與
式文化治理,促進政策成效監督與整合在地資源,也打造在地通往國際的
臺灣文化之路。
文化政策│〈參〉文化保存與扎根、連結土地與人民歷史記憶 72

(三)問題梳理
1. 文化生態崩解亟待重建
臺灣文化資產原生的社會脈絡崩解(如工廠關廠、古窯熄火、醫
院停業、三合院無人),卻無法順利鑲嵌進當代的生活脈絡與價
值觀中。許多老房子被遺棄、許多老建築被拆毀、許多民俗被淡
忘、許多技藝失去傳承。雖然有文化部與文化政策,但過往貧乏
的經費,使得文化資產保存事務一直處於邊緣。在教育體系中,
本土文化課程亦遠遠不如英數理化受重視,而各級學校將老校舍
以「危樓」之名拆毀之情事更是經常發生。

2. 文化保存缺乏脈絡性、系統性及在地性
歷史與文化是文化生態環境之產物,因此文化守護應重視在地脈
絡鑲嵌性,及強化地方賦權。然而,當前文化資產指定登錄多單
點為之,缺乏系統性文化資產類別與保存,致使歷史脈絡割裂而
無法整體保存,也難以發揮整體經營的力道。其次,有形文化資
產與無形文化資產被割裂式對待,致使有形物件缺乏相應的技
術、人才、記憶等,而難以適切經營。其三,文化保存不該只是
文化部事務,經常牽涉到中央各部會或縣市各局處業務,但卻缺
乏跨領域協調與合作,難以促成整體性文化保存。其四,公有眷
村、校舍、煉油廠、糖廠、礦場、軍事遺址、鐵道遺構、菸廠等
缺乏整體系統性的保存策略。

3. 文化資產審議需改善
文化資產審議乃制度性保護文化資產的價值判斷機制,需有令社
會大眾信服的專業組成、公開透明與民眾參與。現行文化資產審
議委員的組成結構、審議標準等仍需強化,地方政府處理程序宜
更嚴謹中立;審議過程務需透明公開,回歸文資審議認定的客觀
價值。同時,因應文化資產樣態愈來愈多,文資之專業性亦需涵
蓋多樣性。

圖 14. 傳統匠師資格審查。
圖 15.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園區考古現場,考古隊員挖掘出土遺物後,現場
人員須馬上進行記錄標示。
73 文化政策│〈參〉文化保存與扎根、連結土地與人民歷史記憶

4. 文化扎根與發展於人民日常生活中,亟需廣納式社會參與
文化保存的關鍵,在於如何讓社會各界皆有多元機會與場域參與。若
缺乏讓公私部門及社會大眾廣泛參與的機制,就難以讓文化保存成為
社會共識。當前文化預算多侷限於文化部門,難以成為具有影響力的
施政,也有礙文化保存。歷史與文化必須回到社區生活之中,讓當代
生活更為豐富、富有文化趣味,同時回應當代課題。社區人才不足在
於青年能否返鄉,社區尚缺乏能以文化打開公共領域、建構可彰顯公
共價值,並讓專業人才可以發揮的工作崗位。此外,各族群母語尚未
於社區生活中受到重視,不利於發展文化多樣性。

5. 文化保存教育為文化扎根與傳承的重要機制
文化單位、各級學校、社區組織等尚未在文化保存人才養成上,發揮
應有的力道,致使從中小學課綱、教科書、中小學教師教育、建築師
教育、文官教育、文資人員培力、傳統技藝傳承等諸多文化保存人才
養成領域,皆有著樣態不一的困境或問題。而教育體系過往著重國語
教育及英語教育,使得各在地族群的母語嚴重流失,致使族群文化連
帶流失,影響至鉅。

6. 文化機構專業與效能的結構性調整與文化近用問題
歷史文化的有形、無形內涵之保存、詮釋與溝通,是守護文化生命力
的基本工作。參與歷史文化詮釋、保存與溝通的文化相關館舍、機構
或計畫,長期由官僚行政理性主導而著重短期績效,及將設置硬體(如
博物館)視為政績,卻忽略必要的人力、預算、專業等軟體內涵。在
大幅仰賴中央各類補助才能生存的情況下,致使地方文化工作受到文
化行政(及主計規則)的限制甚大,而走向形式化或業務化,失去了
專業向度。當文化館舍編制嚴重不足,將無法吸引優秀人才長期耕耘;
而大部分補助計畫期程太短、或以資本門為主,不符合文化工作實際
需求。
文化政策│〈參〉文化保存與扎根、連結土地與人民歷史記憶 74

二、策略與方案
國家必須肯認各族群多元豐厚的歷史記憶,保存世代相傳的文化資產,
作為當代文化生活和社會永續發展的基礎。為了連結土地與人民的歷史記
憶,政府必須充分落實文化資產相關法令之效能,擴大公民參與機制,並保
障不同社群的主體性及差異性。為了協助文化資產個案的保存與永續經營,
政府必須建立專業組織,從研究調查、修復及長期經營等面向,營造有利文
化資產保存的環境。而政府也必須從人民生活的「所在」-社區著手,使地
方的知識能夠被系統性蒐集,並以此豐厚社區認同,使社區能夠回應持續變
動的世界。而博物館、圖書館、地方文化館等文化設施,是地方文化生活的
中心,政府必須持續提升專業性與公共性,營造完備的地方文化生活圈。

(一)健全文化生態
文化保存需基於健全的文化生態。除了藉由文化行政、制度、法令、政
策、經費等培育文化沃土,並需系統性、全方位的營造各種文化資產所
需的新文化生態。

1. 為健全文化保存所需的文化生態,需擘劃文化保存整體藍圖,中央與地
方政府應建立文化保存政策,並公布文化資產保存中長程計畫及年度計
畫。計畫擬定過程應引入公民參與機制,使社會大眾得以參與。文化部
與縣市政府共同協力辦理之各項文化保存相關計畫,應與其文化保存政
策及中長程計畫相配合。

2. 透過以世界遺產之規範標準,推動與深化臺灣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保存,
帶入國際寬廣視野;並定期進行全面文化資產普查,以更新社會價值變
遷下的潛在文化資產認定範圍及列冊追蹤名單,促進社會各界廣泛參與
文化保存。

3. 促進系統性文化資產保存,以落實文化資產整體歷史脈絡與環境脈絡保
存。透過「再造歷史現場」專案計畫,突破過去單點單棟式的硬體搶救,
以文化保存帶動周邊整體空間治理與地域振興。對考古遺址、原住民文
75
文化政策│〈參〉文化保存與扎根、連結土地與人民歷史記憶 76

17

化、活態可動的文化資產、國公有文化資產等,擬定系統性保
存策略,以完整保存相關物件、人才、技術、記憶等有形及無
形文化資產。原住民族文化保存宜能全觀性處理母語使用、部
落人口外流、原民文資保存實務歧異性、原民文化保存之公私
協力、原民自治與法規、原民文化人才培育與傳承等文化生態
議題。此外,如蒸汽火車運行時可能產生的環保疑慮,應兼顧
文化保存價值優先進行協商。

4. 文化資產價值評估,除了審議會上的個案審議外,應進行文化
資產價值的研究、政策評估與保存,俾使國公有的眷村、校
舍、煉油廠、糖廠、礦場、軍事遺址、鐵道遺構、菸廠等得以
系統性保存。並於文化相關法律中研議增列潛在文化資產調查
評估相關規定。同時,將普查成果、列冊追蹤與文化資產之建
物範圍等資料,提送縣市都市計畫、都市更新及建管單位,讓
都市開發及更新計畫規劃階段,或建築申請拆除執照時,能即
時進行文化資產價值評估。

圖 16.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太魯閣國家公園。(圖片來源: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提供)
圖 17.澎湖縣風櫃 962 地號古宅。(圖片來源:陳志勤)

16
77 文化政策│〈參〉文化保存與扎根、連結土地與人民歷史記憶

(二)文化保存的當代價值競合
文化保存需立基於社會價值的認同。在新舊社會交錯之際,文化保存價
值需要透過對話爭取各公部門、私人、企業之認同,也需透過制度、法
令、政策等,支持文化保存價值,從而裨益文化多樣性之開展。

1. 開創文化保存價值競合新機制。文資審議會乃制度性保護文化資產的價
值判斷機制,應研議更具體之行政監督及爭議解決機制,以促進文資審
議之公信力。研議文化資產信託機制,使中介組織得以接受公私部門付
託,整合資源投入保存與文化經營。同時鼓勵國公有機構設置文資專責
單位。若國公有機構暫時無法維護所屬文化資產,宜能託管給中介機構
或民間單位進行維護與活化再利用。

2. 加強私有文化資產之協助及獎助機制,深化文化保存社會價值。可行方
案包括:(1)增加稅賦優惠或具文資身分之建築得以經營相關事業等
政策誘因;(2)對非都市計畫區私有文資建物提出有效的獎勵措施;
(3)鼓勵企業捐助文化資產修復、經營與維護,擴大引入民間組織資
源,共同促進私有文化資產保存;(4)引導政府設置之相關基金協助
私有文資保存;(5)研究來自歷史發展的土地權糾紛,以促進私有文
資之保存。

3. 充足的文化保存經費,有助於各級政府保存文化資產,也是當代社會文
化價值塑造的重要機制。可行方案包括:(1)推動「國家文化資產保
存基金」來保存維護全民的文化資產;(2)促進稅制創新,如制度性
引導個人或企業捐贈文化資產保存領域,並得列為所得稅扣抵項目;
(3)制度性要求各部會編列預算維護所有或管理之文化資產;(4)
經濟部修訂上市櫃公司社會企業責任規定,訂立企業協助文資保存相關
指標,以引導企業參與文化資產保存。

4. 確保文化多樣性的核心價值,在社區營造中加強各族群的文化保存課
題、多元母語推廣,及在地知識與傳統智慧的挖掘與傳承。重視無形文
化資產如何在當代生活環境實踐、鑲嵌及價值競合。獎勵推動文化資產
保存維護有功之個人或團體(如國家文化資產保存獎),以建立文資保
存全民共榮感。
文化政策│〈參〉文化保存與扎根、連結土地與人民歷史記憶 78

(三)跨域溝通與協力合作
文化保存經常需要跨部會或縣市跨局處協調與合作。透過國際交流能讓
國內外文化保存經驗相互交流、精進與支持,有助於「愈在地,愈國際」
的在地文化能量。

1. 中央與地方政府應常態性舉辦文化會報、文化論壇或文化資產會議,以
促進跨領域對話並解決綜合性問題。

2. 文化大數據分析有助於中央或地方的文化治理。地方學所累積的研究資
料可建構各地歷史文化敏感區資訊,供都市發展單位管制參考。從「建
置防災整備機制」、「推動防災科技整合」與「深化文資守護網絡」等
三面向著手,建立防災守護體系;專案補助地方政府,充實文化資產防
災設備及人力,並建立與內政部消防署及警政署之橫向合作機制。

3. 文化部與教育部需密切合作落實文化資產保存法第十二條,實施文化資
產教育,推動多元母語教育(包括新住民的母國語言)、文化保存教育
(包括師資培育過程、課綱列入文資案例、教科書、文資教材開發、鄉
土教育等)、文化保存專業教育(包括大學建立古蹟修復、文物修復的
完整教育體系)、及校園文化資產保存。

4. 博物館肩負積極保存多元文化,並提供多元觀點對話之場域,政府應強
化博物館回應不同社群(族群)觀眾需求之能力。為促進國際交流與跨
館合作,推動財團法人臺灣博物館文教基金會轉型再造;並配合「新南
向政策」,積極推動與東南亞地區的文化交流及互動。

(四)鼓勵文化公民參與
落實文化資產保存法第一條「保障文化資產保存普遍平等之參與權」的
精神。文化保存有賴社會大眾的行動支持與日常生活鑲嵌,此需根基於
文化價值認同,並透過文化公民意識深化來達成。
79 文化政策│〈參〉文化保存與扎根、連結土地與人民歷史記憶

