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D2321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Modern Consciousness From The West
SPD2321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Modern Consciousness From The West
1) technological
2) political
The old “Chinese learning as substance and Western learning for use”
中学为体 , 西学为用 is a process of domestication or Sinicization 中国化
of foreign elements. Thus no fundamental changes can really happen.
e.g.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新儒學思想 (New Confucianism)
梁漱溟當時被視為“反對歐化”的代表,到 30 年代,郭湛波在其《近五十年中國
思想史》中仍然以梁漱溟為反對西洋文化的代表:”中國自 1919 年起的新文化
運動,是西洋工業資本社會思想輸入時期,同時反抗中國固有的農業宗法封建思
想及風俗、道德、習慣、倫理,此時之代表思想家即上述者陳(獨秀)、胡
(適)、李(大釗)、吳(稚輝)諸人。然在此西洋新思想新文化澎湃潮流中,
忽起反動的思想,反對西洋文化,崇拜中國固有文化,那就是梁漱溟先生了”。
郭湛波甚至認為梁漱溟”反對科學與民主政治“、其思想”仍然是中國農業宗法
封建思想”
Occidentalism and its Chinese “Uses”
1918 年,在《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出版的前三年,梁漱溟在《北京大學日
刊》刊登《徵求研究東方學者》之後,就被視為反對歐化者。對此,他表
示:”有以溟為反對歐化者,歐化實世界化,東方亦不能外。然東方亦有其
足為世界化而歐土將弗能外者”。
他認為,所謂”歐化”其實就是”世界化”,西方近代文化,照他的理解,
並不是一種民族性的文化,而是具有普遍性、可普遍化的文化,也是整個世
界共同發展的必然潮流。 “歐化即世界化”這一提法本身就不可能是“反對
歐化”的,這明確表示,他的立場不是反對歐化。
從正面來看,他的立場是,在讚成世界化的同時,肯定東方文化也含有具有
普遍性、可普遍化的文化內涵。如果從”反”的方面看其思想,其立場不是
反對西方文化,而是反對反東方文化。他在 1917 年 10 月初到北大時,對蔡
元培、陳獨秀說,他是為釋迦、孔子打抱不平而來,就是反映了他的反反東
方文化論的立場,而決不是反西洋文化的主張。從今天的觀點來看,”東方
亦有其足為世界化而歐土將不能外者”,正是一種多元文化主義的主張。
Occidentalism and its Chinese “Uses”
1921 年 10 月,梁漱溟出版《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一書,本書
一開始就對西方文化作了以下描述:
我們所看見的,幾乎世界上完全是西方化的世界!歐美等國完
全是西方化的領域,固然不須說了。就是東方各國,凡能領受
接納西方化而又能運用的,方能使它的民族、國家站得住;凡
來不及領受接納西方化的即被西方化的強力所佔領。 ……中國
也為西方化所壓迫,差不多西方化撞進門來已竟好幾十年,使
秉受東方化很久的中國人,也不能不改變生活,採用西方化!
幾乎使我們現在的生活,無論精神方面、社會方面和物質方
面,都充滿了西方化,這是無法否認的。
Occidentalism and its Chinese “Uses”
梁漱溟所用的“西方化”、“東方化”多指“西方文化”、“東方文
化”。這是要說明的。由上可知,梁漱溟看得很清楚:西方化是當今
世界的趨勢,順其者昌,逆其者亡,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人,要生存,
就必須採用西方化。而且中國人的生活中已經“充滿了西方化”。
梁漱溟既然深知“不領納西方文化立就覆亡”,他當然不會“反對西
方文化”了。梁漱溟說,可以把“文化”理解為“一個民族生活的種
種方面”,這種種方面可歸為三:精神生活方面,社會生活方面,物
質生活方面。
從這三個方面比較東西文化,梁漱溟指出,在精神生活方面,“的確
是西洋人比我們多進了一步”,“中國人比較起來,明明還在未進狀
態的”。在社會生活方面,“西洋比中國進步更為顯然”。在物質生
活方面,”東方之不及西方尤不待言”。
Occidentalism and its Chinese “Uses”
History is not just about the past, but also about the
present – the way how we look at the past all depends
on our present condition.
Towards the Revival of Chinese Civilization?