1. 開創文化公民參與新機制。為培養新世代人才及深化文化公民意識,建
立未成年人文化教育基金帳戶,打造青年在地參與的支持體系及場域,
鼓勵各種社會力量(如各級學校、社區、非營利組織、社區大學、地方
文化館、村廟、樂齡學習中心等)於多元場域推動文化傳承。擴增公民
審議、青年論壇、地方文化館、文化資產志工、青銀合創實踐、都會社
造、第二部門社會責任、新住民藝文推廣,促進廣泛的文化參與,以文
化保存強化地方文化能量。促進社區營造組織準公法人化,以整合村里
行政單位與人民團體組織,並設立社區公基金,統籌募集及運用資源。

2. 鼓勵公民參與文資保存。文資審議過程宜透明公開,建立各提報案件檔
案及處理程序之資料庫,在審議過程得加入公開討論,以強化公民參與
機制。文化資產修復再利用過程宜能擴大民眾參與,落實公開各階段相
關報告書,適度開放相關會議旁聽,或舉辦說明會或公聽會,推動修復
過程導覽計畫,讓公民了解其中文化資產價值,裨益於後續監督及提升
修復品質。
文化政策│〈參〉文化保存與扎根、連結土地與人民歷史記憶 80

3. 完善地方文化生活圈。在縣市政府文化政策藍圖下,以軟體帶動硬體發
展,持續充實或改善生活圈內博物館、地方文化館、檔案館、圖書館及
藝文場館,結合地方文化資源與地方文化產業,提升文化公共服務之內
涵及可及性,強化數位內容開放及方便存、取、找、用,以促進民眾廣
泛參與文化保存。

4. 鼓勵師資培育過程及各級學校運用文化資產及地方學內容,將先民智慧
融入各科教材,發展具在地文化特色的教學內容。文化保存的詮釋權體
現在教科書中,並開放民間參與教科書教材書寫。鼓勵協助各機關、公
營事業機構、學校及政府捐助之財團法人舉辦文化教育課程活動,建立
文化保存的價值認同。

(五)開展文化保存經濟
文化保存相關產業發展是文化保存活化的支持系統,此需結合當代科技
與文化資源,振興文化活力與產業生機,裨益文化人才的在地扎根。

1. 培養文化整合經營人才,以區域文化資源打造「臺灣文化路徑」,優先
活化再利用文化資產空間,以提升文化內涵來帶動文化經濟,追求文化
永續。

2. 鼓勵企業保存自身產業文化資產及進行轉譯再生產,一方面作為地方文
化經濟生財之資,另一方面在產業運作中保存文化與扎根。促進企業結
合地方文化產業及社區營造,振興文化活力及產業生機,以營造文化保
存相關產業所需要的人才、法令、政策、市場、組織等整體環境。

3. 培養結合科技與文化的人才,鼓勵善用國家文化記憶庫與地方學內容推
動文化保存相關產業,並鼓勵發展數位人文資源近用之多元型態與途
徑,如電影、劇本、遊戲、展示、出版、短片、公播、展覽、文化導覽
等,深化文化加值內容及促進文化數位經濟,提供民眾多元體驗。

圖 18.「國立臺灣博物館」小小導覽員介紹古生物大展。
18
81

19

(六)強化文化保存專業
文化保存需在人才養成、文資審議、博物館經營、職能基準等方面
進行堅實的專業發展,方能令社會大眾信服,減少文化保存爭議。

1. 為提升文資治理之專業性,二年內研議成立「行政法人國家文化資
產中心」,以提供文資保存技術服務、培育人才、並獎助文資產業。
推動於大學成立「文化資產保存學院」、保存專業技術學程或學分
班,對文化保存科技、文化保存哲學、文化保存經營等進行全方位
研究,以培養文化資產專業人才。並與勞動部合作,發展文化資產
保存職能基準,建構完整專業人才之教育、訓練、檢覈、認證、就業、
回訓、退場制度,縮短訓用落差,並建置文化保存專業人才資料庫,
以滿足文化保存產業人才之需求。
文化政策│〈參〉文化保存與扎根、連結土地與人民歷史記憶 82

2. 文化資產審議乃制度性保護文化資產的價值判斷機制,需有令
社會大眾信服的專業度。文資審議會委員的組成應有公民團體
名額。為兼顧各種不同文資的專業與類別,由文化部建立各類
文資委員資料庫(並接受公民團體推薦),各縣市政府得視個
案組成專家小組,協助審議會進行價值判斷。加強文化資產列
冊追蹤、現勘審議程序與文化資產價值評估及研究。文化部應
定期對各文資審議會委員及行政人員辦理法令講習、案例討論,
並輔導各地方政府成立文資分區專業服務中心,以增加文資專
業人力及審議行政能力。

3. 為確立博物館專業性,積極落實博物館法,協助博物館健全組
織,建立博物館館藏政策、典藏管理與修復制度、及博物館主
題相關之知識體系。宜依據設立宗旨及發展目標調整博物館體
系及推動館務,更全面回應當代社會及環境需求,持續進行內
外溝通,並改善人力、經費、業務結構。由政府委託的各項相
關計畫之目標與執行,尤須著重價值取向,避免短時間的產出
取向。

4. 建立公立博物館館員考選訓時應有的專業基準,及專業人才培
育機制。並透過在職進修深化其專業意識與職能,以提升博物
館之專業性、公共性及營運能力。引入多元觀點,推動博物館
擴大當代社會關懷,以收藏、研究及展覽策劃案方式,與當代
社會議題連結,促進公共對話,推動公眾詮釋,凝聚文化認同。

圖 19.國立臺灣文學館「臺灣文學的內在世界」主題常設展,利用多元媒材與
互動科技,展現臺灣文學豐富的內涵與生命力。
83 文化政策│〈肆〉文化經濟與文創產業生態體系的永續

文化政策

〈肆〉
文化經濟與文創產業生態體系的永續

- 文化永續力 -
84
85 文化政策│〈肆〉文化經濟與文創產業生態體系的永續

一、理念與 值論述
(一)背景脈絡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 < 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 > 中對文化的定義,即「應
當把文化看作某一社會或社會群體所具有的一套獨特的精神、物質、智識
和情感特徵,除了藝術與文學以外,它還包含生活方式、群居方式、價值
體系、傳統和信仰」。

聯 合 國 教 科 文 組 織 的「 文 化 循 環(culture cycle)」 概 念, 以 互 動
式 的 網 絡 關 係 描 述 了 文 化 從 創 造(creation)、 生 產(production)、
傳 播(dissemination)、 展 覽 / 接 受 / 傳 遞(exhibition/reception/
transmission)以及消費 / 參與(consumption/participation)的流程
以及其複雜的相互作用,這當中包含社會性活動,也包含經濟性活動,涵
蓋專業與業餘休閒,無論是為了傳遞文化價值觀念或是為了追求獲利,各
階段文化活動之間存在有機的相互關係,包括參與消費以刺激新的文化產
品或藝術品再生產的回饋循環作用流程,經濟與非經濟因素都在發揮作用。

文化需要經由生產、流通、接受到消費參與的過程建構文化循環。其
中,文化可以透過多樣的產業型態彰顯內涵、促進文化傳播,文化透過經
濟活動的利益亦可成為挹注文化創作的活水,而國家整體與地區經濟活動
也需要透過文化特色與文化創意等文化價值與軟實力的加值與傳遞,找到
不斷提升及創新的動能。因此,文化已經成為經濟再生產循環中不可或缺
的一部分。

整體文化再生產的生態體系,在新科技的影響下,顯著地改變了文化
創造、表達、傳遞的流程。近年隨著數位服務與應用的發展,消費參與者
的角色主動性愈來愈鮮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 2018 年的報告 04 中,對於
文化循環的定義也從傳統的線性轉為網狀模式,「內容」則為此網狀模式
的關鍵核心。

註 04.UNESCO 2018 Global Report “Re-Shaping Cultural Policies”.


文化政策│〈肆〉文化經濟與文創產業生態體系的永續 86

新科技對於文化的影響,除了自創造到傳播的模式改變外,尚包含經濟
與非經濟的平衡、公共與民間部門的依存、國際與在地文化之間的競合。加
上過去臺灣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過程中,未能建構以文化為核心、促進文化
再生產的生態體系,因此,我們必須重新思考文化在社會與經濟發展過程所
扮演的角色,不能全然以經濟成長的角度切入,必須將文化核心內涵融入社
會與經濟價值體系,提升文化價值與意義。

文化是創意與想法的來源,文化內容、活動、產品與服務,傳遞著社會
群體的思想、象徵意義和生活方式。當創意及想法轉變為文化產品和服務,
以及這些產品和服務的流通、消費、參與及使用,也就構成了文化再生產所
需的生態體系。文化的創造力來自民間,政府要做且該做的就是支持文化內
容及藝文發展之生態體系的形塑,以及促進生態健全發展所需的基礎建設。

(二)核心價值
在文化再生產的生態體系中,經濟性活動因為文化創意產業具正外部性
(positive externalities) 的 性 質, 其 推 展 不 僅 能 藉 由 文 化 創 意 的 薰 陶 讓
民眾產生正面的感知、思考、欣賞的能力,也可以導引產業的創意能力,帶
動其他產業透過文化創意的加值而升級轉型。因此,文創產業的創意發展對
整體社會產生長遠且廣大的外部利益效果,如果發展初期僅倚賴私人部門力
量,所提供的能量會將遠遠低於社會最適當的水準,這也就是經濟學上所描
繪的市場失靈(market failure)。這種具有正面外部利益的文化創意,政
府有必要支持增加供給水準,以及促進這些產品和服務的流通、消費、參與
及使用。

文化創意產業的源頭來自社會文化底蘊,因此文化內容為文創產業的核
心。而在地素材或題材透過文字、圖像、影像、聲音等表現形式,不斷衍生
創作與累積價值,將造就龐大的內容商機,並帶動產業發展,進一步由內而
外進行國際傳播。惟我國文化內容產業發展長期處於市場規模有限、產製量
不足及人才流失等困境,且在數位科技蓬勃發展下,直接面對外來文化產品
的挑戰,我國亟待從振興文化內容出發,提供產業所需專業支持,落實從文
87

20

化力到經濟力,並透過跨部會的協力(包含教育部、經濟部、財政部、國家
通訊傳播委員會等),建構內容產業生態系,打造臺灣在文化內容的發言權。
目前政府以獎補助及投融資雙軌體制,完善文化金融體系,擴大民間投資,
健全文化內容產業生態系,並在創作自由的原則下,鼓勵文化內容產品質量
提升。臺灣作為開放經濟體,因應傳播技術及市場環境的劇烈變化,政府也
必須擬訂整體政策,並加強對文化內容產業拓銷及數位發展進行投資,並加
速原創題材的市場化,從而積極推動國際化。

整體而言,政府將從資金、產製、環境、通路等面向著手,全面性扶植
文化內容產業,建構文化永續發展所需的生態體系。具市場性的文化藝術內
容將透過投融資環境的整備,促進市場機制運作。另外,政府亦可透過租稅、
公共投資、獎補助等導引文化性與實驗性的發展,提升自製文化內容的質
量,拓展市場通路,強化國際輸出,建立臺灣文化品牌,以解決內容創作不
足以及生態系缺乏串連、互動之問題。而在國際文化傳播上,因應資通訊傳
播技術發展,我國應研訂上位之數位時代的文化傳播政策,以充實原生文化
內容,並保障本國文化傳播權,提升國際競爭力。

圖 20.IP 成果展─吳明益天橋上的魔術師改編漫畫作品大型造景展覽。
文化政策│〈肆〉文化經濟與文創產業生態體系的永續 88

(三)問題梳理
1. 內容產製規格萎縮致人才加速流失
臺灣文化內容產業(如出版、影視音、ACG、設計等產業)市場小,整體
產製量不足,投資成本難以回收。在內需與輸出雙重引擎不足下,產製規
格持續萎縮,以致面臨文化內容人才加速流失的困境。加上近年網路及科
技發展,閱聽眾使用行為改變,加上跨國線上影音平臺強勢競爭,內容產
業面臨內容創作、資金、通路及人才等困境。整體生態系面對因科技帶動
的數位生活與通路變革,以及因變革而出現之產業數位化與新互動發展模
式,無論是新形態的出版、影視及 ACG 內容、跨平臺 IP 授權轉製,以及
促進內容與國內外市場溝通及布局等策略內涵都與過往不同,需要研擬更
通盤且前瞻的推動戰略。

2. 公部門資金有限且私部門投入不足
文化再生產的生態體系有三大資金來源,包含公共資金、市場資金,以及
非營利組織或捐贈。其中政府資源應用於最具公共性的項目上,過往長期
透過補助方式進行產業輔助,已漸具成效,但礙於資源有限,欠缺引動市
場投資的量能,民間投資長期不足。文化內容產業在生態系未臻健全發展
下,加上數位科技衝擊,業者自有資金不足,國內民間資金雖然充沛,但
因缺乏對影視音內容產業的了解,不敢貿然投入,導致文化再生產的生態
系發展缺乏自主性的文化金融體系來引入市場資源。我們亟需改善臺灣當
前「規模不足且不均」的文化生態體系,引入民間資金活水,突破長期倚
賴政府資源挹注之困境,讓臺灣的文化永續力,得以產業型態永續發展。

3. 文化內容多微型企業組織致整合與專業支援不足
我國文創產業大多屬於中小型、甚至微型企業,在跨域整合、國際連結與
行銷等方面的能力相對較弱,國內也缺少相關支援平臺、中介組織與通路
給予支持。為促進文創產業發展,政府雖已投入相當資源提供業者從草創、
成長到成熟等不同時期所需之諮詢輔導與資金,但產業扶植涉及跨領域專
業與人力,再加上公務體制運作較缺乏彈性,難以即時回應產業發展需求。
89 文化政策│〈肆〉文化經濟與文創產業生態體系的永續

此外,文化內容在整合創新與跨界跨域發展的趨勢下,要提升產業競爭力
與打造永續經營的環境,應透過中介組織鬆綁人事、會計等限制,延攬跨
領域專才來促進相關政策的執行,包含版權授權規範與救濟、長期海外行
銷體系的經營、永續資金的統籌、生產研發與市場調查拓展等。

4. 數位科技改變文化生態體系也衝擊國際與在地文化之間的競合
目前國內文化空間基礎建設仍多為實體的設施,欠缺虛擬有機交互作用的
加值,應積極轉化實體硬體建設為創意觸媒,深化生態系的催化效應。

數位科技加速資源與資訊的跨國界流動,加深全球化發展對經濟與文化的
影響,不僅改變生產與獲利的模式,加速文創產業的國際競爭,也影響本
土文化多樣性的平衡,需要重新思考數位科技下的文化傳播政策以及相對
應的國內環境整備與法規制度,並重新定位公共媒體在文化經濟永續扮演
的角色。

公共媒體以提升國民文化素養,促進民主社會發展為宗旨,也在文化內容
產業的發展扮演重要的角色。英國 BBC 整體經費為臺灣公視的 270 倍,
日 本 NHK 為臺灣公視的 210 倍, 韓 國 KBS 電 視 臺 經 費 也 是 臺 灣 公 視 的
48 倍 05 ,臺灣的公共媒體因經費規模及社會支持不足,致其功能尚無法符
合國人期待。公共媒體是基本的影音文化平臺,在生態體系中包含培養人
才、產學合作、協助產業發展等皆有強大的正外部性,應挹注更多資源促
使其健全發展。因此,如何壯大我國尚在起步階段的公共媒體,以及強化
其在文化經濟永續扮演的角色功能,並扮演臺灣文化在國際傳播的重要角
色,允值深入探討。

註 05.2014 年 11 月 14 日公視研發部彙整,
出處:https://www.pts.org.tw/donate2014end/20141111.pdf
文化政策│〈肆〉文化經濟與文創產業生態體系的永續 90

二、策略與方案
(一)拓展原生文化內容、實現「越在地,越國際」價值
文化內容發展除了可創造產業價值外,也有助於提升國家整體形象,提
升產品價值,對國家經濟有所貢獻,軟實力讓全球的競爭模式產生質變,尤
其在經濟模式融入文化詮釋與文化加值之後,正是建構文化自主性的契機。
因此,文化底蘊的故事力與內容力之獎助與推展是文化永續力的核心,先厚
植臺灣文化土壤、發掘在地特色,充分開發文化核心的詮釋能力,鼓勵本國
原生內容的生產與重塑、掌握國家發言權,並透過部會資源的協力,支持跨
域的合創或整合,促成價值提升,逐步在國際間形成文化品牌。

1.強化原生內容及跨域 IP 開發,推動「國家文化記憶資料庫」,建構文化資
料收存取用之基礎建設,將過去散落的素材公共化,為創生在地性的故事
做準備;持續執行「影視音產業發展中程計畫」,提增內容產製;並辦理「文
化內容科技應用創新產業領航旗艦計畫」,輔助 IP 開發、大數據測試等實
驗性典範案例,推動文化內容原生素材轉譯開發及運用科技發展輔助工具
強化市場鏈結。

2. 建立影視生態系統結合跨業升級,促進產業技術永續發展。在「推動超高
畫質電視內容升級前瞻計畫」下,結合電信、寬頻、公廣集團與內容製作
業者,促進內容產製升級,並透過補助提供資金挹注,增強我國電視內容
製作業者運用超高畫質技術製作各類型節目之意願,帶動產業投入更多高
品質節目製作,全面提升臺灣內容力,進而提高我國超高畫質電視節目製
作質量及海外輸出之國際市場競爭力,並發揮超高畫質電視創新應用之產
業鏈綜效。

3. 建構因應新媒體環境下的文化內容生態系統,透過「新媒體跨平臺內容產
製計畫」,輔助影音及 ACG 之內容產製,促成內容與平臺業者交流合作,
推動虛實科技整合應用,以提升臺灣原生創作內容品質與能量,拓展通路
及市場。
91 文化政策│〈肆〉文化經濟與文創產業生態體系的永續

4. 透過「臺灣文化生活品牌國際化計畫」致力於文化底蘊的發掘,藉由
梳理臺灣多元文化經緯,鑑往知來地從社會脈絡中,找出具有認同感
與獨特性的文化基因,從而提供文創工作者養分,成為支援文化產業
發展的核心內容,並樹立文化品牌,打造臺灣在文化內容與文化生活
的論述權。

5. 協助青年在文化產業的微型創業,並與教育部合作,採取包括資訊提
供、資源媒合、能力培養等。對於公部門所提供的各種輔導或協助資
源,透過一站式服務的建立,降低投入門檻,以提升實效。

6. 強化文化與觀光在策略與資源的整合與鏈結,讓文化提升觀光競爭力、
觀光增加文化可親性,除了引導入境觀光的人口來挹注文創產業成長
動能,創造地方就業機會,更重要的是透過外部效果來爭取更多資源,
用來維護、保存、發展文化資源與文化創意,以提高文化供給。
文化政策│〈肆〉文化經濟與文創產業生態體系的永續 92

(二)建立文化金融體系,促進投融資動能
政府對藝術文化與文化內容產業獎補助政策應滾動性調整機制,就
當前產業發展情勢及國內特殊產業生態加以調適。政府的中長期目標則
應以催生市場投資動能,並建立文化金融體系為主。民間充沛資金也應
積極降低投入門檻與成本,並提升量能與效益。

1. 推動獎補助及投融資雙軌機制,兼顧公共性及市場性,以擴大支持影
視音等內容產製。以「獎補助 - 投融資」雙軌資金扮演不同角色,獎
補助專注文化內容之文化基本面,政府的投融資政策,則應以國家投
資扮演點火角色,中長期則應透過建立無形資產評價制度,催生文化
金融體系,促進民間投資,以多元投資策動商業市場性作品之產出與
行銷。

2. 媒合國發基金、民間資金投資等機制,協助業者募集資金,透過國發
基金與民間共同投資,公私協力帶動文化內容產製規格提升。

3. 成立影視投融資專業協力辦公室開發影視案源,以顧問團方式提供財
務及法律評估與協助,並媒合跨界合作、資金及通路。建立文化部及
金管會聯合推動影視產業政策工作平臺,開設專業課程培訓影視投融
資種子人員及研議上市櫃公司支持影視獎勵機制。

4. 研議提升租稅誘因(如租稅優惠),提高文化捐贈的抵稅比例,並爭
取支持文化發展的長期資金,運用公私資金建立文化基金進行各項投
融資。

圖 21.IP 成果展 - 漫畫東華春理髮廳改編成電視劇場景。

21
93 文化政策│〈肆〉文化經濟與文創產業生態體系的永續

(三)建置或完善中介組織體系
落實臂距原則,建立專業支援體系,以發揮協助文化產業發展的各類功
能,如引進專業與跨界人才、統籌多元資金、促進文化科技應用、國際資源
連結、策略佈局國際市場等,並推動其作為整合跨部會資源的平臺。

1. 推動成立「行政法人文化內容策進院」,結合專業社群,以中介組織推動
從人才、研發、科技應用、資金到市場拓展的文化內容產業振興工作,提
供產業所需之專業支援,建構資源整合平臺,催生文化內容生態系,加速
整體產業升級,和市場協力合作,並讓文策院作為國家隊的大平臺,形塑
國家文化品牌,積極推動文化內容產業之國際化。

2. 推動「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轉型為「行政法人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
心」,以中介組織推動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等資產之保存、修復、研究及
教育推廣等高度專業性工作,厚植以電影及視聽文化為載體的國家文化記
憶,並傳播國家文化軟實力。

(四)虛實整合之空間環境建構
孕育內容力所需的文化空間基礎建設應包含虛擬與實際的空間群聚環
境,以發揮人才培育、跨域共創、資源整合之效益,並以文化空間為觸媒,
捲動產業生態網絡的積極性互動,促進虛實的有機鏈結。

1. 新建及提升流行音樂空間軟硬體設備,持續興建南北流行音樂中心,同步
啟動軟硬體協調平臺,發揮雙引擎功能;協助現有中小型音樂展演場地設
備升級,拓展演銷通路,發揮人才培植功能。

2. 建置漫畫基地及國家漫畫博物館,建構從取材、創作、媒合到商轉的產業
生態系。

3. 基於專業的分工、跨域的合創或整合、或是境內的國際連結點,以及在地
藝術的推廣行銷,建立媒合各產業在「創造」、「中介」、「消費」等不
同性質與功能的平臺。
文化政策│〈肆〉文化經濟與文創產業生態體系的永續 94

4. 積極推動文創園區轉型,包括加強中小型、個人創意藝術工作者以較優惠
條件進駐;成立五大文創園區交流平臺會議,促進資源整合與合作。

5. 透過大型藝術博覽會或藝術節慶,扮演創作、展示、國內外行銷的平臺,
建構境內的國際連結、強化藝術家的國際能見度,促進文化經濟力的發
展。

(五)建構文化傳播政策、形塑國家文化品牌
文化永續仰賴政府與民間齊力並進、多元開展,如何透過法規制度以引
導產業發展,活絡產業環境,為政府最重要的政策工具,包括開創文化新局
所需的公共媒體法規架構,以及推展本土內容產業所需的市場通路環境,藉
由環境整備及拓展國內外市場通路,提高資金進入文化內容產業的量能與效
益。

有鑑於世界各先進國家案例,在制度設計上與政府有一臂之遙的公共媒
體,可以成為一國文化事業永續發展的堅固基地。我國當前之公共媒體,在
法制基礎上仍有不足,面對數位化挑戰亦亟需整合資源,進行整體升級轉
型,強化其促進內容產業發展之動能。英語世界的公共媒體龍頭是 BBC,日
語有 NHK,透過公視、華視、中央廣播電臺及中央社等公共媒體之整合,
臺灣可以打造華語世界公共媒體龍頭為期許,透過建構具公共性、產業性及
國際化的公共媒體集團,展現文化航空母艦的能量與企圖心,連結本土與國
際,實踐越在地、越國際。

1. 協調相關部會整備產業發展法規以活絡產業環境,如電視自製節目比例、
OTT 國際規範治理機制及提增影視來臺製作誘因等;強化國際影視產製服
務環境,並建立影視協拍單一窗口;另推動影像教育、OTT 平臺整合、大
數據應用及影視海外布局等拓展多元通路與新媒體平臺。

2. 健全產業環境,扶植原創內容與編輯力,提升產業自製能量,並促進跨域
發展;以臺北國際書展、世界閱讀日及其他多元閱讀平臺帶動閱讀;就公
95 文化政策│〈肆〉文化經濟與文創產業生態體系的永續

22

圖 22.2018 臺北國際書展。
文化政策│〈肆〉文化經濟與文創產業生態體系的永續 96

部門圖書採購、圖書館公共出借權、新書售價規
範、購書抵稅及圖書銷售減免營業稅等議題深入
研議方案,健全市場秩序。

3. 積極與經濟部合作強化數位文化相關智財權之保
障,包含原創版權的保護,以及數位環境下的數
位治理政策。

4. 善用數位傳播媒介,推動跨國合製,並進一步針
對目標國別市場擬定策略,將臺灣文化內容行銷
海外,擴大國際影響力。

5. 在數位匯流時代,政府應該佈局公共媒體在文化
內容發展的戰略位置,以維護本國文化傳播權的
概念,強化公共性、產業性與國際性,擘劃公共
媒體未來願景與穩定發展,讓公共媒體成為內容
產業界的策略夥伴,在數位時代攜手開拓具國際
市場性的內容,打開影視輸出的產製規模,建立
臺灣影視內容的國際識別度。
97 文化政策│〈伍〉促進文化多樣發展與交流

文化政策

〈伍〉
促進文化多樣發展與交流

- 文化包容力 -
98
99 文化政策│〈伍〉促進文化多樣發展與交流

一、理念與 值論述
(一)背景脈絡
臺 灣 於 1990 年 開 始 發 展 多 元 文 化 政 策, 並 關 注 文 化 平 權 議 題。
1997 年 7 月,國民大會增修憲法第 10 條第 9 項,宣示「國家肯定多
元文化,並積極維護發展原住民族語言及文化 」;2001 年行政院客家
委員會的成立大會上聲明:「中華民國是一個多元族群與多元文化的國
家,國家肯定多元文化是基本國策。肯定多元文化,表示不同文化的各
族群、各民族是一律平等,彼此尊重,和諧共處,共存共榮 06 。」

同時國際間對於文化多樣性與文化權的保障也蓬勃發展,2001 年
提出 < 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 >,2005 年制訂 < 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
形式多樣性公約 >;臺灣在 2009 年 3 月 31 日,立法院隨之通過 < 經
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 > 及 < 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 > 兩項聯合
國人權公約,並於同年 12 月 10 日開始施行,這些法令制定都提出對
各種族群、移民團體、青少年、身心障礙、性別 / 性傾向認同等不同社
群文化平權的重視,也致力打造臺灣成為更包容文化多樣性的社會。

文化包容力體現於國際不同文化的匯集,自九○年代美國學者奈伊
提出軟實力學說以來,文化外交與交流,已成為許多國家在外交事務、
文化政策上相當重視的一環。臺灣的國際處境特殊,長期以來,藝術文
化的海外傳播,為國際對臺灣的認識打開一扇窗。然而全球政治的趨勢
改變,各種媒介生態亦逐漸不同,對於文化外交與行銷臺灣文化,需要
新的想法與策略。

文化的相互交流,不只是軟實力的展現,更重要的是促進不同文化
之間的對話。如何建立相互理解的管道,從過程中達到更有效的溝通,
維持長遠而深厚的關係和網絡,將是現今文化交流的新課題。

註 06.總統府新聞稿,2001 年 11 月 11 日。
文化政策│〈伍〉促進文化多樣發展與交流 100

(二)核心價值
文化作為一種公民權,為了促進文化多樣性的環境與落實文化平權,弭
平因語言、年齡、身心條件、地域、族群或社群造成的文化近用落差,研擬
文化多元脈絡共存共榮的整體願景發展,展現文化包容力的廣度。同時,持
續加強臺灣國際文化交流合作,進而提升我國國際地位,推動各項平臺與交
流策略,介紹臺灣文化的多元價值,增進各文化間的互相瞭解。

1. 人權的發展視為當代社會的核心議題
隨著跨國移民與文化無國界的情況不斷增強,文化權變得日漸重要。文化
權包括:文化近用權、傳播權、宗教權、語言權、教育權等,不斷成為訴
求多元文化主義的核心概念。文化團體隨著與外在環境及各種文化之互動
和交流,使得文化權的概念也從藝術接觸,擴及到社會文化近用與平權之
全面性檢討。

2. 國際間對於文化多樣性與文化權的保障
目前已有多項國際公約強化了對於不同族群、社群相關文化權利的保障。
經由不同的研究取徑發現,政府建構對於文化多樣性的有利環境,實為落
實文化平權的基礎。多元語言及文化,如何受到平等的重視,並促進其永
續發展,以及如何強化當代社會或是外在環境,對於各種文化多樣性的包
容、體會、欣賞的態度,也與落實文化平權密不可分。

3. 強化臺灣國際交流合作以提升我國國際地位
文化交流的過程不是軟實力的競賽,亦非以征服對方為目的,而是基於平
等立場與互惠原則,相互溝通。此過程難以一蹴可幾,必須持續對話、透
過長時間的耕耘,才能建立雙方長久的信任,進一步尋求合作的可能。政
府推動文化外交與交流,目標亦不僅止於增加臺灣在國際的曝光,在提高
能見度的同時,必須思考如何透過文化的溝通與傳遞,增加對國際社會的
參與。惟有不自外於國際趨勢,同時著眼文化交流時的相互性,才能真正
在過程中建立深遠永固的友誼、邦誼。
101 文化政策│〈伍〉促進文化多樣發展與交流

4. 深耕既有國際網絡以促進檔案資訊之轉移交流與公開
在文化交流的區域策略上,延續文建會時期以來,在北美及西歐的長期耕
耘,文化部升格後的新設據點,持續開拓亞洲及歐洲其他據點的網絡,增
加文化交流機會,推動國際文化的交流,以提升我國國際參與。網絡的建
立需長期且多元化經營,也需要公私部門、藝術家、中介組織的共同參與。
在此過程中,除了提供補助之外,對內建構歡迎國際人士的環境,跨部會
協調相關法規的鬆綁,促成民間共同協力;對外則可積極構築網絡,在既
有駐外單位的架構上,強化相關人員專業知能,同時深耕對駐在國的了
解,累積所需知識與資訊,將短期專案式計畫轉化為更長遠的策略。

5. 國際合作在地化、在地文化國際化
經過多年來的支持,臺灣各類型藝術與相關文化產業等文化內容,已受到
專業上的肯定。隨著數位科技進步,對國際溝通的管道也更加多元,社群
媒體的興起,也改寫公眾外交的面貌與策略。對於國際合作,更要有面對
變局的新思維。在此同時,善用全媒體式的多元、多層次傳播管道進行與
不同背景的對象溝通,將是未來重要的課題。若能藉由新興媒體以及大眾
傳播的力量,細緻地製定行銷策略,有效影響目標受眾,將有助於發展國
家文化品牌形象。
文化政策│〈伍〉促進文化多樣發展與交流 102

6. 以平等互惠原則促進跨文化的交流與對話
以政府現階段之新南向政策而言,除了發揮現有據點的功能外,更重要的
是需要從強化與已長居臺灣的東南亞新住民、新住民第二代(新二代)、
移工等之連結做起,建立對其母國文化之認識與尊重。惟有以平等、開放
的心態面對不同文化,才能真正促進相互理解。新世紀以來,國際間面對
的挑戰已與過去不同,人權、環境、能源、文化資產保存等議題,需要國
際共同協力。文化交流可以作為關心、溝通、理解這些議題的管道,在過
程中尋求文化價值的共同點,進而爭取參與國際事務的機會,提升臺灣國
際地位。

(三)問題梳理
1. 文化平權內涵仍待擴展並需政策的協助與支持
探討文化平權除族群、地域、性別、年齡、身心障礙等類別,其它如性別
認同、社經地位、宗教、以及未來可能出現的特殊議題也需重視,尤應理
解認同選擇其實是不斷地變化與流動,伴隨著社會情境的改變,許多人亦
會以不同的身分來與外在環境互動。鑑於臺灣社會各文化團體間的交流尚
未普遍化,實需透過政策、法律、教育、傳播等各種形式,增加相異文化
的對話與了解,共築對文化多樣性的有利環境。

2. 新住民、移工、青少年、身心障礙者的文化權保障與支持體系不足
臺灣主流社會缺乏對新移民和移工文化權的支持體系與保障概念,不利新
南向政策的推動與落實;目前臺灣青少年參與文化生活意願偏低、文化面
與教育面未資源整合、符合 12 歲以上青少年可參與之活動比例偏低、活
動設計單一、僵化,包括文化藝術單位不了解青少年價值觀及需求等問題;
另針對身心障礙者的文化近用權,現行客製化之文化資源、法規仍顯不足,
缺乏更細緻、依照不同需求,從身心障礙者主體出發所設計的支持服務。

3. 文化權落實需跨部會合作
目前多元文化與平權的相關平臺尚未建立,如何共構多元文化環境也缺乏

圖 23.臺灣與東南亞國家文化交流(翡翠計畫)。

23
103

24

部會之間的對話與合作。跨部會共同落實文化權,不僅可強化力道,也能
避免資源配置的重複或缺乏。

4. 尚待創造國際交流在地化之友善環境
創造有利國際組織來臺設立據點、對外來者親善的生活環境,是促進在地
國際交流的第一步。惟有改善既有的勞動條件,檢視修正不合時宜的移民
或入境法規,才能讓外籍人士及新住民安心來臺就業及生活,促使族群互
動及族群關係正向發展。

5. 加強文化人才培訓與智庫網絡資源聯結
為提升國際文化事務交流效益,亟需廣納不同背景之多語人才,始能有助
擴展據點等規劃。在培訓人員過程中,需重視透過親歷各藝術文化場館機
構,了解臺灣以及駐在國國家文化的歷史脈絡與演進,以利完備實務經驗。
另鑑於現行駐外人員任期及員額有限,實需積極爭取增加員額及預算,並
為求經驗值及專業知能的長期累積,可進一步聯結文化政策研究智庫的資
源,特別是對駐在國當地背景脈絡的了解,不僅有助未來對外推展工作,
亦能增加臺灣在文化政策相關研究上的國際參與。

圖 24.東南亞事務諮詢委員會。
文化政策│〈伍〉促進文化多樣發展與交流 104

二、策略與方案
經由上述問題梳理及吸納多元意見,同時參考跨國多元文化政策指標之
評估,開啟可以接軌國際相關政策的管道,透過制定各種文化多樣性的發展
與交流的方案,建制實施的各項策略,進而建立臺灣相關文化政策的研擬與
發展。

(一)加強文化平權的發展與落實
文化基本法草案已清楚規範國人基本的文化權利。該草案涉及文化權利
的部分,包含規範平等權、語言權、創作自由、參與文化生活、精神與財產
權、生存和工作權以及文化政策參與權等。同時,籌組「文化平權推動會報」
是落實蔡總統的文化政策白皮書一環,因國家有責任確保文化創造、文化近
用的平權,並能實質落實憲法定義保障下的平權。

1. 為深化發展文化平權意識,挹注經費資源給予文化部所屬機關(構)之館
所,以其既有之地域性、平權措施為基礎,針對不同的近用對象、族群及
多元語言,整合民間組織、團體的能量,發揚館所既有功能,著力於平權
理念之落實。

2. 文化治理必須運用「文化平權」的核心價值,才能建構一個無論是全體住
民、身心障礙者與高齡長者,皆能自由參與社會的文化平權環境。

3. 盤點各種文化弱勢團體的文化權落實狀態,進行深入的統計調查,作為文
化平權相關政策的基礎。

(二)強化青少年平權的政策推動
1. 建置鼓勵青少年文化發展的環境,以社區、所屬場館為青少年文化參與之
基地、媒介,培養青少年創作人口及文化參與機會。另為符合青少年可參
與之藝文資訊,應利用多元管道方式露出。

2. 增加青少年可參與的文化活動,培養文化藝術從業人員對青少年具備基礎
認知,規劃多元活動以提升青少年參與意願,並融入教育推廣、社會議題
等多元主題。鼓勵臺灣傳統藝術發展,提升青少年對傳統文化之認同。
105 文化政策│〈伍〉促進文化多樣發展與交流

3. 保障青少年全面性的文化生活,除了場地、經費之外,參與文化時間的剝
奪、社會的觀感、校園言論自由,這些議題的深廣度都可以進行探討。

4. 進行跨部會(例如教育部)/ 公私部門之資源整合,將文化帶入校園,提
升青少年參與文化機會。

(三)保障身心障礙平權的政策推動
1. 提升並優化無障礙可及性的服務措施,取代現有障別分類的福利服務機
制,以跨障別通用的便民服務模式,從障礙者參與時所需的支持系統角度
來思考,落實共融概念的無障礙平權政策。

2. 優化文化館所無障礙軟硬體措施,基於保障所有群體近用為目標,逐項改
善落實各類軟硬體服務措施及設備,降低各種文化、社會、環境、空間所
造成文化參與障礙。

3. 推動身心障礙者文化保存運動,綜整案例作為人權教材之基礎。

25
文化政策│〈伍〉促進文化多樣發展與交流 106

(四)推動語言平權的法制化與政策推動
臺灣由多元族群所組成,惟因過去長期語言的一元政策,限制了多元族
群各母語及本土視覺語言的自然發展,造成了許多族群語言及臺灣手語面臨
消逝之危機。且因語言乃文化之載體,若能妥善保存,實際上就是積極傳承
與發展多元文化,為進一步落實文化平權之精神,不僅要重視各固有族群語
言之保存、復育及發展,更應致力於所有族群的語言也能獲得平等之地位,
賦予臺灣各固有族群語言國家語言的定位,以及在正式場合使用族群母語的
權利。

1. 建制完善的語言發展保障法案,積極推動「國家語言發展法」於 2018 年
度完成立法,以順應時代趨勢及維持語言多樣性並強化保存、傳承及推
廣。未來將從語言保存及永續發展之觀點進行規劃,包含資料庫、書寫系
統、公共服務及傳播權等諸多保障,以提升國內各族群能公平參與及文化
近用機會。

2. 保障國內各族群語言媒體與傳播權的近用權,就我國族群傳播政策進行整
體規劃,以完善族群文化傳播權,發揮國家資源整體效益;並藉由公共媒
體的傳播服務,營造國家語言的生活環境,保障國民使用國家語言之傳播
權及呈現語言文化多樣性,真正落實「語言權」為基本人權之實質內涵。

3. 落實語言多樣環境政策,促進文化多樣性及多元文化性,將研擬相關語言
發展保障要點。

4. 加強多元化語言宣導措施,相關補助案、活動案鼓勵多元語言之使用,亦
支持民間使用多元語言,提升語言露出。

5. 推動語言調查機制,補助地方政府語言平權案件,一併請獲補助單位提供
統計資料,協調整合為語言資料平臺。

圖 25.國立臺灣博物館新住民服務大使以母語為移工朋友導覽(印尼籍 - 施鷺音)。
107 文化政策│〈伍〉促進文化多樣發展與交流

6. 鼓勵出版品語言多樣化,製作多語及手語版本之政府出版品,研議補助
以手語呈現之文學作品、舞臺劇。過去相較為忽略的東南亞語言出版品,
在新南向政策的發展之下也需要重新審視。

7. 透過語言促進文化多樣性的保存,深刻認知語言作為一文化載體的價值
與重要性,並透過語言的記錄、重整,重新發掘與建立口述所傳承的文
化資產。

26

圖 26.國家語言發展法之研究與規劃公聽會(手語議題)。
文化政策│〈伍〉促進文化多樣發展與交流 108

(五)重視臺灣境內對於東南亞文化與東南亞移民的理解
政府推動新南向政策,拓展與東南亞各國、南亞、紐澳等國的交流合作
與區域鏈結。其中,尤以現居臺灣之留學生、後續在臺就業者,以及來自東
南亞各國的新住民、移工等,為推動此區域交流甚為重要的一部分。然而國
人對於東南亞認識有限,需要強化互相理解及接納。

1. 促進國人更認識東南亞文化,文化部應規劃東南亞相關多元文化之活動,
鼓勵新住民分享其母國文化,並與臺灣文化相激盪。

2. 鼓勵受補助從事交流之藝文團隊辦理成果分享會,以開闊國人國際文化視
野並提升對新南向各國文化之興趣,從而形塑彼此友好之文化認同。

3. 配合政府「新南向政策」,邀請東南亞國家之藝文人士,與國內文化界專
業人士組成「東南亞事務諮詢委員會」,研擬整體與各國別之「新南向政
策」,借重其對各國不同領域藝文生態的熟悉度及專才,協助政府及各藝
文單位拓展專業網絡,增進與該區域的文化交流。

4. 鼓勵臺灣青年藝文工作者與東南亞文化人士之雙向交流,促進文學、藝術
及影視音產業之創作發展,並建立臺灣為南島語族文化之國際交流平臺。

5. 研究智庫的角色,在政府的新南向政策上尤其重要。東亞及東南亞各國不
僅語言相異,宗教習俗亦不相同,且有各自的歷史背景與文化脈絡。文化
部可與國內外研究智庫合作,研擬相關諸如藝術展演、駐村、駐點等雙向
交流策略,在臺推廣其文化及相關作品,有助於建立對東南亞國家的正確
認識。

(六)強化完整的文化平權統計與多元文化政策指標
1. 強化完整的文化平權統計,保障語言多元發展並促進文化平權與近用。協
助政府制定有效能的政策規劃與資源配置。

2. 訂定有效益的文化平權政策指標。
109 文化政策│〈伍〉促進文化多樣發展與交流

3. 建立多元文化政策指標,包括促成立法或國會相關法案,對於多元文化
主義的積極研議、提案與通過;於教育政策融入多元文化主義;受委託
的公共媒體或是於媒體執照核發時,融入對於族群再現的敏感考量;建
置族群團體組織的文化活動機制;促進國家語言教育及母語教育;優惠
弱勢移民團體的活動。

(七)國家品牌形象之文化體現
打造國家品牌為公眾外交的一環,同樣也可作為認識一國軟實力的管
道。文化在國家品牌化的過程中,是最核心的元素。以文化為圓心逐漸向
外延伸,清晰的國家品牌可以傳達一國的文化精神,進而讓民眾、消費者
印象深刻,建立對國家相關品牌的信任感與支持。

1. 國家品牌的形塑過程中,除了公部門的規劃外,民間部門的參與至關重
要。無論是藝術家、文化工作者,還有企業界的支持,都有助於發展國
家品牌。

2. 發掘臺灣文化的元素,不僅需要長時間的累積,也需要學術相關研究的
協助。透過文化研究智庫與政策相連結,發展可識別之國家文化形象。

3. 延續「文化永續力」之精神,整合不同類別之文化活動,從文學、表演
藝術、視覺藝術、影視音內容產業、文化資產、生活風格等領域,發展
出整體國家文化品牌。同時,結合並強化數位時代的文化傳播政策,包
括公共媒體的功能及內容產製,廣泛使用日新月異的大眾媒介,以藝術
文化展現臺灣文化價值,建立臺灣國家形象。

4. 除前述「東南亞事務諮詢委員會」外,延續文化部延聘駐在國重要國際
藝文人士擔任顧問、國際事務諮詢委員的方式,提供其在地智慧,及對
當地相關產業市場的了解提供建議,協助文化部擬定有效且細緻的海外
行銷策略。
文化政策│〈伍〉促進文化多樣發展與交流 110

(八)館館都是臺灣文化櫥窗
文化部現有十三處據點(紐約、巴黎、東京、香港、洛杉磯、休士頓、倫敦、莫
斯科、馬德里、柏林、吉隆坡、華府、曼谷),在其他尚未派駐文化部人員的駐外館
處,需要跨部會合作,增設文化交流工作人員駐點,利用駐外館處所具有的樞紐位
置,提供協助與中介功能,使各館處兼具實質文化交流的效能。與文化部各據點、駐
外館處友好之藝文機構、場所,亦可建立夥伴關係,以促進文化交流。

1. 在整合文化部現有計畫方面,可提供臺灣文化素材,如藝術銀行收藏之藝術作品,
以適當的方式及空間規劃策展。

2. 為促成駐外每一館處都能是臺灣文化櫥窗,發揮「館館皆是文化館」能量,達成先
以單點專案交流,漸進推動之後長期合作的目標,讓駐在國的藝術家有機會與臺灣
藝術家共同創作合作,並且在兩國皆有機會展演,藉此開拓兩地文化網絡。

3. 跨部會與外交、國際經貿及觀光單位合作,將文化融入在不同策略中,才達到整體
一致的國家文化行銷,進一步活絡並推廣相關產業。

4. 除既有文化部十三處據點之外,爭取增加駐外文化人員員額、預算,拓增在其他重
要文化城市的布局,增加臺灣文化的能見度。

(九)國際合作在地化、在地文化國際化
參與國際組織,並且促成文化相關國際組織來臺設立據點,不但能強化國際間的
網絡經營,還能使臺灣成為國際文化交流的重要樞紐。

1. 在既有已在臺設置據點的相關組織之外,亦爭取國際會議在臺舉辦,邀請各國從業
人士藉此認識臺灣,並建立連結,促成更多的雙邊合作機會。

2. 提供資源以及資訊,積極支持並協助國內藝文單位、非營利組織、智庫等,與國際
相關組織相連結,能夠長期參與重要活動,以在地文化走向國際,並促進重點城市
間的文化交流。特別是智庫單位可發揮其研究專長,協助累積駐在國的在地經驗,
提供藝文單位所需要的資訊,使文化交流的推動,不因人員輪替而影響延續性。
111 文化政策│〈陸〉開展文化未來:創造文化科技、跨域共創共享

文化政策

〈陸〉
開展文化未來:
創造文化科技、跨域共創共享

- 文化超越力 -
112

(圖片來源:涅所開發 NAXS Corp. 《Render Ghost》,攝影 陳藝堂)


113 文化政策│〈陸〉開展文化未來:創造文化科技、跨域共創共享

一、理念與 值論述
(一)背景脈絡
近年來新科技發展與創新服務改變了人類的生活,代表人們生活總和的
「文化」,自然也受到影響,出現新的風貌。政府應配合科技的快速進步與
創新服務,積極協助公民社會,把握文化與科技的結合契機,善用科技媒介
促進文化蓬勃發展,並以人文思維引領科技之創新發展與應用。尤其是數位
科技、網路與行動通信發展,打破空間限制,改變文化近用的固有模式,提
供資源共享與即時雙向的反饋互動機制,不僅衝擊文化產業市場,也影響政
府治理機制。如何訂定文化科技永續發展政策與策略,健全文化科技基礎建
設與發展創新科技服務是刻不容緩的工作,因此,需全面整備文化科技能量。

(二)核心價值
「文化超越力」核心理念為「開展文化未來:創造文化科技、跨域共創
共享」。應創造文化科技,推動「跨域共創共享」。利用文化科技的穿透力,
跨越因為領域、地域、場域不同所造成的各種隔閡,創造一個可以讓全民共
同創造、共同享有文化的環境,從而開展臺灣文化的新頁。

「跨域」在此指跨越領域(知識、職業);地域(國家、城鄉、區域);
場 域( 政 治、 經 濟、 宗 教、 社 會、 軍 事 等 )。「 共 創 」 意 指 協 作( 知 識 生
產 由 很 多 人 共 同 論 述 ) 及 多 元( 民 主 化 及 去 中 心 化 )。「 共 享 」 代 表 近 用
(access),有「接近」及「使用」之義,表示政府挹注經費產出的數位文
化資產及創作,應建立合理向大眾釋出之機制,提供民眾接近、使用;進而
增進了解、感動;開展創新應用之可能;開放,指取消不必要的禁制。關注「開
放資料」(open data),特別是公部門擁有之資料,政府應主動提供民眾
自由存取、使用、修改及分享。
文化政策│〈陸〉開展文化未來:創造文化科技、跨域共創共享 114

「文化科技」是一新的複合名詞,有不同詮釋與解讀空間,文化科技係
以文化關懷與人文視野為核心,結合新科技與創新服務,運用於文化創造、
保存、展示與傳播。新科技諸如資通訊技術、數位化工具、影像識別、大數據、
人工智慧、行動裝置、區塊鏈、擴增實境 / 虛擬實境(AR/VR)、穿戴裝置
與物聯網(IOT)裝置等。創新服務諸如整合資訊系統、行動化電子支付、跨
域虛實整合服務等。期許「文化科技」思維融入政府各部會及地方政府之施
政理念。

27

圖 27.科技跨界創作補助〈CyberCube〉成果發表。(版權所有:黑川互動媒體藝術有限公司 / 攝影師:韓承燁)
115 文化政策│〈陸〉開展文化未來:創造文化科技、跨域共創共享

(三)問題梳理
1. 人文(藝術)與科技未能親密對話
「人文」與「科技」兩個領域缺乏彼此對話與合作,亟需人文與科技跨域
合作及整合,才能解決當前臺灣所面對的挑戰。遭遇困難可分述為四層面:
其一,人文(藝術)與科技雙方因資訊不充足,偏好較新且較熱門科技,
使兩者整合成果過於單一,欠缺多元性;其二,跨域及中介人才培育問題,
亟需與目前升學制度銜接,提供培育課程及實踐機會,更需透過機制將「單
一人才」培力為「協力社群」;其三,需加強跨域及中介人才資料庫的提
供及供需兩方的媒合,讓有需求者可以找到人;其四,需拉近「人文」(藝
術)與「科技」兩領域距離,透過政策如中央政府跨部會經費的挹注,提
高科技業者與人文領域合作之意願與動機。除政策外,需讓文化人有機會
接觸不同的科技,也讓科技人以體驗方式進入文化場域,開啟其想像。

2. 文化資產未能充分、多元的運用
「文化資產」(指具有歷史、藝術、科學等文化價值之資產)的多元運用,
特別指政府數位平臺及文化內容如何有效的「收、存、取、用」。遭遇困
境可分述為四個層面:其一,使用及整合問題:民眾不知去哪裡找尋相關
文化資料、缺乏單一入口平臺;其二為授權問題,即使找到數位內容,也
面臨授權使用的不確定性;其三,需數位內容行銷及培力(empower)
使用社群,民間尚未建立使用公部門數位內容的習慣,需投入推廣行銷,
也需建立使用社群的討論及互動,發揮影響力;其四,需鼓勵數位內容跨
域加值應用。
文化政策│〈陸〉開展文化未來:創造文化科技、跨域共創共享 116

3. 文化創新(創業)欠缺友善的生態環境
民眾(特別是青年)關心文化創新(創業)所面臨的困難,分為四大
層面:其一,需媒合青年創意與投資人的中介組織;其二,除資金外,
創業青年需會計、稅務、法律、經營等方面的專家協助;其三,補助
案分散各部會,需有跨部會整合平臺並加強宣傳;其四,成果需與產
業鏈串連、拓展通路及國際輸出。

4. 文化事務欠缺「全民參與」
臺灣文化事務,不論是地方藝文館所、藝文活動、在地社區營造等,
仍需更多民眾的參與協力,特別是青年的投入,文化才能永續發展。
文 化 活 動 需 參 與 者, 除 加 強 宣 傳 及 行 銷, 更 根 本 的 是 與 教 育 及 生 活
美 學 有 關, 特 別 是 藝 文 消 費 者 及「 生 產 性 消 費 者 」(prosumer=
producer+ consumer)的培養。因此,需以社群長期經營及互動式
深度參與方式,找到科技與在地文化彼此的連結,讓文化事務在地方
扎根。此外,面對「數位落差」,除了城市和鄉村之間的落差,不同
領域間(如文化界、教育界、商業界與科技領域),不同產業別(如
製造業與科技業),不同年齡層(老中青幼四代間)對於「文化科技」
的使用習慣、態度、思維、甚至是未來想像,都存在著「落差」亟待
拉近或弭平。
117 文化政策│〈陸〉開展文化未來:創造文化科技、跨域共創共享

二、策略與方案
針對上述四大問題,提出解決問題之目標:
(一)培育跨域人才。
(二)強化文化科技的基礎設施。
(三)改善文化創新的生態環境。
(四)結合資訊科技,強化全民參與。

建議同時從四大目標著眼,並依政策、組織、法規與資源等四方面入手,
進行全面性的檢討與擘劃。同時,兼顧「全球化」與「民主化」的趨勢,一
方面要強化臺灣文化的國際連結和國際輸出;另一方面要強化民眾的文化參
與和文化認同,並永續參與文化科技的議題思考與實踐。

文化超越力依據四大目標,提出五項策略及其實施方案。五項策略分別
為訂定「文化科技施政綱領」;培育跨域與中介人才;建構「國家文化記憶
庫」,催生臺灣原生文化內容;打造「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建構文化實
驗生態系;研議規劃文化卡,建立文化大數據應用。此五項策略彼此相關,
相輔相成,如培育人才與「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可運用「國家文化記憶
庫」之資源。承上,依據「核心理念-問題梳理-目標-策略」四構面繪製
「文化超越力架構圖」,並進一步闡述五項策略之實施方案。
文化政策│〈陸〉開展文化未來:創造文化科技、跨域共創共享 118

文化 超越力架構圖

核心
理念
開 展 文 化 未 來 : 創 造 文 化科技、跨域共創共享

問題
分析
( 一 ) 人 文 ( 藝 術 ) 與 科 技未能親密對話
( 二 ) 文 化 資 產 未 能 充 分 、多元的運用
( 三 ) 文 化 創 新 ( 創 業 ) 欠缺友善的生態環境
( 四 ) 文 化 事 務 , 欠 缺 「 全民參與」

目標
(一)培育跨域人才
( 二 ) 強 化 文 化 科 技 的 基 礎設施
( 三 ) 改 善 文 化 創 新 的 生 態環境
( 四 ) 結 合 資 訊 科 技 , 強 化全民參與

策略
1 訂 定 「 文 化 科 技 施 政綱領」

1 .制 定 「 文 化 科 技 施 政綱領」
2 .成 立 文 化 科 技 平 台
3 .成 立 跨 四 部 會 協 商 合作平台
2 培育跨域與中介人才
施政依據 生 態環境
1.文化科技體驗教育& 競賽
2 .GL AM& 在職訓練

資源整合 學校教育
3 建 構 「 國 家 文 化 記 憶庫」
社會教育
1 .文 化 素 材 與 開 放
2 .文 化 主 題 故 事
3 .轉 譯 人 才 & 社 群
4.臺 灣 原 生 內 容 最 佳 實踐 4 打造「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基礎設施 全 民參與
1.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創造文化科技
2 .建構藝術創新生態系

創造文化科技 生態環境

5 研議規劃文化卡

1 .發 行 文 化 卡
2 .研 擬 線 上 文 化 活 動 參與指標
3 .加 入 文 化 統 計 , 進 行數據分析

全民參與 基 礎設施
119 文化政策│〈陸〉開展文化未來:創造文化科技、跨域共創共享

(一)訂定「文化科技施政綱領」
文化科技施政綱領以強化「文化科技」的基礎設施;改善文化
創新的生態環境;培育跨域人才;結合資訊科技,強化全民參與為
目標,兼顧「全球化」與「民主化」的趨勢,作為引領國家文化科
技政策之綱領。整合協調跨部會資源,建立有效的管理機制,推動
國家整體文化科技施政,並視實際需求滾動調整綱領內容。

制定並公告「文化科技施政綱領」,並成立「文化科技平臺」。
「文化科技施政綱領」將透過「文化科技平臺」,定期召開部會次
長層級以上之跨部會協商合作會議,共同合作推動文化科技相關事
宜。

(二)培育跨域與中介人才
整合文化、教育、科技、經濟等部會的資源,投入文化科技的
跨領域和中介人才培育工作,採解決問題和創新創作為導向,以學
校和博物館等文化機構(如美術館、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等,
簡稱 GLAM)為主要場域,結合產、官、學界的力量,培養各個
場域所需的研發與實務人才,強化在職人員的增能訓練,並建立人
才庫。

文化「跨域」與「中介」人才指能將「文化」和「科技」轉化
成「創作」,或協助讓此「創作」與產業接軌,擔任產、官、學、
研四個不同場域的溝通者。「跨域人才」是自身具有兩種以上的專
業能力,並將此整合之創作者或實踐者,如「兼擅數位與人文的
DH(Digital Humanities)人才」。「中介人才」則是能與「文化」
及「科技」各專業領域者合作工作,擔任溝通橋梁者。
文化政策│〈陸〉開展文化未來:創造文化科技、跨域共創共享 120

1. 與教育部合作,從十二年國民教育之「藝術」與「科技」兩領域
著手,融入文化科技,提供文化科技體驗教育。搭配「徵件競賽」
機制,激勵與啟發更多兒童、少年、青年對「文化科技」的興趣。

2. 辦理科技藝術創作培育計畫,輔導發展科技藝術。

3. 除學校教育,GLAM 扮演民眾日常生活中體驗及接觸「文化科技」
的 重 要 場 域。 政 府 需 鼓 勵 GLAM 多 策 劃「 文 化 科 技 」 展 演 及 體
驗,輔以活動啟發民眾「以文化思維發展科技」的創造力。另加
強 GLAM 內部人員「文化科技」之在職訓練。

預期於兩年內編列預算提供國中小參與「文化科技體驗教育」;
辦理科技藝術創作培育計畫。編列「文化科技徵件競賽」預算,
分級舉辦(國高中、大專以上、社會組)競賽。

推動 GLAM 館所進行文化科技之研究、典藏、展示或教育等相關
工作;研擬「GLAM 文化科技專業 / 通識課程」,辦理課程演講
及錄製,推動雲端數位學習。辦理文化內容、科技產業相關業者
之跨域聯結及人才培育活動。
121 文化政策│〈陸〉開展文化未來:創造文化科技、跨域共創共享

28

圖 28. 國光劇團《快雪時晴》水墨投影。
文化政策│〈陸〉開展文化未來:創造文化科技、跨域共創共享 122

(三)建構「國家文化記憶庫」以催生臺灣原生文化內容
建 構「 數 位 文 化 整 合 平 臺 」, 兼 具 文 化 資 產 之 保 存( 典
藏 )、 研 究、 展 示、 應 用、 授 權、 交 易、 鏈 結 開 放(linked
open)與社群營造等功能,開放民眾近用與協作,連結國際
社群,並以模組化、客製化的方式提供各界使用。進行「授權
盤點」,掌握數位素材的權利狀態,規劃建立便於流通運用的
授權與發布機制;建議參考歐美日等國案例(如「Europeana
授權架構及出版架構」),期以「資料產生時即取得授權」為
目標。另推動已落入公共財之藏品的數位內容採「公眾領域標
章」(Public Domain Mark,簡稱 PDM)或 CC0(Creative
Commons Zero)授權模式開放。

(四)打造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建構文化實驗生態系
文化部承接前空軍總司令部基地,2018 年起正式命名為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Taiwan Contemporary Culture
Lab, 簡稱 C-LAB),將啟動六年建構計畫,打造一個「向創
作端開放的新型態藝術機構」。

文化部前兩年先成立營運組織,邀請各項實驗計畫;後四
年則以工程進行硬體修建,六年後發展成具有展演映功能的當
代文化機構,文化部也希望透過「以軟體帶硬體」的建構模式,
以文化翻轉都市軸線,以此為中心打造文化創新廊帶。
123 文化政策│〈陸〉開展文化未來:創造文化科技、跨域共創共享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做為一個新發展場域,期待從當
代藝術、聲音影像、記憶工程、數位人文、社會創新等領
域,集結人才、帶入資源,在實驗場共同激盪產生火花,
回歸對於人與創意的支持。這個場域有雙重目標,一是希
望成為一個跨域的藝文機構,對公眾提供展演映活動;同
時成為文化創新的孕育基地,打造一個文化創新生態系,
於此孵化各式各樣藝術文化創新的想像跟行動。

為了建構文化實驗生態系,將逐步建構平臺,鼓勵創
造性研發、實驗和呈現。透過計畫及年度活動,邀請國內
外跨領域的創意工作者共同參與,並透過提供資源供青年
創意人才進駐,鼓勵實驗與發想創意。未來也將透過跨領
域的網路串連,提供給創作者後端資源的無限連結,如國
際藝文網路連結等。

(五)研議規劃文化卡,建立文化大數據應用
文化卡主要目標為結合資訊科技,提供青少年藝文體
驗機會,於成長時期給予文化支持,並鼓勵全民接觸藝文
活 動, 培 養 文 化 消 費 習 慣, 同 時 導 入 政 府 及 民 間 專 案 資
源,共促落實文化平權。因應科技改變文化近用的固有模
式,文化卡規劃以文化銀行概念建置個人文化帳戶,透過
數位載具串連民眾文化生活,並運用科技大數據決策,長
期追蹤藝文發展趨勢。
文化政策│〈陸〉開展文化未來:創造文化科技、跨域共創共享 124

文化卡是民眾在文化場域的識別證與儲值卡,也是用
來參與文化活動,以及儲存、生產、交易「文化財」的憑
證。綜析國外推行案例及國內社經環境,重大議題包括:
電子核發之行政與技術整合、偏鄉使用據點不普及、需投
入長期及高額經費等,整體推動應進行中、長期審慎評估,
另分別從文化體驗教育、文化科技創新等領域,建立跨域
推動平臺,持續推展國家文化扎根及發展等工作。

此外,為拓展文化統計應用與分析,未來將結合文化
統計,加強文化大數據之蒐集、分析、使用及維運。例如
收集民眾使用文化部線上平台數據,分析其興趣及行為,
定期以視覺化方式及公開報告呈現,兩年內研擬「線上文
化活動參與指標」,四年內加入文化統計 07 。

註 07. 「Culture Statistics/2016 edition」提出歐盟線上文化活動參與五項指


標及統計數據;「Taking Part 2015/16 Quarter 2」提出英國 DCMS 對
「數位參與(Digital Participation)」十六項指標及統計數據。
125 結語

結語

文化政策白皮書必須能因應社會族群之多元發展、文化生態多樣化的趨
勢、文化生產的科技和工具快速變化,以及文化參與管道各異的需求。除了
分區論壇及全國文化會議,打開最廣的角度徵集意見外,還召集了來自產
業、研究、實務、創作等各界人士擔任諮詢委員,從六個面向討論文化政策
的價值及政策方向的建議,以參與式民主的精神撰述文化政策白皮書,期望
藉由多方協力打造政策架構,力求落實文化之資源、論述及參與權的民主
化。

「文化民主力」論述文化政策的法規框架,如何將文化權與轉型正義、
歷史記憶、語言、土地環境正義相銜接,這是落實文化平權的首要任務。因
此,將各類型文化資源網絡化,使之用於生活,也呼應了文化基本法草案,
國家責任與公民權利之間的連動關係。文化民主力意指文化事務的主體性在
於公民,因此,政策應創造公私協力模式,公共部門負責建構公共治理支持
體系,將文化活力交付公民、私部門和非營利組織,朝向公民賦權和社群自
我培力的文化生態系發展。

「文化生命力」在人們對於文化生活之仰賴、社群之間平等之往來、共
同承擔的歷史責任、國家在國際社會中有尊嚴的相待,均有價值性及策略性
的論述。由社區、文化館舍、博物館群、文史團體、公民組織互相連結而形
成文資的物質和符號脈絡,是豐沛創造力的來源,也是所有社群自我界定之
依據,以及國家論述身分、在國際場域展現自尊的憑藉。因此,文化生命力
的綿延也擴及對各類型文化資產之保存維護,正視人們的生活和文化資產為
整體的生態交織,為建構緊密的文化生產、保存與展現的生態網絡,政策須
規劃細緻的機構分工和高度專業力的培育。
結語 126

文化資源的應用、分配與平衡,文化資產保存的知識與職能之脈絡
化,仰賴有效的溝通工具和參與途徑。文化資源的取得,可以因為科技
而變得更平等,但也可能因為設備和技術的門檻,而產生更大的落差。
「文化超越力」旨在論述文化科技的願景,以科技建置方便取用文化資
源的基礎設施。文化科技最首要的任務即在於克服科技本身的屏障,建
構公民參與文化施政的平臺,以擴大公民近用文化的機制,透過科技達
成更進階的文化平權。文化科技同時也在於架構跨領域的橋梁,促使科
技的翻新力和文化的創造性彼此加成,打造適合文化實驗的環境、鼓勵
不怕失敗的創發思維,進而激發出新興產業的契機。

文化並非只需要來自政策的推力,民間也必須發展內化於己的主體
性。「文化創造力」論述文化政策的核心在於維持社群之創造力,而維
持創造力須有完整的藝文生態和支援體系,此生態體系包含支撐藝文自
主性之中介組織的補助機制、創作者的職業身分與保障、完備的評論與
研究體系、健全的出版和展演軟硬體設施,以及穩定的典藏與交易環境,
保護創作者作品權利及促進其與市場經濟之構接等必要條件。

「文化包容力」的主軸在於國家對於差異性的辨識、鼓勵和照護。
文化平權是公權力涉入文化藝術的正當性來源,也是民主制度下,文化
政策的精華之處。對於多元社會之差異性,包含各族群、信仰、性傾向、
年 齡 及 認 知 力、 生 活 趨 好 與 認 同、 不 同 的 地 域 及 歷 史 淵 源, 以 及 身 體
(心)特殊需求者之文化參與等,都應有相符之政策及基礎建設提供平
等的出發點。文化包容力是槓桿運用的表現,如何以新住民做為涵養文
化多樣性和創造力的基盤,建置與國際往來的知識備件,考驗著文化政
策對於既有人才資源的對等往來和開展的智慧。
127 結語

「文化永續力」著眼於文化藝術的經濟影響力,在探討了文化資源保
存、當代創造力和科技工具能動性後,文化政策更大的挑戰在於將這些面向
有效地架構整合、健全文化內容及藝文發展的生態體系,以落實文化力到經
濟力。要達到這樣的任務,首先要發展更好的工具,分別以獎補助或健全市
場機制鼓勵之,包括擴大投融資、建立文化金融體系、拓展原生文化內容
等以兼具公共性與市場性。文化對於整體及地區的經濟力之影響已然可見,
如文化內容的國際傳播、文化觀光以及藝術品交易,或由智財權交易創造
的帶狀消費等經濟規模,皆已打造了基礎。如何將創造力挹注進因科技而
持續變貌的市場運作規則、如何達成更精準的雙元輔導策略,政策必須建
立專業支持體系、布局公共媒體的功能定位、擴大服務體系,才能讓允許
實驗的當代性,以及承擔損益的經濟天平各取所需,各盡其能。

文化政策白皮書從六個面向切入核心認知及議題診斷,也將各面向再度
重疊比對。政策的鋪陳從原創力、教育性措施、人才培育和專業保障開始,
提供有形與無形的文化資源為養分,進入多元社會間之平等往來,並在國際
社群中展現卓越的文化實力。未來的政策任務在於發展民間與政府的協作,
開發產業和企業挹注等更適合文化生態系的分工模式。同時,鏈結文化平
權的分享權和文化休閒的消費力,讓人才、物力、法規制度,乃至金融資
源之間,產生有效的良性循環,創造源源不絕的文化活水,文化政策能以
更準確的佈局和更高度的觀瞻,實踐文化平權的任務。

文化是長期扎根、累積、永續的工作,應建構在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
由下而上的發展,並以「越在地、越國際」的精神,致力建立臺灣文化的
主體性;從深化歷史扎根、教育扎根、在地扎根,打造永續藝文發展生態系、
文化產業生態系出發,落實文化公民權,形塑臺灣文化品牌,創造臺灣文
結語 128

化與國際的連結。文化政策在此發展脈絡下,是需要長期的耕耘與累積,
無法一蹴可幾。我們如何看待文化的轉變與進步?除了績效數字外,更
重要的是,國家與民眾在文化發展的過程中,是否能逐漸感到自信與幸
福!所以,我們不僅提出文化政策與願景,也深刻思考建立臺灣文化發
展指標的可能性。

為落實推動文化政策白皮書,我們將於一年內針對臺灣文化發展現
況,盤點有關文化組織與人力、文化經費、文化資源、文創產業、文化
參與等面向,建立「文化基礎指標 」,如優化文化預算、永續文化保存、
振興文化經濟、提升文化平權等,並參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之〈文化發
展指標〉(Culture for Development Indicators)等,進一步建立「文
化發展指標 」,從文化基礎與發展等面向思考,提出適合臺灣文化的調
查方法及評估指標,以長期觀測臺灣文化發展。

2017 年全國文化會議主題是「臺灣文化總體營造」,目的是要全
面提升臺灣的文化內涵,將文化主體性還給人民,讓個人創意得以自由
開展,同時積極保存共同記憶,維護在地文化空間,並用開放的臺灣文
化迎向廣闊的世界。

我們深信,「文化力」是促進臺灣開創新時代的關鍵動力,也是臺
灣得以重返國際社會的支點。文化政策如何讓國人對臺灣文化感到光榮,
讓臺灣豐沛、多樣、多元的文化特色,持續成為推動臺灣前進的力量,
是我們責無旁貸的任務與使命,值得全力去推動、達成。厚植文化底蘊,
就是厚植臺灣無窮的創造力,期盼文化成為未來國家發展的共識,為居
住在臺灣的每一世代人,孕育未來生活,帶來國家真正的長治久安。
129 附錄│ 2017 全國文化會議文化部回應與政策說明簡表

附錄
2017 全國文化會議文化部回應與政策說明簡表

推動文化治理變革與組織再造

建立文化治理法規體系

建構文化治理協力機制

推動組織再造及設立中介組織

充實文化預算

推動文化平權會報

建立文化專業人員進用制度

研議建立文化影響評估制度

建立文化統計資料庫

支持藝文創作自由與培植美感涵養

完善文化人才階梯式培育機制

落實臂距原則,全面檢視藝文獎補助機制

保障文化工作權

重建臺灣藝術史

建置藝術檔案中心
附錄│ 2017 全國文化會議文化部回應與政策說明簡表 130

國家級劇場研發產製多元內容,打造國際級舞台

提升各類型展演場館專業管理

發展臺灣地方節慶在地化及國際化

文化保存與扎根、連結土地與人民歷史記憶

訂定文化資產保存法 37 項子法,強化文化資產法令效能

研擬成立行政法人國家文化資產中心,並研擬文化資產信託法令

加強私有文化資產之協助及獎助機制

系統性保存公有文化資產

文化資產人才養成與公民意識

推動再造歷史現場專案計畫

推動文資防災守護方案

成立分區專業服務中心

向社會開放的文化資產行政,定期召開文化資產會議
131 附錄│ 2017 全國文化會議文化部回應與政策說明簡表

深化社區營造,開放多元路徑

發展地方創生

建構在地知識學

積極落實博物館法及其相關子法

完善地方文化生活圈

文化經濟與文創產業生態體系的永續

催生文化內容產業生態系

推動獎補助及投融資雙軌機制,兼顧公共性及市場性

建立文化金融體系,促進市場永續發展

拓展原生文化內容,實現「越在地,越國際」價值

訂定數位時代的文化傳播政策

打開國際通路,形塑臺灣文化品牌

研修「公共媒體法」,佈局公共媒體戰略位置

健全產業環境,扶植出版永續發展

振興漫畫產業,促進一源多用

新建及提升流行音樂空間軟硬體設備

成立「行政法人文化內容策進院」

「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轉型為行政法人
附錄│ 2017 全國文化會議文化部回應與政策說明簡表 132

促進文化多樣發展與交流

落實文化平權

研定國家語言發展法

推動語言復振措施

強化國家語言媒體傳播權

館館皆是文化館

國家品牌形象之文化輸出

國際合作在地化、在地文化國際化

推展新南向政策

開展文化未來:創造文化科技、跨域共創共享

訂定文化科技施政綱領,培育跨域與中介人才

建構「國家文化記憶庫」,催生臺灣原生文化內容

打造空總文化實驗室,建構文化實驗生態系

研議規劃文化卡,建立文化大數據
133 附錄│文化政策白皮書大事紀

附錄
文化政策白皮書大事紀

日期 / 大事紀要 / 說明 /

2016 「編撰文化政策白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與台灣文化政策研


11/18 皮書暨籌劃全國文 究學會為共同執行團隊
化會議」案啟動

2016 部長主持召開工作 確認舉辦北中南東四區共 12 場分區論


12/20 會議 壇、3 場 離 島 論 壇、 增 加 青 年 文 化 論
壇、新住民文化論壇
各 論 壇 以 審 議 式 民 主 精 神 辦 理, 以 公
民為主體

2017 部長主持召開工作 確 認 六 大 政 策 方 向( 文 化 民 主 力、 文
01/14 會議 化創造力、文化生命力、文化永續力、
文 化 包 容 力、 文 化 超 越 力 ) 為 會 議 六
大議題
確 認 部 長、 文 化 部 工 作 小 組 與 執 行 團
隊透過審議暨工作會議與諮詢委員會,
協力議定全國文化會議與分區論壇的
進行方式與議題方向

2017 第一次諮詢委員會 確認六大議題各力子議題


02/24 議 第 一 場( 文 化 生 協調各分區論壇主持引言分工
命力、文化永續力、
文化超越力小組)

2017 第一次諮詢委員會 確認六大議題各力子議題


議 第 二 場( 文 化 民 協調各分區論壇主持引言分工
02/25
主力、文化創造力、
文化包容力小組)
附錄│文化政策白皮書大事紀 134

日期 / 大事紀要 / 說明 /

2017 啟動記者會 部 長 宣 示 以「 文 化 公 民、 審 議 思 維、
公 共 參 與、 多 樣 平 權、 協 力 治 理 」 之
03/08
核心精神,以「21 世紀臺灣文化總體
營 造 」 為 主 軸, 召 開 全 國 文 化 會 議 暨
分區論壇

2017 審議暨工作會議 部 長、 六 大 召 集 人 與 各 司 局 處 長( 副
諮詢委員分組會議 召集人)共同討論六大議題與分區論
03/17
壇規劃
確認分區論壇外,增加規劃主題論壇:
新 住 民 文 化 論 壇、 青 年 文 化 論 壇、 文
化資產論壇、文化科技論壇

2017 分區論壇屏東場 議題: 文化包容力 / 文化永續力 /


開放議題 / 文化基本法
03/25
地點: 屏東菸葉廠 14 號倉庫

2017 召開地方政府文化 邀集地方政府文化局處協助辦理全


局處協調會議 國文化會議分區論壇
03/30

2017 分區論壇花蓮場 議題: 文化永續力 / 文化包容力 /


開放議題 / 文化基本法
04/08
地點: a-zone 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B19-2F 稻住通教室

2017 分區論壇臺東場 議題: 文 化 民 主 力 / 文 化 超 越 力 / 開


放議題 / 文化基本法
04/09
地點: 國 立 臺 灣 史 前 文 化 博 物 館 國 際
會議廳

2017 分區論壇臺南場 議題: 文 化 創 造 力 / 文 化 生 命 力 / 開


放議題 / 文化基本法
04/15
地點: 國立臺灣文學館國際會議廳

2017 分區論壇高雄場 議題: 文化民主力 / 文化超越力 / 開


放議題 / 文化基本法
04/16
地點: 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際會廳
135 附錄│文化政策白皮書大事紀

日期 / 大事紀要 / 說明 /

2017 分區論壇南投場 議題: 文 化 民 主 力 / 文 化 包 容 力 / 開


放議題 / 文化基本法
04/22
地點: 國 立 臺 灣 工 藝 研 究 發 展 中 心 多
功能交誼廳

2017 分區論壇臺中場 議題: 文 化 永 續 力 / 文 化 超 越 力 / 開


放議題 / 文化基本法
04/23
地點: 中區再生基地

2017 分區論壇雲林場 議題: 文 化 創 造 力 / 文 化 生 命 力 / 開


放議題 / 文化基本法
04/29
地點: 國 立 雲 林 科 技 大 學 人 科 一 館
DH123 演講廳

2017 分區論壇新竹場 議題: 文 化 永 續 力 / 文 化 超 越 力 / 開


放議題 / 文化基本法
05/04
地點: 集思竹科會議中心巴哈廳

2017 分區論壇宜蘭場 議題: 文 化 創 造 力 / 文 化 生 命 力 / 開


05/06 放議題 / 文化基本法
地點: 蘭陽博物館會議廳

2017 分區論壇新北場 議題: 文 化 民 主 力 / 文 化 包 容 力 / 開


放議題 / 文化基本法
05/14
地點: 板橋 435 藝文特區枋橋大劇院

2017 分區論壇澎湖場 議題:六大議題


地點:澎湖生活博物館
05/20-
05/21

2017 審議暨工作會議 部 長、 六 大 召 集 人 與 執 行 團 隊 確 認
青年論壇工作坊進行方式
05/31
規劃預備會議及全國大會之議題內
容與進行方式

2017 分區論壇基隆場 議題: 文 化 創 造 力 / 文 化 生 命 力 / 開


放議題 / 文化基本法
06/04
地點: 基隆市立文化中心第一會議室
附錄│文化政策白皮書大事紀 136

日期 / 大事紀要 / 說明 /

2017 分區論壇馬祖場 議題:六大議題


地點:馬祖中正圖書館
06/11

2017 青年文化論壇 議題: 六大議題


06/17 地點: 空總創新基地展演廳 1 樓
(聯合餐廳)

2017 新住民文化論壇 議題: 新 住 民 的 過 去 與 現 在 / 新 住 民


06/18 的現在與未來
地點: 中壢藝術館演講廳

2017 分區論壇金門場 議題: 六大議題 / 文化基本法


06/24 地點: 金 門 縣 昇 恆 昌 金 湖 大 飯 店 2 樓
會議室

2017 文化資產論壇 議題: 文化生命力


07/22 地點: 臺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衡道堂

2017 文化科技論壇 議題: 文化超越力


07/24 地點: 華山 1914 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紅磚六合院西 2

2017 審議暨工作會議 部 長、 六 大 召 集 人 與 執 行 團 隊 討 論 預
備會議各組題綱
08/10

2017 全國文化會議預備 邀請相關領域代表與公民團體分組針


會議 對六大議題集思廣益
8/19
地點:福華公務人力發展中心

2017 審議暨工作會議 部 長、 六 大 召 集 人 與 執 行 團 隊 確 認 全
國大會議程及進行方式
08/24
137 附錄│文化政策白皮書大事紀

日期 / 大事紀要 / 說明 /

2017 全國文化會議大會 9/2 蔡 英 文 總 統 開 幕 致 詞; 六 大 議 題


09/02- 進行分組討論
9/3 文 化 治 理 焦 點 論 壇、 文 化 基 本 法
09/03 焦 點 論 壇、 六 力 結 論 報 告、 部 長 回 應
與行政院林全院長致詞
地點:福華公務人力發展中心

2017 審議暨工作會議 確 認 全 國 大 會 會 議 實 錄 篇 章 與 內 容,
09/19 討論文化政策白皮書轉譯撰擬方向

2017 研商文化政策白皮 確 認 文 化 政 策 白 皮 書 章 節 規 劃, 由 各
書架構規劃會議 力 召 集 人 推 薦 撰 稿 人, 與 文 化 部 組 成
10/30
撰擬小組,並規劃工作時程

2017 第一次白皮書撰稿 確認白皮書篇章架構與議題納入優先


會議 原 則( 共 識 性、 需 求 性、 未 來 性 與 可
11/10
執行性)

2017 第二次諮詢委員會 討論文化政策白皮書草稿內容



11/22

2017 第二次白皮書撰稿 依 據 第 二 次 諮 詢 委 員 會 議 討 論, 確 認
會議 白皮書修改方向
11/22

2017 第三次白皮書撰稿 討 論 白 皮 書 各 篇 章 核 心 價 值、 策 略 方
會議 案與效益評估
12/03

2017 第三次諮詢委員會 確 認 文 化 政 策 白 皮 書 草 稿 內 容( 因 應
議 文 化 民 主 力 召 集 人 與 諮 委 時 間, 於
12/12
12/12 召開民主力小組諮委會議)
12/15

2017 第四次白皮書撰稿 依 據 第 三 次 諮 詢 委 員 會 議 討 論, 確 認
會議 白皮書草稿內容
12/15
附錄│文化政策白皮書大事紀 138

日期 / 大事紀要 / 說明 /

2017 文化政策白皮書初 以此初稿為基礎進行後續編撰作業


稿完成
12/29

2018 研商文化政策白皮 部 長 主 持 召 開, 確 認 白 皮 書 後 續 編 撰
書後續編撰及出版 及出版之工作事項與期程
02/21
規劃會議

2018 文化政策白皮書編 討論文化政策白皮書文化包容力初稿


輯委員會議第一次 內容
03/06
會議

2018 文化政策白皮書編 討論文化政策白皮書文化超越力初稿


輯委員會議第二次 內容
03/08
會議

2018 文化政策白皮書編 討 論 文 化 政 策 白 皮 書 文 化 生 命 力、 文
輯委員會議第三次 化創造力初稿內容
03/09
會議

2018 文化政策白皮書編 討 論 文 化 政 策 白 皮 書 文 化 永 續 力、 文
輯委員會議第四次 化民主力初稿內容
03/10
會議

2018 文化政策白皮書編 討論文化政策白皮書整體文稿內容


輯委員會議第五次
03/31
會議
139 附錄│諮詢委員、撰稿委員、工作團隊

附錄
諮詢委員、撰稿委員、工作團隊

◆諮詢委員
鄭麗君(召集人)、朱宗慶、吳密察、吳瑪悧、林曼麗、林淇瀁(向陽)、
陳其南、傅朝卿、蘇麗媚

◆文化民主力諮詢委員
彭俊亨(召集人)、吳介祥、周志宏、殷寶寧、張玉漢、許伯崧、廖世璋

◆文化創造力諮詢委員
吳瑪悧(召集人)、朱宥勳、吳牧青、李慧珍、孫華翔、高子衿、張柏韋、
劉昌德、顏名宏、蘇瑤華

◆文化生命力諮詢委員
林崇熙(召集人)、吳茂成、李明俐、林承緯、邵璦婷、洪致文、凌宗魁、
張崑振、陳板、黃貞燕、蕭麗虹

◆文化永續力諮詢委員
邱俊榮(召集人)、石隆盛、林文淇、林冠文、邱家宜、胡元輝、郭力昕、
馮建三、葉晉嘉、劉蕙苓、盧俊偉、賴逸芳、謝榮峰

◆文化包容力諮詢委員
陳志誠(召集人)、王俐容、王維周、李倢宇、姜麗華、張正、張鐵志、
郭麗敏、舒米恩、魏君穎、魏琬容
附錄│諮詢委員、撰稿委員、工作團隊 140

◆文化超越力諮詢委員
林富士(召集人)、仲曉玲、李明璁、林祖儀、林國平、城菁汝、洪世章、
洪毓良、祝本堯、黃孫權、詹寶珠、駱意欣、駱麗真、薛文珍、謝京蓓

◆撰稿委員
王俐容、吳介祥、吳牧青、吳瑪悧、李慧珍、林崇熙、林富士、城菁汝、
姜麗華、張柏韋、廖世璋、廖新田、賴逸芳、魏君穎

計畫執行團隊

陳志誠、林伯賢、廖新田、劉俊裕、古淑薰、田欣怡、柯惠晴、廖家禎、
梁涵詠、吳欣瑀、蔡淳任、張勻榕、吳宣頤、李亦晟、李珮綺、洪達媛、
張文采、楊安妮、劉育良、蔡玫芳、錢又琳、繆子琳

文化部團隊

鄭麗君

楊子葆、丁曉菁、李連權、陳濟民、洪世芳、張惠君、陳登欽、
施國隆、陳悅宜、王淑芳、朱瑞皓、徐宜君、吳紹開、王揮雄

高明秀、魏秋宜、梁晉誌、林宏義、張仁吉、方衍濱、胡偉姣、鄧美容、
許淑萍、紀東陽、陳瑩芳、李世明、林素霞、陳孟綺、顏容欣、王瑞雯、
張雅惠、陳泓全、林廷鴻、趙苡婷、蔡雅婷、鄧曼琳、曾廣維、謝明傑、
范益綜
141

文化政策白皮書.2018 / 文化部著.
2 0 1 8 -- 新北市 : 文化部,
2018.10

文化政策 面 ; 公分
ISBN 978-986-05-5865-4(平裝)

白 皮 書 1.文化政策 2.白皮書 3.臺灣

The Culture White Paper

541.2933 107006954

發 行 人 :鄭麗君
著 作 者 :文化部
出 版 者 :文化部
地 址 :242新北市新莊區中平路439號南棟13樓
電 話 :02-8512-6000
網 址 :https://www.moc.gov.tw
執 行 單 位 :藝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美 編 設 計 :高挺育、陳徐霖、鄭紹唐
出 版 日 期 :2018年10月
印 刷 :立言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定 價 :新臺幣350元
G P N :1010700667
I S B N :978-986-05-5865-4(平裝)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